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孔明 《编辑之友》1996,(1):58-59
刻骨铭心话改稿孔明【西安】初为编辑,很飘飘然了一阵子,人问编辑干啥呢,我说改稿呢,其得意洋洋,溢于言表。若问者还不明白,我就借题发挥,烘云托月:“知道老师为学生改作文吧?我的职业与此差不多,只不过替作家改作品罢了。”问者都是外行,隔行如隔山,云山雾罩...  相似文献   

2.
据报载,2003年12月11日凌晨2时46分,新华社为改一个句号发出重要改稿电讯。5分钟后的2时51分,新华社又发出电讯:“请注意:《温家宝总理与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谈》一稿中有重要改稿,务必改正。”新华社为改一个标点符号两次发出有关改稿电讯是不多见的,足见该社对这次改这个句号是相当重视的。  相似文献   

3.
刊林漫步     
李普——一丝不苟写刘帅刘伯承元帅24岁时在讨袁战争中失去了一只眼睛.传说医治眼伤作手术时,刘帅为了保护脑子,拒用麻药,手术过程中动了70多刀,刘帅坐在手术椅上一动不动.为核实这段史实,李普同志(原新华社副社长)费了不少周折.先是看到一篇当年刘帅作手术时一位目击者的回忆,其中描述说,手术的确没有用麻药,刘帅坐在椅子上,双手扶把,嘴里强数着下刀子的次数,一动不动,汗水从双腿流地。但李普同志对此说不敢轻信.于是又来到刘帅家中向刘帅夫人汪荣华询问.汪大姐证实说:“确有其事,刘帅曾多次跟我说起过.”至此事情已无可置疑了.可是,李普心中还有二个疑窦没有解开,还是不放心.他想.人的眼睛组织是十分细微的,受术者能一点都不颤动吗?目击者说当时刘帅知道动了七十多刀,这从医学上又怎样解释呢?他又去请教著名医学专家吴阶平教授.吴教授作了详细分析,认为“此事是可能的”!这样他才放心。李普说:“我之所以再三核实,目的是把我所提供的事实核准确,并且必须使读者能信服.”一位曾经沧海的老  相似文献   

4.
李普从1946年11月去刘邓部队采访,到1985年12月在《暸望》周刊开始发表《记刘帅》,时光过去了将近40年。当年只有20多岁的李普,如今早已年过花甲了。但老而弥坚,雄风不减当年。他正在同其夫人沈容同志一起做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纵笔《记刘帅》,字里行间,不仅凝聚着李普夫妇对刘帅敬重的深情,而目体现出两个老记者深厚的采写功力。为什么要写《记刘帅》?怎样写《记刘帅》?沈容:我们对刘帅很尊重,很佩服。李普在刘邓部队呆的时间长些,我短些。这段经历对我们、特别是对李普,是难忘的。原二野宣传部长陈斐琴70多岁了,专门整理二…  相似文献   

5.
从他人改稿中学改稿初做编辑工作,常苦于不得入门。不会改稿,便是其一。我就曾有过这样的苦恼。后来,在老编辑指导下,我一面阅读有关的书籍,一面琢磨别人修改过的稿子,觉得受益非浅。看别人修改过的稿子,旨在从别人的改稿中学习。既是学习,成效的大小,决定于是否用心,“学而不思则罔”。倘若在别  相似文献   

6.
开国大典掀开了新中国60年历程的第一页.作为亲身经历了新中国开国大典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下午,李普曾随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亲耳听到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声音,亲眼见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新中国的首都徐徐升起,并且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光辉的场面.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与李普同志曾有过多次接触,也采写过一些关于他的文章.近日,应<新闻与写作>编辑之约,我再次拜访了这位年逾九旬的老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是偷偷地写,悄悄地寄,怕稿件写得不好让人笑话。可这样写来写去,进步不大,稿件投出去每每如泥牛入海。后来,我克服了虚荣心理,丢下面子,写好一篇稿件后,主动向老新闻干事请教,到报社请编辑老师指点,稿件命中率大大提高,以使我能从一名报道员成为一名军区报社的编辑。  相似文献   

8.
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虚  松秀 《中国编辑》2003,(3):26-29
如果随便找人问一下:编辑是干什么的?大约十有八九会答“改稿子的”。这并不错,编辑工作内容繁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是编辑加工,俗称改稿。编辑工作有其规律,它的每一个环节自当也有规律。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编辑改稿的规律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沈容  丁宁 《出版参考》2005,(8):33-34
周恩来说,婚嫁大事要办得正规一点 我离开中大时对同学们说,我要随家庭去上海,其实,我改了名字进了《新华日报》,并和李普结了婚。结婚前,李普有一次偶尔和周恩来聊天,告诉他说要结婚了。周恩来问对方是谁,李普说了我的情况和我的家庭。周恩来说,女儿出嫁是件大事,要办得正规一点儿。李普问他怎么个正规法,周恩来说了三点:第一要先通知家庭,家里同意不同意不去管它,但必须先通知。  相似文献   

