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而飞鸟则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们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以飞鸟意象为切入点,揭示阮籍儒家济世理想的破灭与道家逍遥追求的虚幻,展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孤独、失落与痛苦,从而真实地再现阮籍完整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2.
有人把李善注阮籍《咏怀诗》语误为颜延之注者。《诗品》称颜延之注阮籍《咏怀诗》"怯言其志","怯言",或指颜延之怕说错及有所穿凿而不言,或指颜延之身处易代之际不敢言不愿言。沈约之注则借释典故说出阮诗之"意"。把阮籍诗作与时事附会起来讲,始作俑者是注《文选》之"五臣"。阮籍当年事以"得意忘象"之玄学思想方法作诗,我们亦当以"得意忘象"之玄学思想方法来解诗。  相似文献   

3.
高鲲 《现代语文》2006,(5):48-49
阮籍以《咏怀诗》名世,一般提到他的《咏怀诗》,都是指其五言《咏怀诗》。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阮籍”条说:“……(阮籍)长于五言诗,代表作《咏怀诗》82首多抒写忧生伤时的苦闷,为后世传诵。……”但阮籍是否还写有四言《咏怀诗》,有多少首,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因为建国后几部通行的文学史著作都不提这个问题,只有胡国瑞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提到阮籍还有四言《咏怀诗》三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阮籍”条说:“……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此外还有四言《咏怀诗》,今存13首。……”另外质量较高的《中国历代…  相似文献   

4.
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咏怀诗“愤怀禅代,凭吊古今”,但却幽隐曲折。李善《文选注》曰:“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遭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而下,难以情测。”笔者拟对阮籍咏怀诗之心态描写略作剖析,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诗要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感情是诗的根本,必须有感情,诗才能起到“感人心”的作用。这种看法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说的“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一样,都强调真情实感,在“情动”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接触所描绘对象的感情领域,并把这种“情”寓于诗的艺术形象之中去“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一首诗令人读之不厌,回味不止,甚至被感动到“方解其中意,欲语已忘言”  相似文献   

6.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其代表作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在这些记录诗人政治感慨的诗中,阮籍用隐约曲折的形式表现了寓藏于内心的、无由发泄的痛苦与愤懑,情绪往往愤激,辞旨往往隐晦。其中,《咏怀诗》(其一)写道:  相似文献   

7.
对汉乐府《战城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经.有人说它叙写楚汉彭城、瞧阳之战(王先谦《汉饶歌释文笺正》);有人说是汉武帝思将帅之作(庄叙相《汉短萧饶歌句解》)也有人说是写汉在朔方抗击匈奴的战争(陈沆《诗比兴笺》);朱乾《乐府正义》则说:“此诗当作于景帝七国反时,怨亚夫之不救梁也.”上述各说均有一宏道理,但都不够确切,难以成为定论.我赞成朱乾的部分说法,即此诗叙述了汉景帝时梁国抵御吴楚叛军的睢阳大战.  相似文献   

8.
备课摘记     
初中语文第四册中《青纱帐——甘蔗林》一诗的开头,《教参》说“用了两个反问句,且衬以两句相答”。这前一句讲对了,但后一句却是错的。一、三两个反诘句,是用疑问代词“怎”加否定副词“不”,表示肯定语气,说明思念之必然。故反问是不必回答的。《教参》所说的“两句相答”,实际是诗人以呼唤和拟人手法写情的抒情句。  相似文献   

9.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清代沈德潜评论:“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唐诗别裁集》)李白此诗打破了绝句起承转合的规则,因此沈德潜称赞他“其格独创”。  相似文献   

10.
清人刘熙载说:“太白诗虽若界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诗概》)《早发白帝城》(第五册35课)“文势奔放,如飞电过隙,骏马注坡”(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然而,“放言实是法言”,对比即是其中一法。全诗仅四句二十八个字,我们却能找出四、五组对比来。“朝辞白帝彩云间”与“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对比。这是出句与对句之对,由两组两两相对的词语组成。其一是“辞白帝”与“还”“江陵”一对动作;其二是“朝”与“一日”一对时间。这里,实际上是点化典故“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这两句已将舟行迅速之意写尽”。(《唐诗三百首  相似文献   

