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是道德和道德教育最为贴切的基础,离开生活就没有道德和道德教育。生活道德教育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基本途径是:注重真实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感召力;注重针对性,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注重创造性,增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注重实践性,增强道德教育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教育的生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德教育与生活内涵相一致生活乃是生命的活动过程和精神价值的实现过程,生活的观点在道德教育中就应具有基础性的地位,道德理念的设定、现实的操作以及效果的评价都应围绕这一核心。而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命质量的提升。1.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源泉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根基,生活是道德教育的生长点,离开生活,道德教育将走向虚无。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前提,最早的道德教育是在生活中直接进行的。亚里士多德把美德分成了可教授的和形成的两部分,即道德的知识方面是可以教授的,而德性方面却是在生活中形成的。道德也是一…  相似文献   

3.
受科学主义及工具理性的影响,一直以来,道德教育过于强调工具理性价值,导致道德教育的主体价值被消解,道德教育远离生活本义。从道德教育的本质看,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发展,包括道德价值选择及道德生成,主要是使他们回归到生活的过程与生存的状态中。故此,道德教育必须在师生之间构建具体的生活场景,找到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回归到生活本义中,才能够发挥道德教育的实际作用,使道德教育保持活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成为各国一致关注的焦点命题。然而值得深思的是,炙手可热的德育建设并没有破解令人担忧的道德危机道德恐慌,青少年弱道德、不道德甚至道德败坏现象依然严重。在对症结的追问和反思中,道德教育的被现象是一个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当前,德育领域存在四种被现象:远离生活和实践,被知识化的道德教育;行走在真实和迷惘之间,被悬置的道德教育;无法逾越的道德标杆,被至善的道德教育;忽视道德主体的生命存在,被教育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道德教育即谓主体性道德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满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道德哲学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整合而构成的互补体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应该是课堂道德教学与课外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的协调运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实践活动是意义世界创生的现实基础,意义世界的形成一般根源于人类生活的内在矛盾,意义只有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意义世界的形成是以人类的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为前提的,其形成过程是一个人的主体性及价值标准不断彰显、提升的辩证发展的过程。意义世界形成的一般特点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即道德教育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道德教育无论如何都不能远离生活;道德教育要关注青少年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培养;创设真实的道德冲突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坚持一元价值导向的引领始终是道德教育的主旋律;道德教育的成功进行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7.
杨霞  陈舟游 《中国教师》2011,(16):58-59
<正>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学生从道德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知—情—意—行"连贯的过程。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用理智认识永恒不变的道德,认识道德概念。经过德育使人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判断是非、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这种人既能够理解道德的普遍又能够实践道德的生活"。[1]"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教育的高效。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仍然需要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生活世界中的道德是应如何生活还是事实上如何生活;基本的道德认识是把道德看成是道德德性还是权利;“做人”的道德规范是否完善。在现代性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切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关切道德规范背后的道德权利教育;关切“做人”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这些问题不解决,学校道德教育即便回归生活世界也无法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个体的道德行为能力,这决定了道德教育的过程要培养学生道德理性思维,形成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明显缺失,不能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究其根源在于对德育目的的误读和道德教育过程中灌输教育方式的普遍存在。为此,我国道德教育亟需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的路径转换:从知性走向人性,回归生活;从理论思维转向实践思维;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自由以及创造"道德的可发展区"等。  相似文献   

10.
道德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历史与逻辑的一体性,生活的过程也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受近代哲学科学主义思想和工具理性影响,近现代道德教育在总体上呈现出与生活脱离的特征。20世纪以来,向生活世界回归成为现代哲学的普遍转向,与此相适应,当代道德教育也正在大力呼唤并开始启动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