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先行词除在含义上分别属于表示人、事物、时间、地点、原因的五种常规定语从句之外,英语还有分别表示时间含义的名词作引导词的定语从句、as引导的定语从句、主句中的先行词是单词way的定语从句。传统的语法教材一般把这三种特殊的从句视为定语从句,但定语从句的常规语法规则并不能对它们进行完全解读,因为它们具有五类常规定语从句的大部分语法特征的同时,也兼具其它类型从句的部分语法特征,于是,它们就成为可有争议的定语从句。  相似文献   

2.
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蓝生 《中国语文》2012,(4):291-308,383
本文所谓连—介词是指能够兼做并列连词的介词,汉语的连—介词至少有四个来源:(1)伴随义动词"和、跟、同"等;(2)使役义动词"唤、教";(3)给予义动词"与、给";(4)同位结构"我两个"中的数量词"两个"。文中描述了这四类连—介词语法化的动因和路径,归纳了它们语法化的三种类型;对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解释;结合论题,对语法化的普遍规律进行了一些概括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我们认为一些合成词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语法现象是"语素组"现象,我们要认清这种语法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它与语素和词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到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法现象,但是它的性质决定我们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一级语法单位。  相似文献   

4.
王敏 《文教资料》2008,(28):259-261
河南境内中原官话中的特殊副词"情",其语法意义与普通话中的"情"不一样,主要有三种:(1)表示"显然";(2)表示"假设";(3)表示"尽情".本文对这三种意义进行溯源,并且根据虚化理论从历时角度分析它们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传统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的"元语言"功能、转换生成语法中的管辖约束理论这三种不同的角度来对例句"It is Jack who says that Bill likes himself"进行分析。通过运用三种不同的语法理论来研究例句,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还能对这三种不同的语法进行讨论,并对其差异性作出清晰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有些句子成分从语法上看并不是状语,是从语义角度分析,可发现它们与句中某个动作或状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状语结构一样,说明动作发生或状态产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目的、条件等等。发掘这种深层次的逻辑关系,不但有助于深刻领会原文的思想,对准确而忠实地翻译原文也很有意义。与主句动作或状态之间存在这种逻辑关系的非状悟性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非谓语动词短语英语中的三种非谓语动词形式在句中各有一种以上的句法作用,状语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它们在担任其它句子成分时,尤其在作定语时,如果撇开语…  相似文献   

7.
实现语篇连贯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替代语就是其中之一。替代语是一种避免重复、连接上下文的语法手段,这种手段的特点是用替代词来取代上下文中的特定词语,如果脱离上下文,就无法理解替代现象。然而在替代过程中会出现先行词的状态变化的现象。本文试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语篇连贯。笔者主要从替代语的先行词与替代词来阐述先行词的状态变化现象、对先行词状态变化的多视角研究以及其对语篇连贯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省略结构的儿童语言获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汝亚  石定栩  胡建华 《中国语文》2012,(3):211-224,287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儿童省略结构的获得。本文所讨论的省略结构指的是"也是"结构、"也+情态动词"结构以及空宾结构。这三种结构在汉语生成语法有关的讨论中常常被笼统地称作VP省略结构。本文的研究发现,前两种结构的句法语义表现和英语等语言中的VP省略结构比较相似,因为其解读遵守平行原则,即要求省略部分与先行部分的句法和语义对等;而空宾结构的表现则不怎么像VP省略结构,因为其解读可以不受平行原则的制约。支持这一分析的证据来自我们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4岁儿童和成人解读"也是"和"也+情态动词"结构遵守平行原则,而解读空宾结构不受该原则限制。该项研究还发现3岁儿童还不具备区分这三种结构的能力。本文认为这三种结构的解读涉及句法和语义的跨模组运算,而跨模组运算能力的成熟要受到年龄因素的限制,这一研究结果为语法发育论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
襄樊方言名词、动词、形容词重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动词、形容词重叠是襄樊方言中一个比较典型的语法现象。与普通话相比,这三种词类重叠既有与普通话相同之处,又有自己方言的特点。章通过描写、分析、归类的方法对这三类词的重叠现象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定语从句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语法项目之一,它贯穿于整个高中三年教学过程之中,无疑它也是各类考试的热点。对于定语从句的考查,其中引导词的选用是个重点和难点。近几年来,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了不让同学们轻易找出先行词,命题者对先行词的考查有两大趋势:一是先行词抽象化;二是伪装先行词。两种方法都增加了考生选用引导词的难度。一、先行词抽象化  相似文献   

