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溆浦地处湖南西部,沅水中游,雪峰山主峰北麓.古属荆楚蛮荑之地。这里居住着勤劳勇敢的土家族,他们不但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和民族传统,还吸收了汉传道教文化。土家人认为万物有灵,万物皆神,神是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物质生产资料来源于神的恩赐,  相似文献   

2.
西南彝族是与神灵共舞的一个民族,是多神崇拜且"万物有灵"的一个民族.彝族传统神灵文化是指彝族历代先民所崇拜的天上的、地上的、地下的、水域的神灵及祖先神灵,其包括天神、地神、人祖神等三大系统,这些完备的彝族神灵系统具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特质.彝族传统神权等级观念是彝族上古社会的真实写照和缩影,是彝族传统社会从部落酋长向部落联盟共和制阶级过渡的产物;彝族传统神位等级是古代彝族氏族部落和氏族部落联盟时代宗法制度的真实写照.彝族传统神权结构就是彝族传统社会等级结构.反过来,彝族传统社会等级结构就是彝族传统神权等级结构.  相似文献   

3.
《吉檀迦利》导读在诗人看来,宇宙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万物由一个共同的生命维系着,主宰这一切的是一个无形无影而又无所不在的精神本体,这个精神本体就是神。宇宙万物都是神的分身,人们只有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才会感到真正快乐和幸福。但他同时又热爱尘世生活,热爱现实世界。他对与神合一境界的追求,是和他对人间理想社会的追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人神共名的现象十分普遍,人的命名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文化选择,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思想影响和独特的神灵观念、价值取向。人神共用庆忌、肩吾之名两个案例,显示出人神共名的某些内在规律:古人对神灵名称有所选择地加以采用,自然神名称的原始内涵对人神共名的文化走向起着奠基和制导作用,人神共名受社会思潮和学派思想的直接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共用情况是不均衡的。  相似文献   

5.
献"吉禄"是贵州西北部彝族的一种祈福仪式。彝族人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有超自然力量存在,并主宰着世间一切。"吉禄"被认为是保佑某一家人财运的神灵,彝族人通过对"吉禄"的献祭,祈求神灵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吉禄"由各家各户在家里供奉和献祭,对彝族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名不见经传,像不上神龛的梅山神,大抵就是梅山文化区域里的最高神灵了。《中国百神全书》、《中国寺庙200神》、《中国鬼神精怪》等宏篇巨著中,都没有给“梅山神”以一席之地。然而在梅山文化区域里,“梅山神”,都是极为普遍,活跃的神灵。它的形成与变化,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7.
脑筋转转你知道日出、日落的科学解释吗?太阳神拉神是统治古埃及的最著名的神灵。他是万能的,是永恒的,是宇宙间万物的源泉。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本是连在一起的,当人类背叛了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众神灵后,引起了拉神的愤怒,于是,他决定给人类以惩(chén%)罚(fá)。一场滔(tāo)天  相似文献   

8.
拉祜族宗教信仰的发展正处于多神向一神转变的过程,在他们的生活中信仰的最高神是“厄沙”,但是在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西双版纳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中多神崇拜的痕迹还很浓重,还有水神、树神、山神、太阳、月亮以及祖先神灵等等的崇拜,常见的传统宗教信仰方式主要有:天神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农耕祭祀几种。  相似文献   

