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引导,自学,讨论”课堂教法,现介绍如下:   一、设引激发、随机导出目标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旧知识联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从而导出教学目标。如:移动两圆(教具)观察两圆位置关系,提问不过河能测河的宽吗?不上山能测山高吗?引出部分直角三角形及相似形知识等唤起好奇心,激发兴趣,产生心理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产生“不知、不安、不乐”之感,造成悬念。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投入主动快乐的学习状态是这节课学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幅优美的校园全景图 )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如果要在这幅画的四周围上木框,你能求出共需要多长的木条吗 ?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   小结:求木框的长度,也就是求这个长方形 4条边长的总和,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 (板书:周长 )   教师出示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别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   〔评析:课一开始,教师就创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分组学习,探索新知   1.探索长方形周长的…  相似文献   

3.
片断一:教师在黑板上贴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六种图形。师:你们能利用小组中现有的六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这六种图形吗?(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师:从这些平面图形来看,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呢?生: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评: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解了“围成”“所有”“总和”的内涵,并进一步理解了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意义。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此环节使周长知识进一步延伸,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而且掌握了一般的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平面图形的周…  相似文献   

4.
教学片断师:我们认识了圆的周长,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呢?生:可以利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等于直径乘以圆周率。(学生一上来就说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师:还有同学知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不少学生举起了手)师:你是怎样获得这个方法的?生:预习时记住的。生:我在数学兴趣班学过了。师:这些同学知道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不知道的同学对这个公式有什么想问的吗?生:什么是圆周率?生:圆周率是多少?生:为什么圆的周长等于直径乘以圆周率?生: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系吗?……师:刚才,我们的同学敢于提出问题,都是好样的。在这些问题中有个…  相似文献   

5.
<正>学校每周一次教研组活动,五年级小周老师执教《圆的周长》。上课铃响后,老师出示圆形茶杯盖。师:"这个圆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上来指一指?"(一生上台指)师:"如何知道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生1:"用棉线绕茶杯盖一圈,拉直棉线在直尺上量一下就知道了。"师:"很聪明的办法。其他人还有不同办法吗?"生2:"把茶杯盖直接放在直尺上滚一周,就能滚出周长。"师:"也是一个智慧的办法。"生3:"老师,他们的办法书上都有,不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数学学科系统性很强,新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进行教学,能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减低坡度,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列举几例。 1.“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提问学生:拿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去量一个半径是2分米的圆,这个圆面积能够直接求出来吗?否。那么圆面积怎么计算呢?我们先同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  相似文献   

7.
<正>一、设置悬念,激发创新"学贵在疑"。教学时,如果教师依据教材的"新""奇""特",巧设疑问,制造悬念,为学生创设一种思维情境,就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进而激发学生创新。例如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数学,教学时,我们首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桶底的周长?"学生很快地答出用米尺  相似文献   

8.
一、实际测量,激疑导入  1.明确概念。  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说明其周长指的是什么;然后出示圆的图形,启发学生类比联想:根据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意义,你能说出什么是圆的周长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直观演示说明:围成的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2.测量周长。  先启发学生根据圆的周长的含义思考如何测量圆的周长,然后让每个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 (如棉线、直尺等 )测量圆片的周长。测量后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学生可想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如:用线绕圆片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  相似文献   

9.
一、缘起:周长能摸、能描吗?笔者近期去基层学校教学视导,先后观摩了四位教师执教的"周长"一课(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例3)。四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其中都有一个摸周长、描周长的教学环节:在揭示周长概念之后,先让学生摸周长——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等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描周长——描树叶、长方形等不规则或规则图形的周长。这引发笔者的思考:周长能摸出来吗?能描出来吗?教师采用这个教学环节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借助于学具操作,不仅可以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发展,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首先请学生测量出一分币、二分币、一元币的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周长后。我接着提出“圆形水池的周长怎么测?”迫使学生另辟蹊径,想出“绳测”的方法。这时我又将一个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形成圆,问:“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测吗?”实践证明:“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那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浪化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  相似文献   

11.
一、播放课件,设境激情中午 ,红蚂蚁和黑蚂蚁在洞前跑步 ,红蚂蚁沿着正方形路线跑了一圈 ,黑蚂蚁沿着圆形路线跑了一圈 (正方形和正方形内最大的圆 )。师 :(1)要求红蚂蚁所跑的路程 ,实际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 ?如何求正方形的周长 ?你根据什么来求的 ?(2)要求黑蚂蚁所跑的路程 ,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 ?【即使是复习铺垫 ,教师也为学生留下了学习空间。】二、自主探究 ,大胆实践(一 )测量圆的周长师 :我们刚才一起回顾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那我们如何来量这个圆的周长 ,你觉得该怎么办 ?你能想出一个好的方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吗 ?(…  相似文献   

12.
现象: 探究"圆的周长"时,在教师的"精心"启发下,学生终于想出了多种方法:①用一根绳子缠绕圆形物体周长一圈,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形物体的周长;②在圆上先做个记号,再将这个圆放在米尺上滚一圈,观察所滚过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③可以把胶带起始的地方做个记号,  相似文献   

13.
《认识整千数》这一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认数内容,一开始,我觉得这样的内容实在太简单了,不就是认识1000、2000、3000……9000、10000这几个数吗?这样的内容怎么上才有新意呢?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怎样才能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好这个新知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仔细钻研了教材,结合自己的实际想法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再创造,实践下来,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4.
教学“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许多教师都会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来让学生动手操作:首先在一个圆形教具的圆周上任找一点,做下标记,然后以这个标记为起点,使该圆沿一条直线做无滑动的滚动,待该标记重新落在直线上时,圆刚好滚动了一周.此时量出起点与终点间的距离就恰好是该圆的周长.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动手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为了找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师往往安排学生重复以上操作,接着再算出圆周长与其直径的比值,并最终给出C=πd或C=2πr的圆周长计算公式.从该公式中很容易看出:一个圆周长的大小取决于它的直径(或半径)的长短.这是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5.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投入到探求新知中,就必须设法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激发思维。一、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古人云:"学贵有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够做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抓好文本的"落点"是关键。如何有效地抓住学生文本质疑的"落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巧抓课题、巧抓文本脉络、巧抓文本重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一、引入文本时——巧抓文本题目,引导设置疑问一篇课文的课题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通过课题我们能快  相似文献   

17.
教学案例: 在一次校级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苏教版教材"圆的周长"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通过动手测量、计算来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在学生操作、计算的基础上,师生进行了以下的交流. 师:大约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记载,你能说说"周三径一"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1:"周三径一"这句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初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2.通过对圆周率值的探求,培养学生操作、观察、体验、探究的能力及概括能力。3.继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验探究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圆的认识”,那么你想知道老师手中的硬币在空中走过的路线形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那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用手在空中摇动一根…  相似文献   

19.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老师问学生:“怎样量5分硬币的周长?”学生通过预习会回答:“用硬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便可知道此5分币的周长。”教师在肯定此方法后又提出:“怎样量啤酒厂的圆形大水池周长?”可能学生会说:“用皮尺绕水池一周.即可量出水池的周长。”教师继续提出:“用绳子绑住粉笔头旋转一周.形成的轨迹也是圆.又怎样量此圆的周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要注意趣味性,突出一个"巧"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学生只有对所要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相反地,学生对学习如果不感兴趣,教师不管讲得多好,也只能是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因而,导入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迎接新知、探求新知、理解新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