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物态变化”教学中“露、雾、霜、雨、雪、雹”的形成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自然现象.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很显然无论是教学者笔者对教材的理解,还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好处的.下面就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常见的例子来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同学们都能较好的记忆。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夏天冰棒周围会冒出“自气”;冬天嘴里呼出的“自气”;把烧红的铁棒放在冷水中,水面上也会出现大量的“白气”,对于如此多的“白气”,大家就不好辨别。自然界中的一些物态变化就更不好区分。下面就具体的分析“雨、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基础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对知识的重新构建.如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物态变化中的一道思考题:通过书刊等各种资料了解雨、雪、云、雾、露、霜、冰雹成因及它们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写出一篇科普短文.不难看出学生如果不清楚各个物态变化的条件以及吸放热等基本知识点,  相似文献   

4.
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同学们都能较好的记忆。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夏天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把烧红的铁棒放在冷水中,水面上也会出现大量的“白气”,对于如此多的“白气”,大家就不好辨别。自然界中的一些物态变化就更不好区分。下面就具体的分析“雨、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5.
研究小学自然与初中物理中的“物态变化”教学的区别与联系问题,对于作好小学自然与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教学衔接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教学内容安排上的联系与区别。两科教学内容的共同之处是:水的三态变化这一中小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贯穿教材的始终,并伴随物态变化教学内容的深入展开,力图使学生认识云雾雨露、冰雹雪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同时孕伏了“自然界里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内容。它们在教学上的区别是:1.教学内容的深度有别。小学自然  相似文献   

6.
在诗词、俗语中涉及许多物理知识,你能说出下面诗词、俗语中包含哪些物理知识吗?1.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热。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是砂…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中蕴含了大量的物理变化,丰富奇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知训练的好材料。这些变化有的蕴于自然界,构成了自然现象的五彩缤纷。诸如从物理变化的汽化、液化、熔解、凝固、升华中,我们会看到风、雨、云、露、霜、雪等美丽的自然现象;从光的反射、折射、色散、散射等现象中,我们看到了湛蓝的天空、美丽的彩虹、神秘的海市蜃楼等。有的物理变化体现在实验现象中,讲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现象进行审美教育。如彩虹现象,同学们熟悉并对那种艳丽和谐的色彩搭配感叹不已。教师在介绍彩虹的形成时,完全可以采取一种诗意的语言引发同学们的…  相似文献   

8.
你可知道,自然界中的云、雨、露、雾、霜、雪、雹都是我们小水滴的‘杰作’?我们的行为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还有许多奥秘,你想知道吗?请跟我来……这是一位物理教师正给学生讲授物态变化。像这样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在实验初中的各科课堂上已经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对液化形成条件、水蒸气的来源、环境的选择、现象的辨析等知识理解存在误区.我们周围经常出现的液化现象中的“白气”“出汗”“模糊”等现象的形成与解释,有很多值得多方面地挖掘.本文通过呈现生活中某些物态变化的现象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理解,也同时避免简单的记忆,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一、选择题 1.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早春的雨 B.初夏的雾 C.深秋的露 D.隆冬的霜 2.夏天的清晨,河面上常会出现一些雾气,这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A.水蒸气升华 B.水蒸气液化 C.水蒸气凝固 D.水蒸气凝华 3.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汽化 C.液化 D.熔化  相似文献   

11.
马越 《中学理科》2005,(9):7-10,47
考查的重点是: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有关物态变化的概念和规律(特别是晶体的熔化、蒸发和沸腾),以及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同时注重考查有关实验内容.这部分知识约占试卷的3%~5%左右,试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记忆、理解、应用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我们周围空间的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物质的存在状态要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物态变化成为一种最普遍的现象。一、自然界的物态变化露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草、瓦、石块、树叶等)液化,使水珠附着在冷的物体上形成的。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附着在尘埃上漂浮在空气中形成了雾。雨雨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不断聚集形成降水。露、雾、雨都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的小水珠。这实际上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以下时,放出大…  相似文献   

13.
例1 阅读下列文字,分析文中有关的物理过程,完成表格中的填空. 飘渺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时空物态可以变化犹如生活需要色彩  相似文献   

14.
晶莹的冰、缥缈的雾、凝重的霜、轻柔的雪…… 同样的水分子,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时空,物态可以变化,犹如生活,多姿多彩.让我们通过探讨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一起走进物态变化的世界,探究物态变化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一、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开展中学物理探究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山上的积雪,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熔化成水的过程;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到底是气体还是小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物理探究教学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6.
风雨、雷电、日食、月食、雾、露、霜、虹等自然现象,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把这些自然现象用人工的办法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道风景。a.风。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扇扇子能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空气的振动也可得到阵风。用一个一次性塑料口杯,用透明薄膜把杯口封起来,在杯底打一小孔,然后,让小孔对准点燃的蜡烛,用指头弹动薄膜,薄膜振动带动空气振动,形成气流,产生风,可“吹”熄燃着的蜡烛。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风的形成,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了空气这种介质可传声。b.雷电。当带正负电荷…  相似文献   

17.
倪佳燕 《教师》2020,(13):98-99
物理核心素养提出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的方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和质量,有助于教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因此教师要把握住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以此为根本开展教学工作。文章以苏科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教学为例,分析教材内容和知识特点,从核心素养在“物态变化”中的体现入手,结合多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探究了“物态变化”课堂渗透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热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论是章节中,还是内容上,都占有一定的分量。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有“热现象”,第八章《电功率》有“热效应”等。九年级第十六章《热和能》有“分子热运动、内能”、“内能的利用·热机”等。初中物理与“热”字有关的就有三十多处。在学习这些热学知识时,如果对概念中的某些关键性词语强调不够,或者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就会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深刻、不完整;在解释一些热学问题时就会发生错误。  相似文献   

19.
《中学理科》2007,(9):16-22,55
三、考点分析 主要考查的内容有:①理解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分析;②运用六种物态变化概念、产生条件和特性,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③熔化、凝固和沸腾等物态变化过程的实验探究;④熔化(凝固)和沸腾曲线的理解.考查重点和热点归纳为:物态变化的判断、解释和应用,也就是运用物态变化知识去分析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一、验证型。其特点是: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讲授自然科学知识,然后围绕证明这些知识的正确性,开展实验活动,再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来验证所讲授的知识的正确与否。如:“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实验等。 二、模拟型。此类实验内容多为自然界中的宏观变化、微观变化,以及自然现象中因受时间、空间、材料等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