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因是"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界对于庄子"因是"问题的探讨较多,如李巍从立场问题对于"因是"进行研究,认为"所谓'因是',即主张一切观点、言论皆为因循特定立场的产物.(李巍:《立场问题与齐物主旨——被忽视的庄子"因是"说》,《湖北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更有学者从"因是"所包含之义进行分析.本文则将对"因是"进行一个层级的探索,试图通过这一探索,使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特色形成一种融通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都没有脱离<周易>的影响.研究<周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及其生长于其中的美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中国美学最基元的"阴阳"絪缊、"生化"构成思想更是秉承于<周易>.可以说,"阴阳"的絪缊、激荡、生化、构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影响及中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处处体现着"阴阳"、"生化"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互火)公盨铭:"乃自作配鄉民"浅释--兼论西周"天配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互火)公盨铭"乃自作配鄉民"的考释,当联系西周"天配观".西周"天配观"由"天立配"与"天所立者必‘配天'、‘配天命'"这互相密切联系的两方面内容构成.在对"自作配"的考释中,混淆了西周"天配观"密切相关而截然有别的两方面内容,是导致考释多歧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鲁迅名作<孔乙己>中的最后一句,但孔乙己真的死了吗?欢迎大家走近'艺术人生'.我是朱军,相信大家已经知道这一期的主人公是谁了……"……  相似文献   

5.
仁者鲁迅     
张远山在其<鲁迅:一个被逼成思想家的艺术家>一文中,把鲁迅先生称为"仁者鲁迅"、"天真汉",并犀利地指出:"在鲁迅身上,仁慈的成分压倒了智慧的成分."针对别人对鲁迅先生"不宽恕"的指责,张远山是这样反驳的:"‘不宽容'正是鲁迅最独特的思想精髓和前无古人的文化品格,鲁迅正是以此傲立于文化巨人之列.否定鲁迅的'不宽容',就是对鲁迅的根本否定,在此前提下对鲁迅的任何其他思想与品格加以肯定,若非不得要领,就是别有用心."他还指出:"在他身上,恰恰体现出一种‘异常的残忍性和异常的慈悲件".……  相似文献   

6.
"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历代思想家对其论述极多.而《老子》中对"道"的讨论,可以说是首开先河.陈鼓应认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关注的问题多停留在人伦物理的层面上,到老聃的出现才将思想视野从'物'的世界提升到'道'的领域"(陈鼓应:《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7期).但正如《老子》书中所言: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十四章),(本书所引用《老子》原文均以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为准.),人们对于道既看不见、听不见又摸不着.  相似文献   

7.
汉字字形蕴藏并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不仅仅是语言书写符号,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正如李大遂在《简明实用汉字学》"序"中说:"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确,从某些汉字的造字结构上可以看出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痕迹,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如"女"部字.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清雍正年间因"曾静案"开展的思想整合运动,从两方面对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思想展开论述.一方面分析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根基性,认为这种族别思想来自于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礼";另一方面分析当传统"华夷"之别思想直接挑战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时,这种传统族别思想具有的矛盾性.笔者认为:清雍正帝通过<大义觉迷录>,彻底驳斥了千百年来形成的"蛮夷猾夏"论,成为清王朝这次思想整合运动中最为积极部分.同时,通过这次思想批判运动,清王朝在思想领域中向世人表明:它是儒家思想的捍卫者和继承者.也正因如此,它是受益者.以历史发展观来看,对"华夷观"的批判,清帝国统治者不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9.
孝是人类对父母感恩之情的自然流露,是天地间最可贵的情感之一.先秦儒家通过对人类孝意识和孝行为的反思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把"孝"纳入人类伦理道德体系,使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之一.由此所形成的庞大思想体系,代表了孝内涵的初义和孝道德的原型.先秦儒家的关于孝的哲理化论证为人类道德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对人类道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0.
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的八年间,出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空前的"学术自由"盛况,不仅涌现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且还造就了许多杰出人才.本文主要探求当年出现"学术自由"盛况的成因:由于中国的近代大学是仿效西方而建,大学校长多由留学归国的传统士人担任,西方大学的思想自由原则在抗战前已成为三校的办学理念;中国知识分子本身也具有自由独立的学术传统,他们以学术创造为安身立命的重要方式,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还受到爱国主义的激励;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等人也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层面来阐释学术自由,有效地调适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了西南联大师生进行学术创造的共同价值认可,演化为一种优良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儒家和谐理念意蕴丰厚,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方面,包含了如何实现和谐的原则和方法路径.其"正心修身"、"仁者爱人'、"贵和尚中"等和谐理念,对于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2.
<論語·述而>云:"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自<史記.孔子世家>叙事發微至今,校斟注解乃至引伸議論之文字幾乎汗牛充棟.之所以拈出單句引以為本文的缘起發瑞,是因為這些語符的後面隱藏着孔子音樂本體論的諸種疑端,是因為"孔子適齊"這一事態及其意義引伸中歷來枝蔓旁生,也就給我們留下了某些學理爬梳的缝隙.  相似文献   

