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晓霞 《教师》2020,(12):22-23
新时期,语文教学应挣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全面落实"言意统一"、会"意"品"言"的教学观念,使语文课堂回归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感受课文情感内涵和语言的使用。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语文知识,实现"言意统一",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品味语言中实现言意转换内涵、从亲近生活中丰富言意转换广度、从关注布局谋篇上实现言意兼得是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居佳华 《教师》2014,(30):113-114
正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的双重获得,是"言意兼得"的过程。追寻"言意兼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应然归宿。一、在细微处品评——嚼一嚼遣词造句的意  相似文献   

3.
"言意共生"是语文的基本品格,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从学生"言意经验"出发,让教学"知意和谐";从文本的"言意品格"出发,让教学"情理圆融";从阅读的"言意互摄"出发,让教学"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言""意"相融,可有效推进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言意兼得",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精致语文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实现“言”与“意”的相互转换,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据言识意→据意识言→以言表意”的过程,带着学生在文本的“言”和“意”之间走一个来回。可以这样说,“言意互转”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地实现言意互转,使文本的“言”与“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语文教学才实现它真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李维鼎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的过程。"他在作品《语文言意论》里特别指出: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就应将眼光瞄准语文本体,着眼并坚持言意互转,演绎出崭新的教学境界。一、沉入词语,叩击言外之音阅读理解的首要任务在对"意"的追寻,而"意"的追寻始于对"言"的感知。随着学生主体的深层介入,从言语表层进入文本的意境,学生即沉入文本,与作者同呼吸、共感受。  相似文献   

7.
宋飞 《江苏教育》2012,(4):21-23
本文通过对苏派"言意教学"已有成果与课堂实践的追问,尝试从原点破译"言意共生"的语文本质:立足"言"之根本、求索"意"之灵魂、翘望"人"之新生。据此来指导"言意共生"的课堂实施:构建语文的"科学世界"、追寻语文的"文学世界"、生成崭新的"人的世界"。并提出"言意教学"立足语文教育哲学视阙的新发展:"言意"本体的当代澄明、汉语哲学的诗意回归、生命实践哲学的鲜活再现等。  相似文献   

8.
正基于语文本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实现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已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言意兼得"的种种误区1."言意"分离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言意"生硬地分离开——"意"的理解、感悟远离"言"的品味,"言"的学习、揣摩则脱离"意"的把握。有的课堂把"言"和"意"理解为并列的两条线,有的片面理解为第一课时应着力于内容的理解,即"意"的学习,第二课时则应着力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言语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语用教学中,文本"言意"中的"言"指的是语言和语用,是语文的工具性属性;"意"指的是文本的主旨与情感,代表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属性。语文老师要在教学活动前,全面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把对文本意象的深入探究作为"言意"理解的切入点,进行精导、善导,从而帮助学生梳理"言""意"之间的关系,提升语用认知。  相似文献   

10.
正内容与形式的运动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本源动力,语文亦然。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指语文的"意"与"言"。2011年版"课标"明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诚然,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言"与"意"的运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往来于"言"与"意"的双向通道上,领略途中风景,体验语文"言""意"共存共生之妙,从而最终实现学习语文的高峰体验——"言"  相似文献   

11.
读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读"与"写"不可分割,只有让两者真正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进步。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加强读写教学的结合,进而达到提升语文读写教学效果以及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从以"写"为引、以"读"为范、以"写"为练三个方面对读写融合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2.
当前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存在着重"言"轻"意"或重"意"轻"言"的失衡做法,直接导致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败俱伤。本文通过对比与分析,从据"意"识"言"、依"言"会"意"和以"言"表"意"三个方面提出了高年级语篇教学的价值取向——言意兼得。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改潮流中,语文教学的方式、理念、目的都发生了较大转变。作为重点学科,也作为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自然无须赘述。结合教学经验,立足初中语文教学,试论庄子"言意观"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阐述如何运用庄子的"言、意、象"思想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何谓"言"?"言"即辞、文、句、论、叙、告等言语形式的总称。具体到语文教学,"言"主要指文章的语言形式,包括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现方式、思维形式等。何谓"意"?"意"即心意、意义、意象、寓意等,是人类对自身及周遭世界的意识。具体到语文教学,"意"主要是文章的内在意旨,包括文章传达出的情感意蕴、个性意志、审美元素、文化理解等。因言悟意,就是由"言"入手,在文本言语的载体中,铸炼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5.
<正>读写结合是一种"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观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体现,其本质特征是"仿写迁移",其价值指向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人本"与"文本"统一,"言"与"意"共生,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语文素养的发展交融互生,进而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之美。一、多元解读,关注读写训练的价值追求1.紧扣课标内涵要求,准确定位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6.
谢芳 《海外英语》2015,(1):87-88
大学英语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立象",为英语文本之言与意搭起一座桥梁,师生共同立象以尽意,寻象以观意,并通过大学英语情境教学促成学生实现"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习得英语语言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情境教学中无处不体现着言、象、意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言"是什么?"言"即"言语",言语表达的技巧和艺术。"意"是什么?"意"主要是指感受、感想、情感、主题、观点等。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在"言"与"意"之间不断进行转换。起于由"言"到"意"的转换,而在这一"言语理解"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言语"——"字字句句,不可轻易放过",获取文本信息,还要把学生驱进文本与言语作品进行深层对话,尽一切所能化  相似文献   

18.
正"共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定义为:"相依生存,彼此有利。"细揣之,有共存、共建、共荣、共赢之意。"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不仅着眼于"言意兼得""文意兼得"之意,更落点于"言""意"的彼此交融、彼此支撑、彼此相长之实。内容与形式的运动式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本源动力,语文亦然。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指语文的"意"与"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  相似文献   

19.
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着取"言"舍"意"或重"意"轻"言"的失衡做法,必将导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两败俱伤。其实,"言""意"互转和融合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规律,是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要求,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此,语文教育必须通过传授语文知识、丰富生活体验、展示学习过程、适时介入言语、开展综合实践等策略实现"言""意"互转,优化"言""意"融合。  相似文献   

20.
读写结合训练促使阅读、写作、思维融为一体,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尤为重要。读写结合训练旨在并行推进,双效结合达到语文教学事半功倍的作用,为避免读写结合教学流于形式化,本文特梳理出"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任务"三大类读写结合教学形式,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