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雯 《海外英语》2014,(8):156-157,166
明清歌唱本诗歌体小说《花笺记》作为"十大才子书"之一,在长久传播历史中影响甚广,汤姆斯所作英译本更是在西方引起关注。该文从哲学诠释学角度出发,以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以《花笺记》的汤姆斯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究译者主体性在译本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汉诗英译的诗学转变指影响诗歌翻译的语言艺术形式及美学观念的转变。本文从湛约翰1867年发表在《中日释疑》上的《花笺记》英译本出发,探讨19世纪中后期汉诗英译中的诗学转变,发现该译本一改前人翻译《花笺记》时采用的无韵诗体和散文体,采用音步整齐的抑扬格英诗诗体,将中文里难登大雅之堂的粤语木鱼歌改造成英语世界中高雅简练的抑扬格诗篇。研究表明,湛约翰译本是在《花笺记》欧洲译本已经对后来译者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的焦虑”后重寻更为确切翻译范式的一种尝试,反映了当时汉诗英译中亟待重新确立翻译范式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为西班牙人塞万提斯。从20世纪初,林纾与陈家麟最早合译其为《魔侠传》至今,已经出现了不下20个中文译本。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复译译本层出不穷。本文将简要回顾《堂吉诃德》初译及复译的进程,并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译本,分析说明产生"复译"现象的必然性以及"复译"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大连大学学报》2022,(1):26-33
关于《离骚》首个英译本的出处、译者身份及译本特征目前还存在一些纰漏或语焉不详。本文从文献考证、译者交游、译本关联出发考证译者身份,论述《离骚》首个英译本的翻译特点。《中国评论》第七卷第五期最早刊登了V.W.X.的《离骚》英语译文,署名V.W.X.的译者为英国晚清来华外交官汉学家庄延龄。这一论断改写了庄延龄的汉诗英译成就,使其部分遮蔽的汉学成果得以彰显。庄延龄不仅是《离骚》的最早英译者,也是《诗经》及杜甫、魏徵、陈子昂、张九龄、孟郊等唐代诗人英译的先驱。  相似文献   

5.
施耐庵的《水浒传》,早在300多年前就流传到东西方各国。西方最早七十回全书译本是德.书名为《强盗和士兵》,法译本为《中国的勇士们》,英译本为《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译得最好的要算1938年诺贝尔学奖获得、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作家布克夫人(中名字赛珍珠)的译本,取名《四海之内皆兄弟》。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最早被译成外文本是1757年的日文译本,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年了。1872年——1873年香港出现了英文的林冲故事的节译,名为《一个英雄的故事》。1922年法文的前十二回译本名《中国的勇士们》。1924年德国鲁德尔斯贝格的德文译本,一本名为《圣洁的寺院》,节译的是杨雄与潘巧云的故事;另一篇是《卖炊饼的武大不忠  相似文献   

7.
纵览中华优秀文学,"诗词歌赋"百花齐放.苏轼的《前赤壁赋》以其辽阔的景色描写以及辩证的人生哲思备受世人称赞.而《前赤壁赋》的译本,从最早的2007年英译本至今,已经历了多个国内外译者之手.本文基于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选取了来自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翟理斯以及罗经国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从诗学、意识形态以及赞助人的层...  相似文献   

8.
王佳 《海外英语》2014,(21):179-180
"信达雅"是我国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指导翻译的原则,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该文旨在结合"信达雅",对罗经国和林语堂的《兰亭集序》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下简称罗译和林译),探讨"信达雅"理论在《兰亭集序》译本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瓦尔登湖》被公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非虚构作品。笔者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看到普通读者能够买到的三个中译本,分别是:1.徐迟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6月;2.王家湘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3.李继宏版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三位译者,均可称得上是大家。徐迟老先生如今已不在世,而他却是国内第一个翻译《瓦尔登湖》的人。从1949年的第一版开始,至今再版达六版之多;北外英语系教授王家湘,曾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的称号,笔者周围很多朋友购买的,就是王家湘版本的《瓦尔登湖》;八零后翻译家李继宏,代表作《追风筝的人》《小王子》,号称自己的《瓦尔登湖》译本是"160年以来,最好的中文译本"。三位译者各有千秋。而本文将以《瓦尔登湖》开篇,暨"ECONOMY篇"为分析对象文本,以一些英语学习者常见的句法结构、修辞现象为分析实例,较为浅显、直观地比较三种译本的优劣。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相似文献   

