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到《史记·货殖列传》,听说过的人不多,读过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货殖列传》是第一部为商人树碑立传的史书,它深刻揭示了商业经营的本质和规律,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商业智慧,被中国历代商人奉为商界的“孙子兵法”. 2007年7月,著名国学大儒南怀瑾讲《史记·货殖列传》时曾提到:“我告诉你们诸位老板,读书首先要读《货殖列传》!”“《货殖列传》里面,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你管理的道理.他中间提了很多怎么样做生意发财,怎么致富的.”“司马迁这一篇文章读完了,你差不多懂了人生!”《货殖列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尤其对于企业家来说更是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2.
史学家范文澜称赞:“西汉有《史记》《七略》两大著作,在史学史上是辉煌的成就。”文章新考证继司马迁编撰《史记》之后,刘向又在其地:汉天禄阁、石渠阁(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编撰《别录》、其子刘歆在此继承父业、编撰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从科技史、教育史等角度及文献探讨了《七略》中的“数术略”(又称术数略)内容主要包含“数学、算术”等,起码为数学、算术内容的雏形;“数术略”中的“形法”——并非“刑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被鲁迅先生盛赞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从其中暗与文学观念相合的几处入手,简要分析《史记》所体现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4.
李莉 《百科知识》2005,(8X):57-57
“三伏”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德公二年初伏”。秦德公二年,夏天酷热,人们用杀狗的办法来禳解热毒。这解毒的日子称为“伏日”。据《渊鉴类函》记载:“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秦汉时期盛行的“五行相克”的说法认为:夏属火,庚属金,金最怕火将它烧熔,所以一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社会中,报纸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它担负着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媒介作用。法国大哲学家伏尔泰说:“报纸诞生于历史十分悠久的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要算中国古代的《邸报》,它创始于2200多年前的西汉初年。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历朝历代虽屡有改动,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它的性质、内容也基本没有变化。西汉初年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并让各诸侯王在首都长安设驻京办事处,称做“邸”。驻邸官员定期把皇帝的谕旨及宫廷…  相似文献   

6.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现如今,《楚辞》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在国际汉学或翻译界,它也一直是研究探讨的热点。本文认为,《楚辞》的文化翻译应在弗米尔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不囿于归化、异化之争,应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第一目的。文章使用对比研究方法,结合翻译目的论,对《楚辞·九歌·河伯》中文化负载词"文鱼"的翻译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旨在对原语文化正确解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准确有效地进行文化翻译和文化传递,也意在说明文化翻译目的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尹腾剑 《今日科苑》2005,(12):31-32
2001年的深秋,记深入中国西部黄土高原腹地,来到了中华民族先古明的发祥地——被《史记》记载的“黄帝问道”圣地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当时的平凉人民正在迎接他们新上任的地委书记刘立军。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和谐”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于远古的巫术礼仪之中,逐步形成了个群和谐,物我和谐和自我和谐的内容体系。这些“和谐”理念在“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等政治实践中体现了它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豆食品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无论从文化概念的广义讲,还是从文化概念的合狭义论,大豆食品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据出土文物考证,我国在3000年前就已有大豆种植,公元前留下的《诗经》、《左传》、《史记》等著作都有关于"稷、黍、稻、麦、菽"和"中原有菽、庶民採之"以及"周子有兄而不慧,不能辨麦菽"的记载,此中"菽"字即为大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证,简要指出章学之诚以“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为文献整理的指导思想,而这一思想是秉承刘向、刘歆父子的学术思想而来的,班固以刘歆《七略》为蓝本,编成《汉书.艺文志》,每类列举书目之后介绍其著述源流,迹具有“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作用,而刘氏父子辨章学术 流别的思想又是上承司马迁《史记》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孙明慧 《知识窗》2012,(9X):25-25
<正>《史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已经作为选修教材被纳入高中语文的教学体系。从帝王将相到引流卖浆之徒,《史记》记述了几千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铿锵足迹的英雄。这些人物身上体现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也体现了人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其独特的人文性能启迪学生去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精神境界。因此,在《<史记>选修》教学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威 《学会》2005,(6):6-10
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党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改革目标的进一步确立,独立于市场体系和政府体系之外的社会组织迅速成长,朝着政府部门社会化载体的方向发展,社会组织无疑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百科知识》2006,(4S):64-64
《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是中美文化合作的“典范”。它的出版,得到了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它是中国读者原汁原味了解西方政治、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不仅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重印七次),而且还先后获得了第四届国家辞书奖特别奖和第五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共20卷,4300万字,8万多个条目,15000多张图表,  相似文献   

14.
宋洋洋  杨方 《科教文汇》2012,(32):58-59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随着对延安文艺整风的历史语境及历史价值的深入认识,重新审视这篇讲话,它对当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值得借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围城》的介绍,分析了儒家“和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讲述了“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有着深刻的影响。透过小说《围城》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现象和人物活动,阐述了中国文化特点,从反面映射出在民族文化遭受破坏,缺少规范思想和行为的伦理道德社会中,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实现个人理想将变得虚无缥缈。指出了“文化”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中国文化培养与发展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风水轮流转保健酒热起来 酒,素有“百药之长”的美称,药酒在中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史记·扁鹊公列传》中就已明确载有25个药酒治病的记录。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药酒虽然在历朝历代都在为人们的健康发挥作用,但始终没有充分体现出应有价值,始终给人一种“深藏闺中无人知”的缺憾,就连专一制作药酒的御酒堂,也只是深藏太行山中,造福的也只是一方百姓。  相似文献   

17.
筷子源说     
筷子,我国独有夹取食物的用具。古时叫“箸”,同“”。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纣为象署,而算子唏。”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刘义庆著《世说新语·贫悄》载:“王蓝田(述)性急,尝食鸡子,以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从上述记载可见,我国筷子的历史十分悠久。后来,为什么“箸”、“”又改称“筷子”呢?原来其中另有一番缘故。据明代著名文学家、“娄东三风”之一陆容著《菽园杂记》卷一中考证:“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容为快儿,幡布为抹布。’‘以著为“快地…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两汉的著作很多,但只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于众多汉史中脱颖而出。三部史书的风格与特征均有不同,三位作者各展风华,历经磨难,最终因春秋妙笔而千载留声。本文力求从作者的各自不同特征出发,从几个方面解读著作的相类与相异,在作者与著作间建立一种联系。  相似文献   

19.
《科教文汇》2005,(2):12-13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今年的确是个热门人物。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先生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谓一石激起干层浪,围绕杨先生的论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李约瑟难题”,传统文化对中国科学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史记》可谓是中国史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史记》的天人观,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主要持天人相分的观点,但在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之下,仍然脱离不了天命论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