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燕 《传媒》2014,(23)
以微博为代表的虚拟社交应用已成为受众与媒介人物产生准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准社会交往理论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按照经典的"环境认知—价值形成—社会行为"传播效果层次研究模型,分析青年群体虚拟社交行为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黄鸿业 《东南传播》2014,(7):105-106
采用匿名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按照"环境认知——价值形成——社会行为"的传播效果层次研究模式,对大学生参与掌媒虚拟社交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虚拟社交中存在认知上的"第三人效果",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媒介依赖;对此,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掌媒虚拟社交,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3.
孙黎 《东南传播》2016,(3):32-34
社交媒介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亟待认识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同于新媒介依赖的既有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运用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福勒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试图还原"媒介——受众——社会"的媒介依赖研究的基本框架,深度植根社会文化这个领域,结合青年受众群体与个人的特点,关注社交媒介技术和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分析青年受众社交媒介依赖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介依赖存在的原因,并为青年受众在社交媒介依赖中的异化问题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准社会交往是受众对大众媒介人物十分常见的心理活动,是大众媒介传媒效果的重要心理机制。本文编制了测量受众准社会交往的李克特量表和顾特曼量表,并以杭州市老年人和外来务工者为对象,进行了准社会交往测量,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5.
社交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准社会交往行为会让人变得更孤独吗?本文研究准社会交往、媒介依赖如何对孤独感产生影响.采集并分析微软小冰用户数据(N=2886)的结果显示: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在准社会交往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社交机器人用户的准社会交往程度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均是负向影响,但通过媒介依赖路径后的效应是显著正向影响,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遮掩效应显著,即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准社会交往程度越高,越会对社交机器人产生媒介依赖,而这种媒介依赖会加深用户的孤独感.研究者认为,尽管准社会交往普遍存在于人的媒介使用中,但它可能并不是"原子化的个体"减少孤独感的有效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朱秀凌 《新闻界》2014,(4):45-49
准社会交往是西方受众研究的重要内容,该领域研究对改进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依恋理论是研究受众与电视人物准社会交往的一种人际关系理论。相比以往的准社会交往研究多是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576名未成年人的调查发现:在电视媒介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依然最大,其次为同伴,电视人物的影响相对有限;未成年人的不同依恋类型可以预测收视目的;收视时间越长,准社会交往越强烈;安全型依恋的未成年人,准社会交往程度较非安全型高。  相似文献   

7.
日本动画的弹幕评论分析:一种准社会交往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幕视频网站是以动画受众为主要群体的社交平台。根据准社会交往的理论框架,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受众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上的弹幕评论进行分析,以个案的形式来讨论日本动画对受众的影响及受众对动画角色的准社会交往表达。发现在"英雄—反派"为故事叙述结构下的日本动画片中,受众对不同类型角色的态度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弹幕长度会因角色类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态度倾向越积极弹幕评论长度越长,准社会表达类型与弹幕评论长度显著相关。本研究不仅对即时状态下的准社会交往测量进行了尝试,同时也为准社会交往及准社会关系的线性发展观点提供了佐证。除此之外,本研究尝试用工具变量的方法讨论了受众互动对受众表达的影响,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周允惠陈卓琼 《视听》2016,(11):120-121
弹幕视频网站作为新兴的视频分享网站,在青少年群体中广为流行。本文以热血美食动漫《食戟之灵》中的弹幕为例,通过分析青少年在弹幕视频的准社会交往行为特征及心理特征,探寻青少年在弹幕视频中的虚拟交往,发现弹幕使用者与视频内容、人物以及其他的弹幕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虚拟的"友谊"关系,表现出极高的准社会交往现象。  相似文献   

