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严复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继孔子、朱子之后又一座里程碑.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是在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如汉儒学和宋理学.尤其是朱熹理学创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二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严复是促使西方现代思想中国化,是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合理内核来诠释西方现代思想的.严复是与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思想家,包括地主阶级思想家(如张之洞)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如康有为)们的思想,有本质上不同.后者均为近代社会的文化表现,即"中体西用"观论者,而严复是批判"中体西用"论.严复是中国第一位现代思想家.  相似文献   

2.
19世纪90年代的严复、谭嗣同等对“中体西用”论的批评,包含着对这一文化结合模式的超越;“体用并举”的文化结合模式是比“中体西用”更理想的文化结合模式;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三个阶段递深的观点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必须考虑到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多姿多彩性。  相似文献   

3.
戊戌维新时期“中体西用”论的分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甲午战后维新思潮的兴起,“中西会通”新文化观的出现,使原来的“中体西用”论发生了分流,其中一支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对“中体西用”口号的借用和重新诠释,及原来一部分“中体西用”论者开始接受受民权说,这两方面构成了向积极方向的分流,从本质上说,这一支已突破了“中体西用”论的束缚,而张之洞为抵制维新,捍卫纲常,大力强化“中体”,蓄意限制“西用”,则使“中体西用”论蜕变成为阻碍西学进一步传播和中学进一步革新的僵化模式了,这是戊戌维新时期“中体西用”论向消极方向分流的一支,此后,“中体西用”论日渐成为社会改革的阻碍,遭到来自多方面的批判,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4.
江涛 《培训与研究》2006,23(12):41-42
“中体西用”论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始于传统文化的体用观,在中国近代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体西用”论应引起我们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晚清社会文化秩序上的失范,促使近代学人从价值理念的角度深层次地探讨中国贫弱、西方富强的原因以及如何拉近中国与西方先进文明的距离。严复的社会学思想在学理上深受斯宾塞等人的影响。他坚持社会进化论,主张社会有机体论。严复社会学思想有其应用理论形态,即“从物理到政理”及“国民素质论”,并用于解析中国近代社会,有实践品格。时代变迁的急速导致严复未能很好地消化而直接将西方社会学思想用于解析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6.
作为洋务思潮重要内容的“中体西用”论,对近代乃至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体西用论与“西学中源”说相辅相成,在文化学上的误区是显而易见的,构成了一种对后世危害很大的西学观,它规定了西学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低层次地位和作用,长久地束缚了国人的文化学视野。  相似文献   

7.
略论严复的天演论道德观及其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严复进化论思想的研究往往从社会政治史的角度出发,本文站在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严复建立了一种新的天演论道德观,突破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框架,这就是从心学到群学、从人性论到进化论、从修己论到功利论、从善恶论到苦乐论,对于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的历史性变迁具有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曾存在两种差别甚巨的文化结合模式即中体西用与体用不二。“中体西用”是第一个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法,但它不是贯穿中国近代史唯一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之方法模式,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符合中国国情的进步思想”;“体用不二”承继了“中体西用”的合理内容,它是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历史而产生的优于“中体西用”的文化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在近代面临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战时,各自分别采取了“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的不同接受姿态,其造成的结果也大不相同。本文以严复与伊藤博文学成归国后的境遇示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体、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范畴,用以对客观事物的本体与作用、本质与现象进行思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东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撞击。如何处理这两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异质文化的关系,达到交流、融和的目的,成为放在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当时在社会复杂的文化心态中,来自统治阶层中一部分人士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模式。一时成为具有相当影响的社会思潮。对此,裘廷梁表示反对,针对它把体用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进行批判,提出体用一元的论点。以牛马体用作比喻生动地作了表述。后来严复在《原强》那篇著名文章中引用了裘的比喻,对中体西用论作了深刻的批判。牛马作用的比喻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成了一段佳话。但裘对哲学上体用范畴的理解也有不足之处。文章给予应有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中体西用”与张之洞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是西方近代文化传入中国后,中西文化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洋务派从事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文化政策,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时代的产物。19世纪90年代末,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洋务教育的集大成者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他在《劝学篇》中集中地、全面地阐述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思想,形成了以新卫旧,以西维中的文化理论,这是张之们推行近代化运动,特别是教育近代化的纲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含义指的是教育首先要以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封建的典章…  相似文献   