10.
杨廷栋翻译的《原政》与《译书汇编》上刊载的《政法哲学》译文,内容基本相同,而译文译语则差异甚大。《政法哲学》较有可能是杨廷栋的原译,而《原政》似在杨原译的基础上经过他人润饰文字而成,二者皆为从日文译本《政法哲学》转译之作。日译本《政法哲学》则译自斯宾塞所著之《社会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的第5部分"政治制度"(Political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1.
蒋小丽 《英语广场》2020,(35):14-17
《回顾》是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于1888年发表的一部乌托邦小说。最早的中译本是英国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与其助手蔡尔康合译的《百年一觉》;最近的译本是林天斗和张自谋合译的《回顾》。本文以此两译本为例,对影响其翻译目的的译者、技术、文化、目标读者等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在国内有多个译本,以冯唐翻译的《飞鸟集》为最新译本,该译本一经出版就引来评论家和读者"不信不雅"的诟病,只有少数人对译作持肯定的态度。对此,本研究认为,冯译本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形式、选词以及诗境等方面,译者的文化主体意识则是造成创造性叛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享有"第八才子书"美誉的《花笺记》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七言韵文体的长篇叙事诗,成为中国第一部英译的说唱文学。基于《花笺记》的汤姆斯(Peter Perring Thoms)英译本《中国式求婚》(Chinese Courtship)和包令(Sir John Bowring)英译本《花笺记》(Hwa Tsien Ki.The Flowery Scroll),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说唱韵语诗体文学早期英译的目的、翻译叙事方式和翻译策略,为中国传统文学及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殊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是19世纪出现的两种《圣经》译本,两个译本均为"深文理"译本,但与之前的译本明显不同的是,这两个译本中使用了相当多的口语用语和句式,呈现出文言与口语杂合的语言特点,体现了《圣经》汉译面向大众,不断本土化的努力。同时,从译本语言来看,两个译本不但使用了很多相同的日常用语与宗教术语,而且在句子的翻译上也存在不少雷同之处,这足以说明两个译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孟子》译本可概分为两类:全译本和变译本。理雅各的《孟子》译本被认为是《孟子》全译本的经典,多布森的译本则被奉为《孟子》变译本的典范。前者以传教士的使命为出发点,追求全面而忠实的转换;后者以读者为导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攫取精华、合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近年来随着"文化转向"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翻译批评理论,在世界翻译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女性主义融入于其译文之中。因而,本篇论文以祝庆英的《简·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简·爱》原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简·爱》的译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1.《水浒传》德译本书名为《强盗和士兵》,法译本为《中国的勇士们》,英译名《在河边发生的故事》,另有一些英文版译为《在沼泽地里》。《水浒》的外译本,译得最好的要数1933年美国出版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译者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女作家布克夫人,她的中国名字叫赛珍珠。  相似文献   

18.
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且完整的有关鲁迅的传记类作品是根据鲁迅亲口所述,增田涉撰写,后由鲁迅亲自审阅并在原稿上加以修改的《鲁迅传》。这本《鲁迅传》曾被译为中文,并存在着3个译本,由于年代较早,这些译本各自存在着印刷、史实以及翻译错误等问题。本文主要以这3个中文译本为中心,同时以日本关西大学图书馆增田涉文库中所藏增田涉的《鲁迅传》手稿原本为参考,来探究各个中文译本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为鲁迅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从翻译研究的角度来说,通过此次考察是为把海外优秀的鲁迅研究相关作品更好地介绍到国内,也是为增田涉版《鲁迅传》的中文译本的改善提供一个新的参考。而从史料研究的角度来说,此次考察将留有鲁迅亲笔修改痕迹的《鲁迅传》原稿呈现给学界,可以进一步地发挥这份珍贵的一手史料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天路历程>是最早译介到中国的西方长篇小说,它的中文译本超过了30种,其中以宾为霖的译本影响最大.他的译本并非是最早的,却是第一部完整的并被公认为是最佳的译本,版本最多,在中国读者中也最具影响力.论文所关注的是,身为传教士的宾为霖在翻译此书时所采用的一些特殊策略,宾为霖译本的特点、流传,以及在宾为霖译本的影响下,<天路历程>这部宗教小说如何被中国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才让 《家教指南》2021,(2):9-20
《尊胜陀罗尼》是较为流行的密宗经典,内容主要包括缘起、佛顶出陀罗尼、陀罗尼使用及功效、陀罗尼仪轨及功效、结尾等.敦煌藏文写本中有两种抄写类型,一是摘抄其中的陀罗尼文,包括意译和音译;二是抄写全文.P.T.54A和P.T.368属于不同的译本,二者的差异十分明显,没有完全相同的句子.P.T.54A是吐蕃译师益西德译本,后世得到流传,收入《甘珠尔》中;而P.T.368不见于《甘珠尔》,属于敦煌轶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