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勇 《湖南档案》2010,(4):12-12
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是中国古代对德的一种普遍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古代“君子之德”有了更新的理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唯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具备了现代社会的“君子之德”,并以此来指导学习、工作和生活,人生才有动力,才能够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刘义权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文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王船山说的欲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是一口把中国文人的文学理想境界说到了位。 由于中国文人对“意境”的孜孜探求过深,弄得有些玄,所以意境好像成了文人专有的、寄情写怀的书房精致品。而以社会为大工厂的新闻界,好像其产品都是蒸腾着汗水与热度的文字快餐,与意境是难以搭界的。 关于新闻要不要写出意境的问题,其实不必争  相似文献   

3.
历代诗家对“白俗”一词褒贬不一。本文试从白居易的思想方面分析与“白俗”之联系。白居易的思想集儒、道、释三家为一体 ,他又是一个以“中人”、世俗人自居的中唐士人的典型 ,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 ,题材丰富 ,擅长描绘人类普通的“七情六欲”。白居易的“俗”是与古代文人的“雅”相对应的接近普通人生活的“俗”。也正是“白俗”才使白居易的诗令人喜爱 ,流传甚广甚远  相似文献   

4.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小说,是十分宝贵的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不同于保留至今的大多数古代诗词遗产、散文遗产。后者大都是出自封建文人之手,起码也是文人化了的,因此,它们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封建文人或封建士大夫的精神文化的文学化石。中国古代小说则主要属于另外一脉,它更多地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民间智慧、民间情趣,是中国古代与封建士大夫心态相异的下层位文化心态的文学化石。这决定了中国古代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特殊意义,也决定了它特殊的文化学与文化史意义。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李悔吾先生的新著《中国小说史漫稿》,其份量之轻重,有识者便不难掂出了。  相似文献   

5.
一个现代的人,不论他是作家、公务员还是普通百姓,倒不一定都能心系天下大事,却该是个有思想,还能读点理论的人,才能帮助自己认识并处理好生活。人世也不会有“超出于世”的山林文人,但当浮躁之风弥漫文坛之际,为文,确实需要甘于寂寞的。离开那些浮躁与污浊,创作心态,倒有真正的文学回归。  相似文献   

6.
周婉莹 《大观周刊》2012,(12):188-188
“节用”观是墨子治国方略中重要经济思想之一。《墨子·节用篇》记载了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思想的脉络,墨子提出了以“国家人民之大利”为基准的节用原则,与现代设计中反对形式主义,倡导功能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分析墨子的主要观点,对于处理设计应用中美和效用、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有关“文德”的议论中,一向是把一稿多投视为“缺德”。果真缺德吗?以我之见,未必尽然. 在众多的业余者中,确有那么一些热衷于追名逐利之辈,一稿既成,便来个“排炮”式多投造成多家报刊编辑的重复性劳动。对此冠以缺德,理所当然。然而,大多数投稿者并非如此。笔者接触了不少新闻写作爱好者,他们愿意恪守“文德”,不一稿多投,然而稿子寄出后,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人对写作问题也发表过不少有益的见解。他们受着时代的、阶级的局限,对于我们所讨论的写作理论这个问题,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写作方法问题,很难给多大帮助。我们现在介绍一点他们的意见,只是为了了解一点历史情况。韩愈是唐代古文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居于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是学道重于学文的人。他在《答李翊书》中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不是圣贤的书不敢读,不是圣贤的思想不敢有。“唯陈言之务去”。陈词滥调,流俗之见,一概不人文章。  相似文献   

9.
“家本”与“建本”,本来是版本学上使用频率较高,为一般人所熟悉的两个版本名称,但从近年出版的版本论著来看,有些论者对其含义以及在特定历史时代之所指,是不完全明确的,甚至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因此,有补充解释之必要。自宋代以降,世言“家本”均指未代刻本或抄本,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宋人所言“宋本”则另有所指,今人有不明此者,也错误地把它解释成“宋朝本”或“宋代本”。来新夏先生等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第四章中,谈南来尤袤《遂初堂书目》时,认为此书目在著录版本上有科学的标准,其中第五条云:“以国别分,有来本…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陈雪虎所著《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一书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我们都知道却实际上忽视了的重大问题:中国的"文学"并非古已有之。与此书呼应,在这篇《"文"到"文学"的迁变》中,陈雪虎条分缕析地分析了"文"的各种内涵,并反思现代中国之“文学”的特殊内涵。这也就把一个崭新的课题置放到我们眼前:中国的“文学”,究其现代性的意义来说,就存在一个“发生”的问题——至少是一种革命性的转义与创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摩罗是笔名,取自鲁迅先生的《摩罗诗力说》。“摩罗”这个词出自梵语,意思是恶魔。而最早被冠以这个称号的文人,则是以拜伦为代表的英国浪漫派诗人们。而今,一名中国青年自己把自己叫做“摩罗”,显然不是无意为之。在他的《中国文人》一文中,他这样解释自己使用“摩罗”这个笔名的原因:“我可以没有恩宠没有地位,可以没有名气没有桂冠,但我决不可以没有自我,决不可以没有独立人格。我一定要把自己与中国文人区别开来,与一切中国奴隶区别开来。倘若  相似文献   

