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主要媒介。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一批例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如果视教材为“圣经”,一味死搬教材,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呈现方式把知识内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就背离了新课程的方向,削弱了教材的功能,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创设路径。所谓“走进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体会教材编…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教材”,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仔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努力做到“用教材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享受到一些“用教材教”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实施教学的依据是教材,而教材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必不可少的“范本”和“载体”。小学数学新教材不仅删除了旧教材“繁、难、偏、旧”的知识、增加了新知识,还对原有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重构,它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教材的很多内容精而少了,以前是“教教材”,现在则是“用教材教”。过去那种教材是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的现象显然不合时宜了。新的理念告诉我们,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我大开眼界,从根本上给我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用教材教是摆在我们而前的重要课题。以往的教学.教师精心备课,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课本上有什么教什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学到了知识.却没有了能力。这是典型的教教材,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5.
杨九俊 《宁夏教育》2006,(5):41-41,43
首先,“教教材”是以书为本的教学,它以教材为中,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这种教学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和“圣经”,重视的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对教材负责;而“用教材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在这里,教材是“范本”,是“凭借”,教学讲究的是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教材既是知识之“舟”,也是能力之“桥”,还可以是心灵洗礼之“池”。因此,“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实…  相似文献   

6.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新课程也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这是因为,一方面教材不可能反映实现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信息,特别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及掌握知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因此,教师对教材进行恰到好处的再创造,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实施后“,教教材”“与用教材”形成鲜明对比。在“教教材”中,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知识复制的样本与原件,并严格规定了教与学的疆界。因此,在教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束手束脚的。在“用教材”中,教材回归它的工具性本质,成为教师手中的利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起点引领学生去探索教材内、外的各类知识。因此,在用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开放与自由的“。用教材”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那么,如何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关键是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本期五篇文章,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对活用教材有生动、鲜活的阐述,为我们勾勒出活用教材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8.
教材作为知识、方法和情感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课标版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材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同时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对教材也提出了诸多的不同看法。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鼓励教师充分而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起激活,形成富有创新、生动活泼、学生参与的教学设计。因此,新课程的教学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的过程,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一、确定创新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物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它规定了物理课程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10.
林翠霞 《今日教育》2014,(7):104-105
一、准备到位,把“讲法”与“明理”有机结合 王荣生教授提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明确一节课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什么。因此,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深度研读教材,分析关联知识,把握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精心预设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有效地激活教材知识,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在“利息”一节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充实相关学习资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牟敏 《甘肃教育》2011,(21):71-71
1.《新目标》与传统教材的区别。传统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即规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都拘泥于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新目标》提倡“材料式”的教学观,即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怎样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其中之一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研究学生现实水平,立足现实水平,挑战潜在水平。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教材,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4.
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使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思路中的“教教材”,到课程改革以来的“用教材教”,体现了尊重学生数学知识构建的实质。研究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坚实基础,“走入”教材之后再“走出”教材,体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用教材教”的基础是研究学情。  相似文献   

15.
《广西教育》2008,(26):21-21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在《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教师究竟用什么方法处置教材,究竞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在“教教材”的场合,教师显然违背了教育研究的根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以为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把教科书提供的现成知识,通过教师自己的“咀嚼”之后喂给学生,  相似文献   

16.
教材资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肖培东老师具有强烈的教材资源运用自觉性,既贴着教材编者的意图去教,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去教。肖老师的资源运用既扎实立足于语文的学习,又灵活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实”和“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政治学科基本的教学方式是“教教材”,即确定目标、传授知识、完成任务,做到了这些基本算得上是称职的政治教师。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决定了教师“目中无人”,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使“照本宣科”成为最普遍的教学行为。新课标要求教师摈弃“教教材”的旧教学观,树立“用  相似文献   

18.
孙盛  吕赟 《广东教育》2006,(1):26-26
新课程实施后“,教教材”“与用教材”形成鲜明对比。在“教教材”中,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知识复制的样本与原件,并严格规定了教与学的疆界。因此,在教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束手束脚的。在“用教材”中,教材回归它的工具性本质,成为教师手中的利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起点引领学生去探索教材内、外的各类知识。因此,在用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开放与自由的“。用教材”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那么,如何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关键是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本期五篇文章,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对活用教材有生动、鲜活的阐述,为我们勾勒出活用教材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备课已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其实,备教材与备学生并不矛盾,备教材是备学生的重要手段,关键是教师不能为教材所限,要学会“用教材教”。笔者认为,“用教材教”主要是指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所涉及知识进行深挖与拓展。下面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的曲辕犁为例,谈谈自己在备课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20.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但长期以来教师对课程通常理解为:课程就是教材与教辅用书,因而教师只要教好教材,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那么这个教师就是一位好老师,学生就是好学生。这就导致了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课本知识的掌握,于是教学中“满堂灌”,练习时“题海战”。其实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材资源,还包括学生资源、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践,包括社会资源,以及一切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人力、物力、社会环境资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