9.
阴军莉 《新闻界》2013,(14):35-38
准社会关系主要用以说明受众与媒介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受众对媒介人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依恋,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想象的人际关系。作者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在准社会关系概念研究的三个阶段中,形成了有代表性的测量工具,分别是准社会交往量表、受众-媒介人物关系量表和准社会关系的过程量表。本研究通过对三类量表的建构过程及其特点的介绍,希望能为我国本土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关键在于获得受众的认同,从而由主导价值观上升为主流价值观。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社交媒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渠道。但是,利用移动社交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诸如群体区隔不利于共识的形成、网络负面声音消解认同等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发展公共媒介、培养网民的"新闻素养"等手段是解决移动社交媒介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以网络为依托的社交媒体有着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便捷性、分享性等优势,因此吸引了大量受众群体。但受众群体的鱼龙混杂让社交媒体使用环境变得极其复杂,大量虚假信息以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不断蔓延。为此,本文从社交媒体使用者的层面来研究虚假信息传播,从而提出相应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准社会交往是受众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对准社会交往的两种理论解释进行了综述,然后以杭州市老年人为样本、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了老年人的媒介接触与准社会交往。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准社会交往跟年龄不相关,但跟大众媒介接触时间呈正相关,跟老年人对电视的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围绕社交电视进行的传播活动,是一种现代性的媒介仪式,它包含着聚集性的观看行为、符号的汇聚与传播、社会关系的表达与群体认同.当认清社交电视的仪式化特征后,重新审视社交电视的价值,它正是通过互动设计唤醒情感、重塑身份,引发媒介的权利的更迭.因此,在媒介仪式观的关照下提出"事件+话题"直播+场景"生产+互动"三条社交电视发展策略,为社交电视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数字媒介与社交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时间可以压缩、空间可以放大的虚拟传播环境。所谓虚拟传播是指人类利用数字媒介技术创造的"现实"沟通的经验世界。它戏剧性地改变着人际乃至组织传播的互动行为,体现了媒介发展对传播偏向和人类社会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当传播媒介技术的远程控制与跨界的组织工作方式成为虚拟和超自然的现实的时候,虚拟组织这一全新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并以它独特的传播沟通方式得到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5.
对准社会交往的概念、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目前关于准社会交往尚未形成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对准社会交往与准社会关系存在不同程度的混用;社会交往对传播效果影响广泛;准社会交往会受到孤独、吸引、媒介需求以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最后研究认为,准社会交往对于预测娱乐教育节目的传播效果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虚拟偶像越来越多地流行于社交网络中,借助语音合成、3D视觉呈现、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与用户的类人化交往。这种准社会交往是否会让用户变得更加孤独?本文对643名虚拟偶像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虚拟偶像用户的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遮掩效应。同时,虚拟偶像是代表“互联网+文化”的新形态偶像,其在发展过程中伴生的用户沉湎、资本收割、监管缺失等多重风险因素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受众与媒介人物建立起来的情感关系即准社会关系,这一关系会影响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从情感的视角研究受众行为,是受众心理研究的新视阂.本文梳理了西方准社会关系的研究历史,总结出西方对准社会关系研究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希望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准社会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社交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互联网媒介时代受众进行数字化生存的重要传播方式。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对话)、信息的生产与分配、自我展示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从而提升自我的肯定性情绪,最终达到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目的。但是互联网媒介既能提供数字化的机遇,也能提供数字化的威胁,正确认知互联网媒介的属性,合理地、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介,才能在人与媒介"同构"的良性互动之中,增强提升自身主观幸福感的能力。因此,本文从考察社交媒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之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所在,最终提出明确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传播的双重属性——机遇与危机并存,确实地提升数字化生存的能力,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提升主观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方准社会交往研究的整理和分析,认为目前的实证研究均是关注准社会关系;准社会关系是认知、态度、行为从低到高的线性发展;可以构建适用于不同媒介、节目类型和媒介人物的准社会关系量表。  相似文献   

20.
手游《旅行青蛙》在2018年年初席卷各大社交平台,广为传播,一瞬间基本上成为"社交货币"流通在年轻人的交流中,本文以《旅行青蛙》这一新媒介形态为例,分析它是如何对受众个体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从而频繁对"现实"产生刺激、互动和参与,通过本文来理解此类新媒介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