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扬州出美女之说来由已久,这话是从哪里来的?翻开史籍,那些被称为"玉人"、"烟花"、"萧娘"、"舞妓"、"瘦马"、"船娘"等美女,从时光隧道中分花拂柳地一一走来.且听我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扬州寻根     
刘征 《湖北档案》2005,(4):28-28
很久以前就听爷爷说起过,我的老家在江苏扬州的一个叫响水桥的地方。老一辈就是从那个地方走出来闯荡世界,在安徽的芜湖置下产业.后因日本入侵而内迁,多处颠簸,终于在临解放前成了武汉市民。老爷爷去世已经多年,等到我明白事理的时候,才发现有太多的问题无法解答。今天,父亲也到了当年老爷爷的年龄,虽然已经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扬州人,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习惯,  相似文献   

3.
能不忆扬州     
<正>记忆中的扬州,犹如一杯千年陈酒——陶醉的不仅仅是你的味蕾,更是整个灵魂。似乎很少有一个地方,能似扬州一般让我在离去之后仍会时时忆起。这个小巧的,玲珑的城市似乎有一股天生的吸引力,让所有曾在它土地上驻足过的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的扬州吴氏测海楼,是模仿明末宁波范氏天一阁建造的私家藏书楼的杰作。它位于扬州老城城东运河畔,在1982年6月扬州市政府公布的扬州文物保护单位的“吴道台宅第”民居建筑群落之中。“测海楼”,六楹五间,前临一口人工开挖的四方池塘。我前去考察的时候,尽管当时此楼早  相似文献   

5.
正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粮食都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历朝历代君王关注的大事,这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更显突出,农业税成为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在当代人的记忆里,江淮一带"双季稻"一词的出现与广泛使用,似乎始于"文革"后期的1970年代。翻阅《清宫扬州御档》,我们惊喜地发现,清代初年,近300年前的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1717年-1718年),扬州、苏州一带就曾经试种御稻(双季稻),这可能是档案记载较早的官方组织的水稻专项科研项目之一。近十件珍贵的《清宫扬州御  相似文献   

6.
以相关史料记载为依据,对《扬州州学藏书楼记》进行了详细解读,着重分析了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人物及其与扬州州学藏书楼之间的关系,考察了扬州州学藏书楼修建的原因、结局与战后的重建,探讨了该文撰写的缘由及其流传情况。认为"藏书楼"一词并非近代术语,早在南宋就已出现。图1。参考文献18。  相似文献   

7.
说起扬州,就不能不提瘦西湖。扬州最出名的景点非瘦西湖莫属。扬州的风景和名胜,扬州的文化与气质都荟萃于瘦西湖的环抱。漫步瘦西湖,湖中有园,园中有园,一馆,一榭,一亭,一水,花木竹石,恰到好处,别有情调。园中数株碧桃,点染胭脂,如彩如霞,颇有"东风吹开花千树,占断春光惟此花"的气势。放眼,桃花一片,红雨塞途,凝霞敷锦,似红云飘动,佳人笑舞,撩人心扉。瘦西湖的美,在于色彩的鲜活,草如茵,柳如烟,花似锦;微风拂煦,点点柳絮飘浮,  相似文献   

8.
扬州工艺美术生产历史悠久,素以丰富品类、精湛的技艺和鲜明的地方风格著称于世,是我国工艺美术品重点产区之一。目前,扬州拥有15项江苏省政府保护的传统工艺品种,16项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0多位工艺美术大师。为了彰显扬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振兴扬州工艺美术特色产业。2003  相似文献   

9.
正打开《清宫扬州御档》第六册,有两份奏折是记载乾隆二十四年(1759)有关扬州挑浚城市河道及护城河情况的,分别是乾隆二十四年三月初三日《奏为商捐挑浚扬州护城河事》以及十月十三日《奏为验收扬州护城河等工并立法禁止商民倾泼淤垫河道事》。它告诉我们当年耗银万余两,扬城官、商、民齐心协力挑浚护城河,以及嗣后加强河道管理的那段往事。清代扬州新旧城区的变迁据《嘉靖维扬志》等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10.
在扬州老城区的中心,有一处地片名叫“教场”。教场,顾名思义应是演兵操练或比武的场所,但扬州的教场却曾是店肆集中之地。店肆集中于此是从乾隆年间开始的。明代扬州设有卫所,清代扬州建扬州营。据《扬州营志》记载,扬州营营盘占地108亩,北界贤良街(今萃园路)、南界新盛街、东界永胜街、西界南柳巷,分中、左二军和前、后、左、右四哨,统马、步、守兵一千名,置统兵游击官一员,参军、守备各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康熙四年(1665年)分兵驻防高邮,康熙五年(1666年)分兵驻防宝应。由于驻扬兵额减少,教场四周的土地被官民逐渐侵占。最初仅是搭…  相似文献   

