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分析“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路径,通过相关文献及资料的研究,了解“非遗”舞蹈定义、“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意义和“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现状。“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路径可以是增强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非遗”舞蹈与高校舞蹈教育的有效融合,创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丰富学生舞蹈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使其感知“非遗”舞蹈的魅力和神奇之处,从而浸润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对“非遗”舞蹈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到了传承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民族民间舞蹈所蕴含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成为人们进行舞蹈编创时力求体现的特质。与其他舞种相比,民族民间舞蹈丰厚的创作资源既能为舞蹈编创提供创作灵感,又能表达炎黄子孙的历史风貌。舞蹈编创的“根”应该扎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土壤之中,并融入了“现代模式”元素,使这一文化瑰宝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3.
肃北蒙古族是西部蒙古族的重要分支,因居住在祁连山麓的高寒地区,又有“甘肃雪山蒙古人”之称.肃北蒙古族民间舞蹈在内容和形式上,保留了蒙古族舞蹈的“大漠文化”和“草原风情”的特点,又有宗教习俗等影响,呈现出了历史的沉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特殊的舞蹈风格.研究肃北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现代创作,通过对已有文化的整理和传统文化的吸收,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肃北蒙古族民间舞蹈,传承肃北蒙古族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4.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对当前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针对黎族舞蹈文化艺术价值的分析,进行了黎族舞蹈基本价值、文化传承等内容的阐述,核心目的是通过对黎族舞蹈价值内容的完善,展现黎族舞蹈文化的艺术特点,满足文化传承的基本需求,从而实现黎族舞蹈文化价值的有效展现。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舞蹈教育在文化传承与教育中也愈加重要,相关课程的开设与民族文化的弘扬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普通高中舞蹈模块中的民间舞传习课作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教学手段,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主旨,以发展美育为目标,为传承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传统舞蹈文化开拓了一片天地。文章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出发,对舞蹈传习课的开设进行探讨,并以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融入普通高中舞蹈模块传习课为例,分析其现状与困境,探索适合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苏水莲 《广西教育》2009,(36):21-22
本研究通过对仫佬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舞蹈教育传承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当地中小学舞蹈教育传承仫佬族舞蹈文化的策略,旨在加强仫佬族舞蹈教育和促进仫佬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借此激发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民族舞蹈文化以其特有的美感和艺术魅力绽放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丛林之中,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习俗、价值和思维,是一种极尽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是我们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艺术教育始终致力于传承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不断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与形式,力图培养出新时代下民间族舞蹈文化的接班人。民间舞蹈依托于民族舞蹈文化而生,新时期下我们应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通过探索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路径和创新民间舞蹈的教学方法,旨在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舞蹈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舞蹈作为艺术,它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是毋庸置疑的。贵州彝族婚嫁“跳脚舞”源于贵州彝族特殊的婚俗,生动地反映了贵州彝族的社会面貌。根据中国当代舞蹈思想和外国舞蹈美学思想,作者认为贵州彝族婚嫁“跳脚舞”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发挥其社会功能,它们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传承和传播贵州彝族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0.
"跳马伕"是江苏如东县一带有名的传统祭祀舞蹈,它已升华为如东精神的象征。为的是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人们百折不挠,奋勇前进,即使是刀山火海,也无所畏惧。"跳马伕"是当地人为祭祀所信奉的"都天王爷"时跳的舞蹈,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民俗文化。通过对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与整理,对"跳马伕"的舞蹈历史与起源、舞蹈风格以及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苏北民间舞蹈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两晋时期,描写乐器、舞蹈、歌唱等的音乐赋创作繁盛.多数的音乐赋在音乐的道德教化与审美趣味方面并没有明显的脱离传统“乐教”思想的现象,虽然在某些作品中也表现出“新声顺变”的倾向,但从音乐赋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视音乐社会功能的倾向可以看出,儒家的礼乐教化传统仍然在顽强地延续,重视音乐教化作用与政治功能的文化传统不会因为两晋文化“缺乏崇高精神”而轻易中断,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双条落”是福建畲族具有复调特点的民歌,其产生有着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在艺术上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特征,其表现为:歌词题材结构的对仗工整、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演唱方法独特、演唱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曲调音乐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3.
宾阳炮龙节是广西最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间节日之一。炮龙节的历史渊源和活动内容承载着深厚的传统内涵,融合了民间信仰、社会关系和民族精神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同时,炮龙节还具有娱乐宣泄、文化传承及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该节日是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窈窕”美的文化内蕴与后代经学家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窈窕"一词包含着深远、幽暗、隐微、幽静、飘忽、神秘等多种语义成份,本是用于描写自然风貌的楚语,后未才移用于写神或写人。《楚辞》对"窈窕"美的形象描写,再现了"窈窕"美的形态特征,即一种缥缈玄妙的神的;道家的美学理论、楚地的自然环境、楚地当时的社会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楚先民的性情和审美理想四者有机的结合,形成了"窈窕"美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蕴。后世经学家对"窈窕"美的文化内蕴所作的改造,是出于适应大一统的封建政治需要,通过解经,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礼教文化对古代楚文化进行了改造。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慕和历史归属感,余光中以特定的视角,在《湘逝》、《不忍开灯的缘故》与《草堂祭杜甫》中,为杜甫塑造形象。余光中造像时,特重杜甫的内心世界;其《湘逝》一诗,更以第一人称的"独白"方式叙述,与咏写其他诗人用示现呼告——以"你"直呼——的"谈心"方式不同。这种更贴近余氏自我的手法,隐约有说杜甫就是谈自己的意涵,更显示杜甫对余光中的意义非凡。余光中用杜甫最脍炙人口的诗句,加以点染转化,为诗圣塑像,因为这些诗句就是杜甫的"符号",最切合杜甫本人。杜甫暮年栖栖遑遑往来于山城、泽国间,余光中从情、理两端,设身处地去揣摩杜甫的心境,刻画非常细腻。他凭一样"向北的心情"(就是北望中原的思归之情),以"安史之乱最憔悴的难民"与"历史成就最辉煌的诗圣"之强烈对比为主轴,咏写杜甫,与一般添彩附丽的颂歌不同。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苗族跳花的生殖含义及其动因进行研究。结果认为,苗族跳花虽然融入了体育娱乐内容,但是,跳花的原初意义不是强身健体,主要是求丰稔和祈子嗣,更以祈子求偶为主题。离开苗族跳花求丰稔和祈子嗣的文化内涵,就无法准确理解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六诗考     
诗的体裁分类,前人有风、雅、颂三分法,风、赋、比、兴、雅、颂六分法二说.六分法来源古老,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日兴、日雅、日颂."<诗>原也是歌、器乐、舞蹈的统一,<周礼·春官·大师>的六诗,本是根据歌乐的表述方式的不同."六诗"基本按风(徒歌)、赋(吟诵)、比(和唱)、兴(合唱)、雅(配器乐)、颂(配打击乐和舞蹈)这种音乐性递增的次序排列,是依乐序设教的.所以,"六诗"本是歌乐的六种表述方式.当口头传唱的歌乐发展成为文本的诗后,"六诗"名称虽得以保存,而其原始功能却丧失了.延用下来的"六诗"职能因此发生了根本变化.赋、比、兴发展为文辞的修辞手法;而风、雅、颂则充当了区分<诗>的内容的类别.  相似文献   