13.
正"诚"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最早有关"诚"的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经过长期发展,到唐代经李翱等学者发掘,北宋时期周敦颐结合《易传》等多家思想对"诚"进行了新的发挥。分析周敦颐"诚"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把握宋代儒家思想的转向,理解宋明理学家关于"诚"的解释。本文试从本体、理想境界及修养方法三个方面阐述周敦颐"诚"的含义。一、作为本体的"诚"周敦颐吸取佛道之学的理论成果,建立以"诚"为本体的思想体系。《濂溪学案》中说到"元公崛起,二程嗣之  相似文献   

14.
編後     
本期不乏亮人眼目的佳構. 李澤厚先生《知識論答問》結末立論:"哲學不只是糾正語言,不只是專業化的細節鑽研,不只是文字游戲,更不應是一味鼓吹無序、毀滅和'什麼都可以'.人類學歷史本體論把哲學看作是'研究命運',首先便是人類的命運.這裏從認識論再次思考'人活着'及其命運作爲哲學第一命題的確當性."此意在現時代細審,格外發人深省.  相似文献   

15.
馬一浮的學術思想,最著名的論點是"六藝該攝一切學術".這是他的一貫思想,很早他就有撰寫<六藝論>的設想,但集中講論,則是1938年在江西的泰和,為浙江大學師生開設國學講座.竺可楨校長1936年為聘請馬先生到浙大講學費盡了心力,而終無所成.但僅僅一年之後,他的願望就輕松地實現了,而且不是他主動去請馬一浮,而是馬先生自動找上門來--當然不單是為講學,同時也希望暫時與浙江大學師生一起流亡避寇.  相似文献   

16.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21,(4):101-112
从蜀布邛杖识古道 读过《史记·西南夷列传》的人一定会对张骞通西域的传奇故事耳熟能详,这是中华一统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现代法国著名汉学家、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布乐努娃在其《丝绸之路》一书中评说:"中国史学家们认为,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外交和经济关系,在公元前2世纪时就开始存在了.'西域'很可能是由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凿空'的.此事发生在汉代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这次出使的动机是战略性的,即寻求与匈奴敌对部落首领结成军事同盟,以从背后袭击匈奴人."这里说的"凿空"是司马迁的原话,意思是对未知领域的探险.  相似文献   

17.
束有春 《寻根》2022,(2):82-87
朱棣虽然举行过"葬建文皇帝"仪式,但"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的谜团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叔侄二人,恩怨何时了断? 位尊未敢忘建文 朱棣的"靖难之师"打进南京、占领皇宫后,朱棣最想杀而又最不想杀的一个人就是文学博士方孝孺.  相似文献   

18.
"庶、富、教"的思想是孔子重要的政治经济思想,也是其仁爱精神的反映,三者各自构成一个相对完满的整体,并且三者之间也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系统。因此探讨其思想内涵,挖掘其普世意义,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下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五粮液文化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实际载体,是一种竞争求变的强势文化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五粮液的文化精神本质上与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无法融合.相反,五粮液的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互有灵犀,可以融通.  相似文献   

20.
正在弘扬创新教育、智慧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对当代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古代远离尘嚣闹市之所,禅师古德的说教艺术对当代教育价值有着深刻的启示。作为禅宗的宗经宝典,《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撰述被称为"经"的佛典,其说教文化中蕴涵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