11.
阮籍咏怀诗历来被认为意旨幽深,婉曲隐秀,"百代之下,难以情测"。古今学者对阮籍诗作背后的无穷深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诗歌中的各种意象因其可鉴性、创造性和永恒性,在品读时纵然不完全依托诗人背景和时代政治环境,仍能有所得。本文主要以昭明文选《咏怀诗十七首》为探究对象,解读和分析诗作中出现的飞鸟与植物等自然意象,以此体味阮籍内心的忧生嗟叹与离乱年代中无所依凭的悲凉和哀殇。  相似文献   

12.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历来被称为佳句,尤其是第一句,令人喜爱。例如:皎然说它“情在言外”;王国维说此旬“妙处唯在不隔”。这句诗写得确实不错,一般人都认为它好在自然,情景契合,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等。那么,怎样  相似文献   

13.
《垓下歌》《大风歌》都是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限制。尽管古体诗与近体诗在体式上不同,但在意境上要求是一样的,都要求“为情造文”。“自得”是诗的最高境界。项羽和刘邦的这两首诗可以说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大风歌》只三句,这在诗中很少见,四句为绝,两句则成对联了,可见它是不拘格的情感奔泻的“自得”诗。把项刘的诗放在一块鉴赏,抛弃“成王败贼”的偏见,就会悟得:项刘都是推翻暴秦的大英雄;他们的诗都是情真意切的好诗;两诗结尾都流淌着败者或王者不尽忧伤的情思。  相似文献   

14.
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 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 诗。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为历代人所推崇。它不仅是古文人五言诗之冠冕,而且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古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乎无愧,凡得诗人之本意也。”那么,《古诗十九首》好在哪里呢?陈绎曾《诗谱》说:“《古诗十九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胡应麟说:“诗之难,其《十九首》乎!畜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自求。”看来,《古诗十九首》好就好在“格古调高,句平意远”的艺术境界上。但是对于这一境界,古人虽然朦胧地道得出,而对它的真谛与渊源却难以做出科学与精当地剖析。所以说,对于它的“艺术境界”也只能说是浅尝辄止,需要再认真细致地分析、铨释。  相似文献   

16.
杜甫《遣怀》诗中有“气酣登吹台”句,《全唐诗》夹注云:吹台一作文台。看来,《全唐诗》编者持二说并存的观点,且必有所本。此后杜诗的诸多注本、选本均不加考辨地沿袭了“登吹台”之说,笔者认为,应以“登文台”为是。《遣怀》诗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其时诗人在夔州。诗的首句“昔我  相似文献   

17.
一、“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 其中“守节情不移”一句,课本注释为:“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们认为此注很值得商榷。守节者谁?所守何节?课文和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多从旧说,认为守节者乃府吏守当官之节,“言守当官之节,不为夫妇感情所移也”。这种说法,无论是从文字上看还是从情理上讲,都是极不妥贴的。因为诗一开头,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十八句,都是  相似文献   

18.
以上是人们十分喜爱的唐·李商隐的《锦瑟》诗。人们对它有种种解释,如所谓悼亡、自伤、恋情与寄托等说法。今人又有所谓新解:说“庄生望帝”句是“言诗之作法也”;“沧海蓝田”句,是“言诗成之风格或境界”(见《“大学语文”教学辅导》一书)等  相似文献   

19.
杨虹 《学语文》2002,(2):22-22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经典抒情诗,通篇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特别值得回味。这一句章法上的价值,前人早有评点。如沈德潜:“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唐诗别裁》)。刘永济:“‘两岸猿声’一句,虽小小景物,插写其中,大足为末句生色”(《唐人绝句精华》)。  相似文献   

20.
一次 ,我教《村居》 ,采用的是“以读代讲 ,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 ,这是意料之中的 ,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 ,也不足为怪 ,草啊 ,莺啊 ,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冷不丁 ,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 ,问其为什么 ,却道不出所以然。我便诱导他联系旧知 ,于是便有了下面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段 :师 :这句诗和前面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生 :(异口同声)《咏柳》。师 :(不失时机地)是啊 ,《咏柳》写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