11.
扬州的崔致远纪念馆,是外交部批准的国内第一所外国人纪念馆。它位于扬州唐城遗址的西南角,占地18亩,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  相似文献   

12.
春下扬州     
时统宇 《视听界》2011,(2):114-114
咱也算个孝子,标志之一就是来北京快50年了,从来没在北京过过春节,基本上都是全家三口回家和二老团聚。今年的回家路有点儿赶——都腊月二十八了,我还在扬州做节目,回到家已是大年三十了。  相似文献   

13.
扬州地处南北走向的大运河与东西走向的长江之交汇点上,自古以来即为江淮名邑。扬州之所以赫赫有名,在于其文化形态之丰富与文化创造之活跃,在于其文化成果之丰硕与文化影响之深远。扬州文化丰富,体现在琳琅满目的工艺珍品、独树一帜的园林胜迹、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争奇斗艳的服饰民居等多姿多彩的物化形态上,呈现于千姿百态的扬州戏曲、博大精深的扬州学派、蜚声中外的扬州画派等门类齐全的人文形态上,还表现在其文化创造的活跃、文化氛围的浓厚与文化心理的成熟,等等。自古以来,扬州作为一个文化重镇,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这…  相似文献   

14.
扬州三把刀 扬州三把刀是一张扬州城市名片,是一个历史品牌。近2500年来,扬州在汉、唐、清朝几度繁华,催生并刺激了三把刀行业的发展与兴盛;几度衰落,又“逼迫”并推动扬州先民怀揣三把刀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艰苦创业。历经千年风雨深邃磨砺的扬州三把刀走出本土,走向全同,  相似文献   

15.
时统宇 《视听界》2012,(2):122-122
扬州广电总台的总编辑陈韵强写了本书《求全》,邀我写篇序。  相似文献   

16.
《扬州丛刻》是扬州地方文献精华的宝库。本文以较为详实的史料,勾勒出扬州近代文化名人陈恒和以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刊刻浩大的文化工程《扬州丛刻》的历史脉络,介绍了《扬州丛刻》的基本内容,评价了他对扬州近代文化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清宫扬州御档》中有两份档案涉及扬州末任知府嵩峋。一份是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十七日的上谕,任命安徽宁国府知府嵩峋(镶红旗人、举人出身)调扬州府任知府。另一份是宣统二年正月十一日《晓谕扬州嵩峋等有关人员事》,这是一份奖惩通报。奖励嵩峋,说他"政绩均著,传旨嘉奖。"惩处三人,他们是:江苏候补道桂运熙,狎妓聚赌,举止轻佻;候补巡检徐辅臣,性嗜樗蒲,罔知检束;候补巡检孟平前带巡防队冶游赌博,纪律不严。今天,大多数人接受《官场现形  相似文献   

18.
宋立 《兰台世界》2012,(6):63-64
扬州是唐代著名的商业消费型城市,中唐以后有着"扬一益二"的说法。本文从扬州地理及扬州商业的发展谈起,通过分析唐扬州主要的商贸市场及扬州居民消费特征,对于唐代扬州商业状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巷城”名居——扬州的盐商旧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城市都有它特定的风貌,扬州城的神韵似乎就在于“烟雨朦胧,小巷人家”,所以有人把扬州称为“巷城”。而最能代表扬州小巷及小巷建筑的自然是扬城东南部沿古运河一线的盐商旧宅。《芜城怀旧录》中说,有一次乾隆帝南巡到扬州,问扬州进士秦簧,新旧二城有何区别。秦簧回答,新城盐商居住,旧城读书人居住。盐商居住在新城是为了行盐的方便。当时盐运只有运河这一条水路,商人在盐场提盐运到扬州,待官府稽合后再由水路出江,运到额定销地。盐船在扬州等待稽合时,船主“以盐主不能照管,视为己物,恣为侵盗”。于是,盐商们便在运河岸边的“官民空闲…  相似文献   

20.
正《清宫扬州御档选编》第五册,有一篇题为"奏为扬州营参将朱永发名与高祖名讳相同,拟请更名事"的奏折,大致说:提督衔、记名总兵、扬州营参将朱永发,自幼就是这个名字,从军后也使用这个名字,以军功升任现职。前一些时候家中寄来家谱,知道自已的名字中的"永"字,触犯了高祖的名讳,拟改名朱元松。经过上级调查,朱永发任内没有犯过错误,改名不是为了别的目的,请求皇上获准。后面的批语是:"军机大臣奉旨,兵部知道,钦此。"他的更名得到朝廷的批准,先前的朱永发就是后来的朱元松,他是扬州军事近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