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这些插图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指导好观察,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获得鲜明而生动的表象,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位教师在教《画》这篇课文时,首先挂出一幅山水画,指导学生看图,结合课文,找出每行诗句描写的主要事物——山、水、花、鸟。接着,按诗句意  相似文献   

2.
徐剑红 《教学随笔》2013,(22):75+102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图片引领、语言描述等手段,采取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用朗读再现画中景,展现画中情,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中认识事物,理解词语,学好汉字。  相似文献   

3.
1 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花鸟画"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部分花和鸟的图片,或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观察画的结构、鸟的身体结构等,在学生了解了花鸟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各种花的生长季节和鸟的生活习性,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一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情境型情境型就是让学生进入文章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难为易,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表达力。特级教师李叶林是这样运用情境型来引导学生学习《画》这一课的: 1.揭示有山、水、花、鸟的彩色挂图. 2.循图读义,投出每行诗句的主要词(山、水、  相似文献   

5.
写生是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客观事物为描绘对象的。学生对周围环境和事物,了解得很不具体,更不细致,同时也不懂得绘画与观察的紧密关系。要他们把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感到非常困难。很多东西,眼睛看得清楚,也说得出形状,就是画不出来。根据这个情况,我注意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并提出观察的主要内容。例如,在风景写生画中,常遇到山、石、树、房屋,天、水,我特别指出每一事物的主要部分,它的形状特征,生长关系,与其它事物的相应关系等。如观察树,  相似文献   

6.
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特点。 例如:我先以教材《三棵银杏树》为例,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用朴实、流畅、准确的语言去写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走进生活,对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像漫画家那样以画出模特的特点为准则去观察,查找事物的特点,提炼写作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活动目标观察小鸟并画出鸟的不同姿态,能力弱的幼儿能画出鸟的基本特征;提高审美及想像能力。活动准备1.小鸟叫的录音,小鸟的录像、图片及各部位分解图。2.大幅森林图片、作画材料、五角星等。活动过程1.播放鸟叫的录音,引起幼儿兴趣。让幼儿说说平时见过哪些鸟...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数学第八册第61~62页内容。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垂直、垂线的意义;(2)使学生会在纸上折垂线,会用三角板画一条直线的垂线;(3)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存在有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关系。 教学重点:垂线的画法。 教具学具:投影机,三角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实地观察时,我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并联系教材中的范文,开拓学生思路,使他们在作文时有话可写。如写《春游西郊公园》这篇作文前,我带领学生到公园去“找春天”。看春天的花、柳树、湖水……  相似文献   

10.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和地区的限制,很多的地理对象是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教师如果在地理课上把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便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实践证明利用地理图片等直观教具是很有效的,因为图片不仅把描述对象的形状很好地表达出来,而且也能把描述对象的色彩表达出来。一张画得美好的艺术画,对观众来说像一扇“窗子”,通过这扇窗子可看到画上所描述的对象。通过地理图片可使学生获得并理解远方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的具体形象和概念。  相似文献   

11.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因此,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从不同场合发现各种写作素材至关重要。“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先生的这番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例如,在山村郊野,让学生观察山的连锦、水的清碧、花的娇艳、鸟的鸣叫、草木的葱郁、田野的清丽……这些景物的恰当组合,就成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好素材;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位教师的容貌、语言、动作及性格特征,为日后学生写好《我的老师》奠定了基础;在课间,…  相似文献   

12.
一、化零为整即把分散的没有多少联系的词汇融入一个情景中去学习,通过对情景的描述来引入词汇的学习,从而在孤立的单词之间建立某种意义上的联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对目标词的整体感知,易于加深印象,巩固识记。例如数字、职业和体育运动本身并无什么联系,但是一幅画所创设的一个特定情景可以把三者有机地串联起来:一个晴朗的双休日,公园里有身穿不同服饰的邮递员、医生、工人、警察、学生在锻炼,他们有的在骑车(bike-ridind),有的在打球(playing baseball),有的在慢跑(jogging),还有的在爬山(climbing)、划船(rowing)、跳绳(skipping)……观看跳绳的小朋友在数数。图中有山、树、花、鸟和人,其数目各不相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进行问答和描述,促使学生对诸多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与内联,同时词汇教学可以与句  相似文献   

