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新写实小说给广大读者展示了大量的生存苦难,这种苦难的集中化叙述方式客观上为悲剧精神的高扬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实际上却没能让人感受到具有冲击性的悲剧力量。苦难叙述的集中与悲剧精神的消解这一悖论的形成与新写实文本过分关注世俗生活、善用反讽手法,与新写实作家“匿名启蒙者”的写作姿态和牢骚满腹的怨恨意识,与读者的接受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从压抑、扭曲、孤独、荒谬和异化这些精神困惑排斥人类最深层悲剧的理性认识,去体味并剖析新写实小说中小人物生命的失重与尴尬,以及掩藏在作者"零度情感"与"生命本相"叙述语境中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小说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章旨在将新写实小说和五四以来(1917—1949)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作一番比较,由此展开对新写实小说局限的反思。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现实批判精神的高扬,二是浓郁的悲剧意识;而新写实小说却有着与此完全不同的特点:一是现实批判精神的丧失,二是悲剧意识的缺乏。显然,相对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新写实小说呈现出思想和艺术的双重倒退。  相似文献   

4.
新写实小说以写实的手法描写出了现代人生存的悲剧,虽然新写实小说作者取材各不相同,但从其悲剧产生的原因,我们大致可分为生存条件的匮乏和都市中小市民小人物的毁灭,前者的悲剧形式作者采用的是以原生态的描写赤裸裸的再现了平凡人生存困境的细节,而在描写都市小市民生活的新写实小说中,“几乎无事的悲剧”给小市民的生活和命运蒙上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种原生态描写手法以及悲剧情节的“几乎无事”是新写实小说悲剧意识产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素有“悲剧之父”的美称。他的悲剧思想深邃 ,素朴崇高。他对苦难的独特阐释构成了他的悲剧精神。在他看来 ,苦难来源于神的分裂 ,是神与人的纽带和新生。笔者从悲剧性因素、悲剧人物和悲剧调剂三方面探讨了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6.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这一传统的婚姻理念遭到了新写实小说家的无情嘲讽。新写实小说家采用爱情偶然性模式展示了恋人无法找到自己满意对象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了爱情的虚无。新写实小说家爱情观的产生是物质困窘和“文化低迷”的产物,其对爱情本质的理解体现出了理想主义溃退的精神实质。经历了爱情悲剧的男女主角采取婚外情等形式进行补偿,但最终依然逃不脱悲剧命运。新写实小说家通过这双重悲剧的叙写表达了他们对于生命终极的思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7.
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打碎了乐观主义的迷梦,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生存的真实状态描述为一场悲剧。但他们同时也向人类昭示了人们面对生存的应然状态——悲剧精神,即意识到人生苦难而又不断抗争的精神;号召人们用悲剧精神重新启动世界,寻找人生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从美学上看,新写实小说展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客观上提供了孕育悲剧的温床,但新写实小说认同顺从环境、耽于世俗的生存方式,又抑制住了悲剧的诞生。悲剧缺席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有关,更与当前社会生活特点紧密相联,同时也与西方文学艺术中所表现的对人自身的信仰危机相通。  相似文献   

9.
新写实小说作为一个小说思潮已经进去,但有关它的话题却远未结束。以新写实小说的经典文本《一地鸡毛》为例,探讨了新写实小说的精神特征和叙事特征,重点分析了其题材取向、人物的精神特征及作者叙述人的价值取向以及叙事态度的客观化、叙事结构的“生活流”状态。  相似文献   