10.
一第一位这样说——1988年9月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建所1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同志,作了极为精炼而精彩的发言,大意是:新闻研究所成立的这10年,新闻界让我高兴的事不多。但有一件事我特别高兴,这就是新闻界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了,孙旭培同志就是我的老师,这是我第二次在公开场合称他为老师。我这一生,写的检查比我发表的作品还多,今天,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当时,会场气氛很活跃、很轻松,而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写的检查比发表的作品还多”,这是否是一个老记者一种特殊方式的血泪控诉呢?是否是一种灵魂深处的人格顿悟呢?抑或仅仅是一种调侃自己的幽默感?但李普同志的话看似平淡却奇崛则是勿庸置  相似文献   

11.
沈容 《出版参考》2005,(23):33-34
周恩来说,婚嫁大事要办得正规一点 我离开中大时对同学们说,我要随家庭去上海,其实,我改了名字进了<新华日报>,并和李普结了婚.结婚前,李普有一次偶尔和周恩来聊天,告诉他说要结婚了.  相似文献   

12.
1月16日,中国记协国内部邀请部分老新闻工作者座谈,李普、缪海稜、左漠野、戴邦、殷参、邢方群、张沛、纪希晨、钟沛璋、江涛等出席会议. 会上座谈了今后如何加强老新闻工作者的联系问题,一致赞同成立一个老新闻  相似文献   

13.
常言道:编辑不过是剪刀加浆糊。我说,剪刀与浆糊固然不可少,但编辑还有一支笔,改稿是这支笔的重要功能。我在十年编辑工作中不断体会,越来越觉得改稿之笔是十分重要而又得小心慎重的。一、什么是编辑改稿图书质量的优劣是出版生产力高下的标志。编辑是活跃的生产力,编辑改稿是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环节。编辑改稿的内涵是图书质量的优化,是编辑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编辑改稿即编辑工作者对其操作客体——待传播“稿件”的编辑加工。它是编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曾被称为编辑“六艺”之一,然而自编辑学科在我国创立以来,林林总总的相关论著几乎无一不涉及“改稿”却无一论及其规律。凌虚、松秀两位先生在《中国编辑》2003年第3期撰  相似文献   

15.
编辑要否改稿,这原本不成其为问题,现在据说有了疑问了。有人认为某些国家的出版效率之所以高,就是因为编辑不改稿的缘故。我是个尚未出道的编辑,知道的事情很少。不过把我们的出版效率低完全归咎于编辑改稿,我以为恐怕不是很公道的。出书慢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印刷力量跟不上,这里不一一详论。我想就编辑改稿问题略谈几点看法,以就正于前辈同行。首先我不同意编辑不改稿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改稿就像绘画绣花,应该认真细致,讲求工艺,遵守工序,善始善终,追求完美。改稿应该注意的事项很多,结合改稿经验,我选择四个有代表性的方面,概括地说一说。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我从作为反面教材的改稿案例入手,以期求得以点带面之效。  相似文献   

17.
已连续9年被新疆军区、阿勒泰军分区评为“报道工作先进单位”的驻疆某边防团今年再创佳绩:仅前三季度已在《解放军报》、从民日报》、从民军队》等报刊、电台刊播稿件110余篇(幅)。报道骨干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因为我们有一班关心支持报道工作的好领导!”“授课改稿别拉下我”政委韩控技既是位老边防,又是位“老新闻”。他在边防工作20年,业余摘报道20年,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电台刊播各类稿件1200余篇(幅)。年初,团里专门调整补缺健全了团中心报道组、营连兼职报道员的三级网络,规定报道组每周集体改稿、每…  相似文献   

18.
看着敬爱的聂荣臻元帅生前赠给我的他90大寿时拍下的珍贵照片,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聂帅给我——一位老军工改稿的感人往事。50年代末,我从部队转业到军工厂搞宣传工作。1960年冬,担任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工委主任的聂帅,来到漠漠荒原的大西北某军事基地,成功地主持了我国新品试制发射工作。在返京的途中,他不顾长途驱车的辛劳,亲临我们宝成  相似文献   

19.
访李普     
我第一次见到李普同志。在“文革”后期,他回到新华社,任北京分社社长不久。他和甘憎分是老朋友,我们和老甘一道,曾去拜访他,听他谈新闻业务方面的问题。那时他50多岁,可白发已经不少,比我想象的要苍老。第二次见到李普,是1983年3月,他应邀到我们新闻系作报告,谈记者修养问题。他讲了“德、识、学、才”几个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感到,他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学者的睿智。这时,他已从总社副社长的岗位退下,离休。第三次见到李普,是1984年8月,在乌鲁木齐。他作为中国记协书记处的书记,出席全国晚报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并…  相似文献   

20.
改稿中的两个“凡是” Z君自H市来,言及编辑改稿事。慨叹如今编辑改稿似乎成了习惯,不改成一个“大花脸”,好象就不舒服似的。因此他主张大声疾呼:“请尊重作者的劳动吧!不要乱改他人的稿子!”我赞同Z君的意见,主要赞同在那个“乱”字上。倘若删掉了那个“乱”字,恕我不敢苟同了。这些年来,在编辑队伍里,对于编辑要不要改稿的问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