13.
片断一:观察发现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话一点不假。这次钱老师到桂林来,亲眼目睹了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我看比文学家描写的还要美!你们看,钱老师一到桂林,就迫不及待地在象鼻山照了几张相。(师出示照片)师:(在大屏幕上播放六幅桂林山水的图片,一边播放,一边富有感情地描述)你们看,桂林的山加上桂林的水,再加上水中那静静的倒影,简直就是大自然创作的一幅幅精美的图画。(生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被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所吸引,个个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师:桂林的美景激发了钱老师的创作欲望,老师也创作了三幅画。你们看老师画得怎么样?生…  相似文献   

14.
课题:铅笔临摹——鸟的画法。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鸟的体形特征,学会鸟的一般画法。2.通过鸟的画法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鸟,并注意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形态,启发学生更加爱护益鸟。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椭圆形的蛋的一般画法1.先画一个长方形,去掉四个角,连成一个圈,就是一个椭圆形的蛋。  相似文献   

15.
《神州学人》2001,(3):49-49
这是一首赞美画的诗。每一句诗的第三个字分别介绍了画面的内容:高山、流水、鲜花、飞鸟。山,远看有颜色;水,近听无声音;花,不随春去而凋落,依然怒放;鸟,不因人来而受惊吓,依然嬉闹枝头。  相似文献   

16.
花鸟画是以花和鸟为主要题材的.由于鸟是动物,比花更为生动、活跃,故鸟常常成为画面的中心和主体.画鸟,首先要深入细致地观察鸟的生活习性,生长结构,熟悉鸟在飞、鸣、食、宿时的举止动态,然后结合某些鸟的性格,加以人格化的描写,缘物寄情,通过画鸟抒情言志.……  相似文献   

17.
1.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性运用低段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把一些难理解的成语转化为直观事物,将儿童带至现场或用视频、图片等影像资料让学生观察,并配以教师讲解,让成语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情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2006,(Z2)
“放胆”排行榜:二等奖选材新颖指数:爱心表达指数:童趣盎然指数:获奖"解密卡"今天,我和妈妈背古诗。我们背的第一首诗是张志和的《渔歌子》。为了让我记得又快又好,妈妈想出了一个主意:一边画一边背。妈妈几笔就画出了山、鸟、桃花、水、鱼、雨……很快,我就记住了这首古诗:“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若叫学生机械地识记,则枯燥乏味,不易识记,容易忘记;若将形象思维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则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牢固快速地掌握字词,培养学生的识字才能。〈br〉 一、联系图画识字形〈br〉 对于汉字中的一些象形字,如山、石、水、火、田、人、牛、虎、鸟、马等,教师可先用简笔画画出这些象形字的图形,再渐变其形象,过渡到字形,并将字形与图形相对照、相联系,明确字形的各部分代表事物的各部分,使学生在字形与图形之间产生联想记忆,这样,学生就能快速、准确并饶有兴趣地记住所认识的汉字。  相似文献   

20.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一、精心安排 ,设计好观察内容。指导学生观察植物时 ,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张表格 ,其内容是 :植物名称 ,茎、叶、花、果 ,形、色、味。学生把表格画好后 ,我把他们带到现场 ,指导他们观察 ,把观察的结果填入表中。回到教室 ,我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植物特点说一说 ,然后按照“茎、叶、花、果”的顺序写下来。我指导学生重点观察了两种植物 ,即本校的“夹竹桃”和“月季花” ,让学生任写一种 ,然后让学生仿照这种方法接连写几则观察植物的日记。指导学生观察动物时 ,我首先让学生回家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特点。第二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