11.
异译经有意同形异的特点,利用异译经可以进行语法比较研究。本文以四种语法现象为例,探讨了它们在异译经中所表现出来的在中古时期的历时层次。  相似文献   

12.
祁东位于湖南偏南部,属湘语永全片。在祁东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即动词的重叠形式。本文拟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具体的方言实例对祁东方言中"VV"式动词重叠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力求能够全面体现出祁东方言中"VV"式动词重叠这一特殊方言现象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形容词中,有一种三音节的,如“白茫茫”、“水灵灵”、“笑呵呵”等,它们的第二和第三个音节是重叠的.这种形容词一般称作ABB式的形容词.ABB式的形容词在不少的语法著作中都有阐述,但是都比较概括,对它们的构造、语法功能以及表达作用等殊觉描述不足.就笔者所接触的语言现象,本文想略说有关ABB式形容词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老"和"old"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经常被互译。然而,在它们比较相似的背后却有更多的不同之处。本文将从它们的概念意义、语用效果;语法特征、句法功能;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成语、习语来对比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当前,语法化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这种"热"不仅反映在研究者人数的增多上,更体现在人们对语法化理论的认识程度上,即在不满足既有知识状况的前提下开始的探索与反思,换言之,它是学界从知识论角度对作为方法的语法化理论进行的重新思量与考究。比如,对于一些不能用语法化理论涵盖的语言现象,它们是否应该理所当然地被排斥在理论的讨论之外?对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纷繁复杂的汉语语言现象,我们又应该在哪一个层面使用这样的理论阐释?为了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本栏目特邀请国内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推出三篇笔谈。张谊生教授的文章从虚词的实化与语素的词化、陌生化变异与合理化误用、历史语料的中断与错位等方面,提出语法化理论在应对汉语语言现象时并非完全有效。另两篇则是运用语法化理论对汉语语言现象具体阐释的案例。方梅教授等的文章以现代汉语"化"缀的演变为中心,考证了化缀词"X化"的来源问题。崔应贤教授的文章则以汉语动词重叠的演变现象为中心场域加以考察,得出尝试义在这一语言变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并大致经历了从词汇意义、句法组合到词法形式三个阶段的结论。上述探讨,触及了语法化理论在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合法性问题。本刊特将其编辑发表,也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在质疑与辩护的互动中,将汉语语法化研究推向引入,从而进一步促进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当前,语法化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这种"热"不仅反映在研究者人数的增多上,更体现在人们对语法化理论的认识程度上,即在不满足既有知识状况的前提下开始的探索与反思,换言之,它是学界从知识论角度对作为方法的语法化理论进行的重新思量与考究。比如,对于一些不能用语法化理论涵盖的语言现象,它们是否应该理所当然地被排斥在理论的讨论之外?对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纷繁复杂的汉语语言现象,我们又应该在哪一个层面使用这样的理论阐释?为了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本栏目特邀请国内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推出三篇笔谈。张谊生教授的文章从虚词的实化与语素的词化、陌生化变异与合理化误用、历史语料的中断与错位等方面,提出语法化理论在应对汉语语言现象时并非完全有效。另两篇则是运用语法化理论对汉语语言现象具体阐释的案例。方梅教授等的文章以现代汉语"化"缀的演变为中心,考证了化缀词"X化"的来源问题。崔应贤教授的文章则以汉语动词重叠的演变现象为中心场域加以考察,得出尝试义在这一语言变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并大致经历了从词汇意义、句法组合到词法形式三个阶段的结论。上述探讨,触及了语法化理论在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合法性问题。本刊特将其编辑发表,也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在质疑与辩护的互动中,将汉语语法化研究推向引入,从而进一步促进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双宾语构式是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在语法意义、动词使用等方面存在着认知差异,但根本区别在于它们的表向性。由于民族认知心理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在对双宾语构式进行概念化时出现出现差异。生成语法对这一现象无法给出圆满解释,而构式语法却能给出明确答案,这表明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对汉语中的动词来说,它们除了固定地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外,还可以在少数情况下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引起了很多语法学家的注意,其中对于"名动词"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语法学界各家的争议尤为强烈。  相似文献   

19.
语法里的歧义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是比较常见的语法现象.最普通的歧义由多义词引起.另外,句子构造层次、语法关系、成分的类型不同,也会造成句法歧义.词汇以外的原因引起的歧义是语境歧义.这三种歧义现象使语言的运用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BCC语料库搜索到的210条例句进行分析,发现构式"有一种X叫Y"中变项"X"与"Y"之间的外延逻辑关系在呈连续统状态逐渐变异,即从单包含关系演变为双包含关系、相交和相离关系,常项"有""一种""叫"也产生了语法化,这些共同构成"有一种X叫Y"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连续统。经过分析,发现"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是构式发生演变的修辞动因,而常项"有""一种""叫"的语法化为修辞动因的实现奠定了语义基础,同时认知语用学中关联理论为修辞动因的实现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