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是通过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自身有着特殊的表现手段与方法。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重视美的教学,积极创设美的氛围,用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美、追求美。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要重视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同时要加强课堂语言的学习和锤炼,使课堂上的音乐美与语言美达到和谐统一。一、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确切规范,具有准确性音乐教师与其他学…  相似文献   

2.
古人说:“乐以活心。”“移风移俗,莫善于乐。”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语言。好的音乐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情操,促进人的智力开发和记忆力的增强。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很多学生抱怨自己耳朵不灵,听了半天音乐也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这不怪耳朵,而是缺乏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欣赏水平的缘故。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呢?  相似文献   

3.
所谓音乐的耳朵指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在视、听、动、想等紧密结合的音乐活动中获得的,是人的智能、思想、情感等心理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学习音乐离不开耳朵,特别是离不开对耳朵的训练。只有耳朵的感知,没有头脑的相应反应,人的耳朵就不能称之为懂音乐的耳朵。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他一语道出了培养学生音乐耳朵的重要性。许多音乐教师都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许多学习音乐的孩子当中,缺少音乐耳朵的“失聪者”太多了!这些“失聪”的孩子给教师授课增添了许多困难,有的甚至是“…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音乐新课标》),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即“倾听能力”。美国著名音乐家艾伦科普栏曾说:“你要理解音乐,就没有比倾听更重要的了。”“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的倾听还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来听,它也是一门艺术,“倾听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进而得以提高的,从小培养音乐的“倾听能力”,它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体验音乐和创造音乐以及掌握表现音乐的技能技巧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有意识地、科学地、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需要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多年来,我在学习和教学中总结出了一点经验,想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5.
音乐欣赏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语言。在各门艺术中 ,表达人类心灵中最深邃、最聪明、最不可言传的情感、思维、意念、感觉 ,是音乐之所长。接受外界音响是用耳朵 ,但欣赏音乐却应用整个身心。听一首曲子 ,有的同学无动于衷 ,有的却如醉如痴 ,完全被音乐所征服。他们都可以说听到了音乐。但真正得到审美愉悦、“欣赏”了音乐的却只是后者 ,前者不过是耳朵履行了一次“听”的生理功能而已。鉴于这一认识 ,在欣赏教学中 ,就不能简单地将“大家都听过了”作为目标 ,而应…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需要用耳朵去听,用听觉去感知。在感知音乐艺术的过程中,听见了和听懂了是大不一样的。只要耳朵不聋,人人都可以听得见音乐的声音,但是要听得懂音乐,就需要学习,不仅要学习唱歌,弹奏乐器,还要让耳朵学会听音乐,会感知音乐。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对于不会听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听不懂,感受不了。为了教孩子们学会听懂音乐,能够感知音乐,使音乐在孩子耳朵里成为美的、有意义的东西,就要培养学会听音乐的耳朵。任何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感知能力。唱歌虽然是用嗓子唱,但是用耳朵去辨别,校正声音的准确与声音的动听。演奏乐器虽然用手、用口,但也离不开耳朵的检验、校正作用。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听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人们接受音乐教育、进行音乐活动的"窗口"。婴幼儿时期是进行音乐听觉训练、培养音乐的耳朵的重要时期,发展音乐听觉能力,是培养儿童音乐感受力最主要的途径。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对于高中生来说,音乐文化素养的核心,是培养“音乐的耳朵”。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基本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设置音乐鉴赏模块,体现了音乐课程结构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8.
堵上耳朵     
“这里闹哄哄,那里在喧哗,今晚这四周混乱一片。”大眼亮亮叫道。 “确实如此,亮亮! 泡泡说,“这栋楼的确太闹腾了,特别是这堵墙后面。” 大眼亮亮堵上靠墙的左耳,但无济于事。 “我不明白,泡泡,我堵上了靠噪音最 准备材料: 一台收录机 做实验: 1.用中等音量放磁带。 2.堵上一只耳朵,听磁带。 3.堵上另一只耳朵再听。 4.堵上两只耳朵再听。 问题:你每次听到的声音都一样吗? 实验结果: 声音可以从各个方向传播,也就是说,如果声音来自右边,你也可以用左耳听见。 为什么: 声音不会同时传到你的两耳。如果声音来自右侧,右侧的耳朵就比左侧的耳朵先听到,这样你就可以了解声音传自哪里。如果一只耳朵堵上了,你还能用另一只耳朵听见音乐,用一只耳朵听比用两只耳朵听更难判断声音的出处。 知识补丁 拥有两只耳朵令我们倾听声音时更轻松。这就是我们所形容的一种有声地图,由大脑将每只耳朵收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后绘制而成的。 当耳朵被(耳垢,或患耳炎)堵上时,我们会感觉 在有声空间处境困难,比如,难以判断召唤我们的声音或汽车声的方向等等。只有两只耳朵几乎同时接收到同样声音我们才会感觉相同,例如地铁的一些站台,车站四周的墙将开过来的列车的声音从各个方向反射回来,我们就很难判断车是从左侧开来还是从右侧开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音乐是欣赏的艺术,要领略音乐的美,还得有一副“音乐的耳朵”。  相似文献   