10.
悲剧精神是人们面对不可避免的生命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状态.中国古典悲剧通过苦难的展示,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悲剧的内涵入手,可以观照中国古典叙事文学,尤其是远古神话及元杂剧,挖掘其中的悲剧精神,这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价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迥异于西方戏剧的叙述方式是中国古代戏曲尤其是戏曲悲剧独特风貌形成的直接原因。从今天的文体观来看,古代戏曲中实有着小说与戏剧叙述方式共生的现象而又倾向于前者,突出表现在叙述者的存在、开放式叙事与史传式结构等几个方面,这种"小说化"的叙述方式给古代戏曲悲剧带来了两点影响,表现在文本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和兴亡悲剧的杰出成就上。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红极一时的著名女作家,然而鲜有读者知道张爱玲也是一位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她不仅翻译别人的作品,而且自译了的很多作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在她迁居美国之后花费28年时间几度改写和自译这部作品,期望通过它步入美国文学界的愿望最终因读者的不接受而破灭。基于此,结合自译的发展和中西悲剧叙事探讨《金锁记》译本在西方搁浅原因,以期让更多的学者关注自译这个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3.
关于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主题,历来都有不少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性格悲剧说,一为命运悲剧说。本文则试图从社会悲剧的角度来重新解读此文,深入挖掘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以期为读者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水浒传》的狂欢化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浒传》所写的是一群强盗的故事,把《水浒传》故事的意义合理化显然很徒劳。《水浒》的叙事和接受心理可以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进行阐释。《水浒传》中有一些粗俗、荒唐的场面,很多人物行为极为疯狂,充满暴力。作者创造了梁山泊这样一个没有等级制度、人人平等的狂欢化场所。作者还以“亲昵化”的描写,消解了强盗的可怕与威胁,拉近了读者与他们的距离。《水浒传》所体现的狂欢化叙事风格是中国叙事传统中一种历史悠久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悲剧,其中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宝黛爱情悲剧的成因一直为学界和读者所关注。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黛玉自身健康与性格角度出发,对宝黛爱情悲剧成因做一些粗浅的探索,认为黛玉自身的性格和健康状况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南阳盆地的神话说到底是一则关于爱的叙述,当“爱”变成宗教,就产生悲剧,南阳盆地的文学世界里始终氤氲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悲剧气氛。迥然不同于传统史诗型叙述,周大新的非历史叙述在《第二十幕》里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is the second of two articles that are connected in a reading of The plague by Albert Camus. The other article is a determined narration of the events of a tragedy that befalls a city on the coast of Algeria. That article resists analysis beyond the decisions that are made regarding text to use, and of course interpretations to make. This article is juxtaposed to the first, with the intention of taking key themes of education and narration and considering them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other tragedy and another kind of narr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narratives of government education policy are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event of a tragic earthquake in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The government narratives are then replaced by the narratives of Oran to consider alternative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ragedy and education and in particular to think about the ways in which the narrative relates to the tragedy and to any learning that might happen as a result of, and during, a tragedy.  相似文献   

18.
余华在《活着》中用平静的语调向读者讲述了富贵的坎坷人生故事,从叙事内容到作品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坚强而又孤独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目的的全新认识、对苦难的正视与超越等方面。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哲学层面来看是一种积极面对生存,沉着应付苦难,坦然面对死亡的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家从终极意义上对人的生存悲剧和生存宿命的探寻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对《局外人》的叙述方式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都把作品的主题归结为主要揭示了“荒诞”。其实,从叙述方式上讲,《局外人》是默尔索面对荒诞和死亡而不屈服,要通过语言重构生活、表明自己对过去的“义无反顾”态度的产物。在默尔索的重构过程中,出现了针对他的两个“法庭”、两个“审判”,即法庭对他的刑事审判、读者对他的道德审判,并因此揭示了两种荒诞。作品的主题也因此更丰富、更深刻。它不仅揭示了荒诞,也表现了默尔索对荒诞的反抗,同时启发读者树立超越荒诞的意识。默尔索则是一个因法庭的荒谬而被扯入“荒诞”中的人,他本人并不荒诞。  相似文献   

20.
Lervåg  Arne  Bråten  Ivar 《Reading and writing》2002,15(3-4):233-259
The release-from-competition (RFC) effect, inwhich a difficult concurrent memory task speedspronunciation of low-frequency irregular wordsbut slows pronunciation of other word types,has been interpreted as strong support for thedual-route approach to word recognition. However, attempts to replicate this effect havenot produced consistent results. Besides,attempts at replication have mostly beenlimited to skilled readers of English. Thepresent research attempted to replicate the RFCeffect with mature normal readers of Norwegianand thus tested the generalizability ofdual-route models to a considerably moreshallow orthography than English. There was noevidence that the RFC effect reliably occurredamong Norwegian readers in this study, not evenamong certain selected readers who were seen ascandidates for possessing a dual-routearchitecture and suffering within thatarchitecture the kind of competition in naminglow-frequency irregular words that RFC issupposed to eliminate. Thus, it was notpossible to extend the applicability of adual-route approach to word recognition to therelatively shallow Norwegian orthography, andthe ques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organizationof Norwegian readers was essentially leftunanswered by our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