18.
江城县龙富村位于云南省中、老、越三国交界处,这个哈尼族村落在近20年时间经历了橡胶种植、边境管理、基督教等带来的剧烈文化变迁。时间民俗的变化触及了这个哈尼族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通过民俗学时间研究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揭示了龙富村的时间观念、时间制度、生活节奏如何作用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调适。在稻作生计模式向橡胶种植转型的过程中,时间民俗文化经历了瓦解、失忆、并置与涵化的过程。跨境族群和生计改变的特殊现实,迫使龙富村哈尼族的岁时节日、历史记忆、生活作息形成一张新的民俗时间表,也透露出哈尼族村落文化变迁的内在时间机制。  相似文献   

19.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体育舞蹈"肉莲花",是人类学、体育学、舞蹈学的融贯和交叉,它的产生及发展反映了土家先民特定的地域风貌、民风民俗和文化心理轨迹,是土家族特定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品。"肉莲花"从"意境"创设这一独特的审美视野,拓展了体舞交融的文化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光大。  相似文献   

20.
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对泉州民间舞蹈文化的生成及其影响进行研究,着重探讨环境中自然和人文要素对泉州民间舞蹈文化特征,包括舞蹈语言、内涵、服装及道具等所产生的种种影响。并以拍胸舞为例,分析泉州民间舞蹈的构成元素,以及地域性生产、生活环境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