12.
如果要指出有哪一种外来事物,在中国本土扎下根并壮大,那么当推曾被称为“赛先生”的科学思想。 中国科学家阶层在20世纪的出现,使中国原用来指称智识阶级的“文人”一词,已变得不合用了,人们只好起用“读书人”、“知识分子”这类词汇。 可以说,对中国本土社会而言,科学家是一个全新的阶层,它完全是在外来思想养育下产生的一个阶层。毛泽东仍然只是在器物的实用的层次上来对待科学?  相似文献   

13.
百年文学中不少学者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周氏兄弟、朱自清、郭绍虞、台静农等,都一直深受“语”与“文”对待问题的缠绕。笔者以为,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之“文字性”及其现代际遇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在转入正题之前,有必要对文章的标题稍作解释,此处关于“畸人”与“畸人文学”的称法,纯系笔者的意拟,它不是指历史上所曾经存在的一种流派或某个集团的概念,而是针对明代土风及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一种特殊的现象所设置的。《庄子·大宗师》引孔子语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作于天。’减玄英流云:“畸者,不耦之名也。修行无有,而疏外形体,乖异人伦,不耦于俗。”大致说来,昔人将那些举止独特、超拔时俗的人士称为“畸人”。我们借用“畸人”一词,目的在于描述明代文人身上表现出的某种超俗的风.貌。明代自中叶以来,文人中间通脱…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方位观念中,“东”位是与尊贵意识紧密相关的。古人把这一方位观念引入到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中,于是便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联的观念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一位自然科学家的一句随意之语,不期却成了文学界内外很流行的格言,这便是:“科学是把人们为之糊涂的事弄明白,文学是把人本来明白的事弄糊涂。”细究这位先生的本意,似也不恶,无非是为了强化他所钟爱的“科学”的特征,信手拉来“文学”做铺垫罢了。若是文学真的是“糊涂学”,读者买书岂不成了“花钱买糊涂”? 不过,世上也确实存在着将人搞糊涂的文学。而且,从文学史上看,某一类文学在走到气数将尽的境地的时候,往往都要显示出“糊涂”特征。与此  相似文献   

17.
韩旭  晏选军 《图书馆杂志》2022,(8):84-92+127
玉山雅集堪称中国古代文人倡和的典范,所处吴中之地是元末重要的文学中心。以玉山雅集为例,使用社会网络分析(Ucinet)和可视化(Gephi,QGIS)方法,从数字人文视角考察吴中文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力图呈现文人交往的全貌与特征,进而揭示他们的创作对元末文学思潮演进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文人交游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的圈子化特征;雅集诗会客观上推动了铁崖诗风在元末文坛的传播;玉山模式对后世文人的人生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说“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见关于“耻”的论述,“耻”的作用被说得很重。所以有人说,对“耻育”的重视,是传统文化思想中一项有特色的内容。 “耻”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人之所以知“耻”,从心理学上说,是因为人在“婴儿期”(1一3岁)的末段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或者叫“主  相似文献   

19.
清初,甬上遗民一方面直接承袭宋元以降直至有明一代文人结社的风气,另一方面以结社的方式与如火如荼的抗清复明斗争相呼应,由此出现了全祖望所谓“甲申之后,遗老所会,林评事荔堂有九人之序,寓公余生生有湖上七子之编,高隐居鼓峰有万户之吟”的“诗称极盛”的局面。甬上遗民结社对清初浙东的政治、思想、学术和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本思想之书,感情之书。——也许只能用作者评价高尔泰《寻找家园》的话来评价它:“即使是抛开历史的、文化的、思想的、社会的价值不说,仅其文学的魅力、文字的功力,《半生为人》与现世许许多多号称著名的文人、作家的作品相比,都要高出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