12.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地把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介绍到中国来的思想家。在同代人中,他的伟大之处是:超越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和改良派的“托古改制”,大胆地引进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成果,从哲学认识论、方法论高度阐述了只有建立近代科学、理性的认识方法,才是国家富强、学术昌盛的根本出路。所以,严复站在近代科学方法论的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的文化观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他既反对西方化又反对中西文化融合,而主张东方化,因此他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他的文化主张中堙有提出“中体西用”论,甚至反对“中体西用”论,但是,他在方法论和具体的文化主张上却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中体西用”文化模式,相反却使得“中体西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展和继承。  相似文献   

14.
“中体西用”论不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观点 ,认为“中体西用”论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实 ,洋务运动发生于 19世纪 60至 90年代中期 ,而“中体西用”论却形成于甲午战后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最初阶段 ,它遵循“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路 ,以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为目标 ,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层面 ;而“中体西用”论却突破了单纯学习“西技西艺”的限度 ,容纳了学习“西政”的内容。可见 ,两者在时间上不重合 ,在内容上又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 ,“中体西用”论不可能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清末“新政”的思想先导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深刻变化,西方进化论、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的兴起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分别构成了严复社会主义民主观形成的社会条件、理论基础和现实契机。所谓严复的思想悖论只不过是现代政治文明演进与中国现实国情之间的历史张力的体现,严复社会主义民主观就是在严复的思想转变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民主渊源论、社会主义民主本质论、社会主义民主步骤论以及社会主义民主途径论构成了严复社会主义民主观的丰富内涵;严复的社会主义民主观无论是对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以及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等,都有着积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6.
殷明耀 《天中学刊》2007,22(3):36-40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体、用概念被运用到文化冲突之中,中体西用命题提出阶段。这一阶段,体、用关系是散加的,体包括各种精神现象、伦常观念等,用则局限于船坚炮利。二是中体西用观念被突破,全盘西化论形成阶段。这一阶段,西方文化开始获得与中国文化平等并逐渐取得高于后者的地位,中国最终出现了全盘西化的观念。三是中体西用概念在精神实质上的复归阶段。在这一阶段内,体的外延被无限缩小,仅仅成为一种“态度”或精神作用,即“良知”,用的外延得到无限的扩大,成为囊括文化的一切现象的概念。体、用关系也由过去的散加转化为生成,即从体中生长出用来。体用概念的外延及其关系的变化,表明了中国人对文化认识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张金鹏  曲铁华 《教育评论》2023,(10):140-146
《劝学篇》“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张之洞在清朝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调和了不同思想阵营的矛盾,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论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体内容为民族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健全齐备的教育体制观、调和中西的教育内容观和改革科举的人才选拔观。“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特定历史时局的产物,对加速社会变革与进步起到了实质性促进作用,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对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重建民族教育文化自信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时期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语境,必有其合理的诉求。首先,“中体西用”观念的提出,是当时先进士人为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唯一能够选择的模式。其次,“中体西用”论的提出在洋务运动期间具有进步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它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实现了从“鄙夷”到“师夷”的转变;它突破了不识西学、轻视西学的观念,开始向引进西学、重视西学的观念转变;它作为洋务运动的思想路线为洋务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为洋务运动开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开辟了道路。但“中体西用”的宗旨毕竟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体”,所以从其语境生成之始它就内含消极与落后的一面。随着西学引进的深入,其合理诉求逐渐被消解,进步作用渐渐丧失,愈来愈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和障碍。  相似文献   

19.
作为洋务运动的教育方针-“中体西用”思想颇受批评,也颇具启发。从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及相关评价入手,联系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反思这一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以期引发人们对相关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如何科学认识“中体西用”论,我以为要回答这一个问题,首先涉及我们以什么标准来看待或评判。“中体西用”论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只有首先正确认识近代历史,才能正确评判“中体西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