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2.
读书苦乐     
杨绛  兆龙 《出版参考》2005,(1):23-23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3.
读书如行路,有坦途,亦有误区。遇坦途时,自然春风得意,事半功倍;而入误区时,则迷惑难返,收效甚微,怎样才能走出误区?得靠辩证法。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用辩证法作些分析,或许还能给后来的读书者以思考或借鉴。其一:“苦读成才”两面观幼年时一提读书,就把“苦”字技上,谓之“苦读”。我想这恐与老师的灌输有关。像那东汉孙敬“头悬梁”、战国苏秦“锥刺股”之类的故事,都无一例外告诉人们,非苦读不能成才。是的,苦读的确是成才的重要途径,对于那些从未苦读过或对苦读浅尝辄止的人来说,苦读无疑是一味补药,你果要成才,就得…  相似文献   

4.
不读书议     
有爱读书而把读书看作最高享受的,也有不少把读书看成可有可无不关紧要的闲事的,甚至还有以读书为苦,或竟以不读书为荣的。小时候,有位年纪比我大好几岁的学生,他的爱好是打篮球和搓麻将,读书对他来说是刑罚,对于书,他有强烈的仇恨,每到学期考试终结,他就把所有的课本  相似文献   

5.
晚饭后有人敲门,是王雪樵先生见访。他每次到太原,无论多么忙,总要抽出时间来寒舍聊谈。在许多文友中,王雪樵是极令我佩服的一个,像他那样严谨的学者如今是越来越少了。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不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员或教授,而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多年来忙于本职工作,读书做学问的时间少得可怜,而却很有学问。所以他的每次到来,都令我特别高兴。王雪樵是我的家乡所在地运城地区报的总编辑,对我们河东的历史文化颇有研究,著有《河东方言语词辑考》一书,甚见功力,颇得学界好评。而他关于语言文化方面的一些观点和见解,更令我佩服不…  相似文献   

6.
用了"闲话读书与看书"这样一个题目,读者也许会说,读书与看书有什么区别,这不是一回事吗?我以为,"读书"和"看书"还是有区别的.严格说来,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作为一种行为,"读"一定包含着"看",但"看"却不一定有"读".  相似文献   

7.
<正>钱锺书先生贯通古今中外的才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他读书求学时,才智过人;二是他写文章或说话时,妙语惊人;三是成为一代宗师之后,嘉勉后人。首先,他考清华大学,国文和英文得最高分,数学却不及格。这给我的启发是: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上西南联大时,喜欢的课程就好好学,不感兴趣的就敷衍了事,不想做梅贻琦校长要求我们做的通才。钱锺书上课时不大听讲,考试成绩常是全  相似文献   

8.
消遣读书是一种以追求精神文化享受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方式,它与以获取知识信息为主要目的的学习型、研究型读书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除了阅读目的不同,其阅读对象也不同,读物大多不是学习专业知识、研究学问所用的书刊,而是消遣性、娱乐性较强的书刊.  相似文献   

9.
孙犁既是一位文学宗师,又是一位学术大师,他的阅读观可以概括为:"我的精神支柱是书本","有些余力就只好爱爱书吧","读书杂一些","择善而从","读书总是带有时代特点","读书应道首先得其大旨","抄一次比读十次都有效","图书馆使我眼界大开","把文化带给劳动人民"等。  相似文献   

10.
我今年85岁。从1939年到上海谋生算起,65年出头了。读书,对我来说犹如空气,胜过一日三餐,生病住院也不例外。 过去,我常听人说“读书乐,乐读书”。而我自己的感受却是“读书苦,苦读书”。我养成的读书习惯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读书传统,中国人自古就有读书的信念。但中国读书人追求得更多的是功名和权力,而不是知识和理性,这与西方意义上担当"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存在巨大的差距。近现代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变局,也是中国读书传统的一大变局。而近代图书馆事业也在此时勃然而兴,这既是因为西风东渐的外在影响,也顺应了中国读书传统变迁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2.
我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爸爸是个记者,听妈妈说还是个"大记者",得了不少奖呢. 一开始我不服气:从四岁开始练美术、书法,我得的奖杯比老爸还多呢,那我不是比他还"大"?直到妈妈讲起一次经历,才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3.
疑书     
有则读书谚语说:知疑灵犀通,善思出睿智。可见,读书贵知疑善思,多疑多思——小疑则小思小进,大疑则大思大进,不疑则不思不进。这实在是读书的一诀。有位著名教授日常考学生,不是由自己出题目,学生回答,而是由学生独立阅读后提出问题,谁提得多,提得有道理、有创见,谁就得高分。这样‘考’出来的学生,不仅掌握的  相似文献   