9.
东巴艺术是纳西民族创造的艺术奇珍和重要的世界文化记忆遗产,它源于纳西民族的宗教信仰———东巴教。作为一种带着原始意味的宗教,东巴教是以自然神为中心的多神教,其神灵鬼怪多达2400多个,这就决定了东巴艺术的宗教色彩和神性生存空间。由于没有现实的蓝本,也就决定了这些洋洋大观的神灵鬼怪形象的塑造带有非理性的性质,东巴们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典型的“诗性”创造。首先,他们以“万物有灵观”作为思维基础;其次,其创作以超乎寻常的想象、鲜明的情感倾向和略貌取神的大写意为特征。而东巴文,既是文字,又是东巴艺术的组成部分,它处于文字发展的童年期,其永远的象形意味弥漫着诗情画意,是一种“诗性”文字。本文还从地理优势、民族性格和宗教情怀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东巴艺术神性空间和诗性表现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征湘西五溪蛮,病卒于壶头山,死后被当地百姓敬为神,立庙祭祀。随着时代的变迁,伏波神具备了忠义神、水神的主神职,最终成为无所不能的神。湘西地区一些族群还将马援奉为祖先神灵,借助伏波信仰的文化影响力来树立自己的文化权力地位。这与广西沿海地区伏波信仰的地方化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1.
土家人建造的吊脚楼,多建筑在风景秀丽之处。土家族建造的吊脚楼,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倘若你到过那里,你会发现,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环境非常优美:竹林掩映,绿荫如盖;溪水环流,清澈如镜;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牛哞羊叫,百鸟争鸣。其间一幢幢飞檐翘角,黑瓦白脊,曲折回廊,廊柱下垂的吊脚楼,那就是土家人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的住所,也是土家人对歌、跳摆手舞,摆古、讲龙门阵的场所。土家人世代居住的吊脚楼,已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它诠释着土家人的生活、劳动、智慧与追求。这篇《我心中的吊脚楼》是一篇中考作文。小作者对土家吊脚楼有自己的认…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神话的创世神盘古体现了无私的奉献与牺牲精神,理应受到人民的尊重与爱戴;而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中的创世神宙斯的形象却与残酷、纵欲等贬义词相联系。为什么西方文化会将这样一位看似满身缺点品行欠佳的神灵作为顶礼膜拜的对象?本文拟从古代人民生存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观出发探讨中西二神的差异以及宙斯作为主神受到崇敬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个多神的国度,不同地域孕育了不同的神灵.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神灵具有强烈的乡土性,祭拜神灵成为人们维系乡土之情的方式之一.两宋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之一,而精神领域的神灵也发生了诸多微妙的变化,其中包括"祭不越望"的彻底打破和地方神灵的跨区域传播.传播四方的神灵,在不同的地域亦有不同的灵验故事,满足不同地区民众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14.
<正>周佰富、余利斌、徐雪生、付不赊在其论文《鄂东舞龙的流变及发展路径》中指出,舞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精神追求。鄂东舞龙的精神内核,从早期以敬畏神灵的娱神精神,向欢庆节日的娱人精神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精神追求方向流变。一、第一阶段:崇尚敬畏神灵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5.
羌族人崇拜白石,认为万物有灵,崇奉家中、郊野、山间的种种神灵。释比是羌族宗教文化的核心人物,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桥梁。羌族没有文字,也没有纸质经籍,其传统文化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随着社会的发展,释比数量逐年减少、羌语使用率走低,羌文化传承遇到了困难。为应对挑战和化解危机,地方政府寄希望于依托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旅游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达到保护和传承、发展羌文化之目的。然而,其实际的效果,仍需要时间和实践的验证。  相似文献   

16.
前现代时期,哈尼族的传说、歌谣、史诗等文学艺术对神灵的礼赞源于哈尼族人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但哥布等当代红河哈尼族作家对神灵的礼赞却表现出另外的文化诉求,反映了哈尼族作家们在全球化引发文化认同危机的背景下对族群本土文化的坚守,也体现了其族群主体性建构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总是把一面旗帜高高地举起:心中没有上帝。在后来的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遭受到命运的捉弄,这时,我们便不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对自己说:“生命随缘”。上帝是谁?书上说上帝是创造宇宙万物并主宰一切的神。人类从蒙昧时期至当今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这个神灵一直被我们供奉着,于是,沿袭下来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宗教。于是,许许多多的人们都在虔诚地坚守着自己心中的上帝。相信上帝也好,不信上帝也好,也许人们并不在乎这信与不信的游戏,而关键的是要求一种如何对待命运和生活的人生观。心中没…  相似文献   

18.
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上处于老大位置的最高神就是宙斯与他的妻子赫拉。这对共同掌管着天空的神其实是一对姐弟。虽然同样身司神职,无论就哪个方面而言,都称得上是最强(恐?凶?)夫妇。作为丈夫的宙斯是个空前绝后的花心萝卜、动不动就化身为其他动物或改变自己的样貌,上至女神、仙女,下至凡人,被他染指的女性简直数不胜数。所以各地各处都可能会有最高神亲临。也不错吧,神灵也会追求这种刹那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热贡"六月会"是青藏高原古老苯教文化的遗存,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逐渐演变成大型血祭娱神祭祀活动。热贡藏族以活态、丰富的祭祀仪式,向当地的自然神灵——龙神诉说心愿、祈求风调雨顺、村落安康。延续至今的"六月会",集中反映了藏族古老的龙神信仰,积极地推动了藏族龙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九寨、黄龙地区的藏族对大自然倍感敬畏和崇拜。祖辈流传下来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家有家神,火有火神.人在神灵面前无隐私,要敬神,皈依神,这样就会保护人类。如果乱砍溢伐神山圣地的一草一木,乱捕神湖的各种鱼类,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凡认定的神山圣地之上插有经幡(经旗)和神树上所挂五彩哈达之处,人们务必要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护山育林,才能幸福人生。这种传承至今的自然崇拜意识,养成了藏族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行为规范。正因为这样,九寨沟和黄龙赢得了“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等美誉。景区内古老藏寨与山水构成了一副天人合一,内涵丰富,万物和谐共生的绝对佳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幸福和安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