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中学生课程观的偏差已经成为深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瓶颈,严重阻碍中学生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制约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中学生课程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被动、接受的课程学习观;狭窄、封闭的课程资源观和终结、片面的课程评价观。新课程实施需要中学生树立主动生成的课程学习观、开放多元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全面的课程内容观和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观。应当从教师改变传统的课程观、学校坚持正确的评价观、父母转变落后的成才观和利用班级社团活动等方面着手对中学生进行新课程观培训。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推动下,教育界在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当然,一轮课程的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难免会有理念上和现实上的冲突。要在实践中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知识观、课程观与学习观,唯有此才能能更好的促进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3.
走向新的教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廷凯 《师道》2002,(7):33-35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教材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我国现有的学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这首先需要教材编写人员和广大教师建立新的教材观。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对安徽省芜湖、合肥、宿州、安庆等地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当前教师在课程资源观念、新课程历史教材使用以及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历史新课程实施,需要关注、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知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课程均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有怎样的知识观就有怎样的课程。从人的知识生存处境出发思考人与知识的关系,这是我们探讨当代新课程知识观的根本着眼点,也是我们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一种求索方式。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意义,在于以正确的知识观为指导去创建并维护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知识环境: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知识观至少包括三方面的思考:课程与知识的关系、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及知识与人的相遇方式。  相似文献   

6.
国情与国情观的历史考察,主要是指国情与国情观自封建社会以来的变化: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关于国情的论战;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建国后毛泽东对国情的认识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改革开放;科学国情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新时期公民国情观基本取向存在的问题,造成公民对国情认识不清或者滞后。国情与国情观的历史考察,不仅能看到中国近代原来落后的原因,更能为近代以来的国情观找到其历史原因,也让我们看到树立正确国情认识的重要性,为国情教育提供科学而又正确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家何炳松对于历史教育的目的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历史教育目的观由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组成,即帮助学生"明白现状"、培养学生的"智慧"与"推进民族复兴".何炳松的历史教育目的观对我们当前的历史新课程改革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改革,新课程的教学观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前提条件。本文从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更加重视学习过程,创造开放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个方面,阐明中学历史教师新教学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的中学历史教育面临的历史资源的利用、历史学术争议与分歧、创新与历史观三个方面的挑战,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中,新的知识观对我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现在对知识观与课程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一些片面现象。因此,对知识观与课程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和研究的方向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教师拥有一个正确的教学观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本文从三方面比较分析了物理新课程与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将为我国物理新课程教师培训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化学观的演变和化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古代、近代以及现代化学观的演变与化学教育历史的考察,发现目前存在着片面的化学观,其产生的原因是片面的化学教育。结合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化学知识与技能为载体,学习化学的过程与方法,体验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化学观。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知识观是新课程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知识的价值观制约着新课程实施的目标取向,知识的本质观决定着新课程的范式,知识的生成观决定着新课程的实施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固有知识观中走出来,重塑科学的知识观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三维目标的课程观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发了我国课程与教学概念的重建,导致了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等方面的转向。从课程观的视角,观照当前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转变;诠释新课程"三维目标"丰富的课程现转向的内涵,从而认识"三维目标"内在的整体性、全面性、统一性和时代感;揭示"三维目标"与传统教育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认清它对于传统教育目标的超越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多民族的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而增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国家观教育有助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工作,有助于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助于缓解利益分配不公给我国民族关系带来的压力,有助于引导日益增强的民族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也是我党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对国家观、中华民族观教育的原则、方式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在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方面进行变革。而课程内容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教给学生就极为重要。这就涉及知识观的问题。力求在分析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改革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之间的链接。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家视野中知识观与教学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怎样的知识观就有怎样的教学观,知识观是影响教学观的重要因素。我国教育家视野中知识观演变历程的考察可以洞见我国教学观的历史发展,梳理知识观与教学观的基本脉络,有助于深化与拓展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和资本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开始暴露,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逐渐凸显,在此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观点,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9.
不容置疑,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教学观以及由教学观所控制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先”与“后”的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观的直接反映,是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重要体现,是教师正确选择教学方法与技巧的前提。换言之,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先”与“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的生活课程观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行知的生活课程现包括陶行知的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资源观、生活实施观和课程评价观等.陶行知的生活课程现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是:一要重视课程目标,二要关注课程内容,三要注重课程实施,四要开发课程资源,五要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