10.
钱鹏 《新课程研究》2010,(1):132-133
常听一些家长说:“我家这孩子,实在没有音乐细胞。”确实,人与人之间对音乐、艺术的感悟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马克思也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笔者从事音乐教育多年,也感到孩子们中间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非音乐的耳朵”是不是就无可救药了呢?笔者认为,其实每个人都拥有着“音乐的耳朵”,只是有些人的“音乐耳朵”特别灵敏,有些人的“音乐耳朵”还在沉睡之中。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语言”之说虽已广为习用,但人们仍不习惯于把音乐看作是一种语言。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建筑似的“纯”艺术,有人把它看作为一联串不可名状的“符号”的堆积,即便是认为音乐是某种语言的人,也觉得它是一种不明确表达具体事物和生活经验的象征性语言,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是互不相干的两码事。因此,所有用口汇语言或文字语言去解释音乐形象的尝试,都常被看作  相似文献   

12.
演唱是一种原始的音乐表现形式,它有助于人们抒发情感、愉悦身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演唱作为学生的必备技能,在学习活动中占据着很大比重。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演唱技能不断提高呢?笔者认为,依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从“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用情感去创造”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3.
视唱练耳及其教学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要想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真正听懂音乐,就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然而这“音乐的耳朵”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有意识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之后才能获得的。要想敲开音乐的大门,领略“音乐王国的奥秘”,感受音乐的魅力,掌握音乐的内在规律并能驾驭音乐,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接受不同程度的听觉训练。  相似文献   

14.
音乐的“非空间造型性、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看,人们对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把握都离不开听觉,没有听觉的体验就没有音乐欣赏。可以说,音乐是为了人的听觉而存在的。那么,是不是具有听觉的耳朵都能欣赏音乐呢?也就是说,音乐欣赏究竟是被动地接受呢还是主动地参与?一般人或许认为,欣赏音乐也就是听音乐,而“听”这一活动本身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对某一存在物的感知,是对某种刺激物的反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只不过是用耳朵去听,通过听觉感知某一对象,但是…  相似文献   

15.
因为有了耳朵,人们才能听见各种声音,包括美妙的音乐和刺耳的噪声。那么,机器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原来呀,机器人也是有耳朵的。机器人的耳朵,通常就是一种“微音器”或“录音机”。不过,现在用钛酸钡的压电材料制成的机器人“耳朵”,比人的耳朵更为灵敏,即使是火柴梗那样细小的东西落地反射回来的声波,也能被它“听”得清清楚楚。如果用这样的耳  相似文献   

16.
耳附形耳机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耳机来听音乐,但是时间长了对耳朵没好处。所以大眼亮亮发明了这种耳坠(zhuì)形耳机。如果你是女孩子的话,就可以用这种耳机。把它挂在耳朵上,既美观又可以欣赏音乐,还不影饷听力,一举两得,真是太棒了!  相似文献   

17.
歌唱语言是音乐的艺术语言。歌唱教学始终是美化语言的创造。语言是歌唱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因此,在歌唱教学中应当十分重视语言美化问题。一、理解歌词内涵,体味文学语言的诗意美歌词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声乐文学性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诗化”。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掘歌词的内涵,揭示歌词所创造的诗情画意,展示出歌词文学语言的意境美。教师不仅要深入剖析、透彻讲解、努力发掘歌词的诗意美,同时要引导学生加强文学修养,提高理解和掌握音乐文学语言的能力。朗读体现美感。意大利流行的一句格言:“谁朗诵得好,谁就唱得好…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要全而完成音乐教育教学的任务,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肩负着唤醒学生的眼睛、耳朵、心灵的职责,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地、真实地感受自我成长过程中和社会生活中的每一滴欢欣与烦恼,唤醒学生那双发现美的眼睛,那对捕捉住音乐的耳朵,那颗能够感受到真爱的心灵,达到用真诚的语言传达自己心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学注重“耳练”,是提高音乐基本素质的关键。灵敏的耳朵对一位音乐工作来说,就像猎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注重“耳练”是音乐教学的应有之一,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职责,注重“耳练”,其目的在于探求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