14.
《古书疑义举例》是俞樾的"小学"名著,他在《自序》中指出,由于语言变迁、文字演变,使得"古书疑义所以日滋",而他写作此书是要"使童蒙之子,习知其例,有所据依,或亦读书之一助乎?"(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P1.以下凡引该书只标注页码)由此可见,《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阅读先秦古籍的入门书,"举例"不是"举出例证",而是"发凡言例",俞樾在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层面提炼、总结古籍中的语言文字规律,想要为学者阅读古书、考证疑难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5.
从战场到市场,优秀的人才我们往往一下就会看在眼里,这样的人一般不是"帅才"就是"虎将",而我所认识的胡诚初,我想说是"虎帅"——因为能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使利郎品牌成长得这么系统,短短几年实现了"从形到心的修炼",着实值得我们做企业或做品牌的人尊敬和推崇。  相似文献   

16.
资中筠 《出版参考》2005,(35):16-17
学位泛滥 我国告别了以"大老粗"为荣的年月不多时,忽然跳到另一极端,对"学位"的追求和重视达到畸形的地步.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社交场合,学历、学位都成为必不可少的招牌.但是,十载寒窗修成正果,并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中国人对于谋求捷径特别有办法.街头兜售假文凭,那是最等而下之的,而且总要冒被抓住法办的风险.堂而皇之的名目是各种培训班、收费生、委培生、在职学习等等.短短几年内,就像变戏法一样,"终身教育"变成了论价"卖学位".如果只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旧时称作"野鸡大学"的学校在做此类事,倒也罢了,严重的是国内一流知名学府也不能幸免.听说有一位知名学府的博士(在他20世纪80年代获取学位时确实是经过数载苦读,几考几榜而后通过,现在在本专业已卓有成就)有一次到一个县去考察,不料各级干部中钻出来几十个他的"校友",一直到乡镇一级干部,多半有"学位",都是从该校"培训班"得来,这种"教育"之"普及",令人咋舌.  相似文献   

17.
对于"书",大约没有别的文字会像汉字这样用一"读"字约定得如此准确、有力和明白. 上学,叫"读书".尽管也有叫"念书"的,那原意不过是说"读书"要"念",所谓"书声朗朗"而已.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漫画家方成,曾任<人民日报>高级美术编辑、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生导师.一生从事漫画创作与会积弊.在给人愉悦会心一笑之后,更多的是揭示与发人深思.方成对事业追求执著,乐此不疲,作品在国内外有深远的影响,被人誉为中国漫画界的"常青树".在人民日报大院方成的寓所,我曾几次看望他并作访谈.这期间,他还赠我一幅他的自画像,果然是"画如其人",幽默得趣.  相似文献   

19.
Peter已经不能再被称为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护照上"国籍"一栏标得清清楚楚:澳大利亚.但他执拗地认为,"拿了个外国证就说自己不是中国人,纯粹胡说八道".不过,他还是更习惯让人叫他Peter,而不是他的中文名. 离开中国20年,他习惯拿起电话先说"hello"而不是"你好",但一旦聊起天来,一口道地的京片子还是立刻"出卖"了他.如今在悉尼靠开出租车谋生的Peter,笑称自己是现代版"祥子",所关心的话题和他的北京同行们也几乎没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20.
知识奠基与文化给养:作为“终身学习者”楷模的孙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雁 《图书馆杂志》2012,(9):45-52,22
从阅读文化学角度,系统解析著名作家、藏书家孙犁爱书、读书、藏书,由"知识奠基"转而自觉追求"文化给养",是孙犁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也是引领其由小说创作转向读书札记写作的内在动力,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