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探讨金祥林,朱品一,王德凤长期以来,我国有些高师在课程设置上,由于片面追求“学术性”,而使“师范性”课程相对减少。教育理论课在师范院校的课程中所占比例很小,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更是一片空白.由于课程设置不平衡,使师范生的职业素...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亦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 一、高师课程改革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关系。师范性是“师范教育在培养和训练师资的指导思想、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各类教育的独特的、基本的特性和特征,是师资培养的有效保证。”①因此,师范性是师范课程的最大特点,高师课程改革必须突出师范性,即强调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以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不能盲目强调学术性,向综合大学看齐,更不能认为师范性就是低学术水平的象征。提倡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要以能否培养出第一流的教育工作者为衡量标准。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有相当一部分高师毕业生教学能力差,组织管理能力差,无法将所学真正运用到实践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因此,高师课程改革应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重视训练师范生基本技能,改变师范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陋习。 (三)统一与多样的关系。在我国,由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制定“大一统”的课程标准是不切实际的。课程改革也应采取“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相似文献   

3.
试论高师中文教育的师范性庞秀成于逢春一、高师中文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师范性”并不是一个难于理解的术语,它产生于人们针对师范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思考。它同师范教育中的所有教学要素相联系。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应更突出师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面向21世纪的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应更加突出师范性。不仅重视公共教育类课程改革,更应把“师范性”渗透在整个高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在学科专业的改革中,把“学术性”与“师范性”有机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1基本认识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存在着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论,有的强调师范性,有的强调学术性。我们认为:师范性与学术性应该统一,统一的基础是为中等教育服务。高师院校有别于其它院校,就在于它的“师范性”,它是为中等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万里同志在1985年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上曾经说过:“国家对师范院校的要求,不是考上多少研究生,出了多少科学家,而是培养大批合格的人民教师。培养合格教师是师范院校的‘天职’。”当前,高师院校等大力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力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了突出这些方面…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在办学思想上一直存在着“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争论。“学术性”学者认为,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准才可以游刃有余地胜任教学。“师范性”学者则认为,只有重视和突出师范特点,才能培养造就音乐教师。  相似文献   

7.
方强  张静 《邯郸学院学报》2007,17(1):101-103
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突出师范性教育是高师教育的本质,也是高师教育的灵魂.高师课程改革必须体现师范性的要求,重视和加强教育类专业课程的建设,同时高师课程的师范性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设置的外在形式上,而更主要的应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师范性上.  相似文献   

8.
《微分几何》与微积分、微分方程、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课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数学专业而言不可或缺 ;另一方面 ,传统的《微分几何》课程设计没有充分关注高师学生的特殊性 ,“学术性”有余而“师范性”不足。鉴于此 ,依据高师课程设置的新特点与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 ,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价值取向及知识储备现状 ,笔者在近几年的《微分几何》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了一些改革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对教学过程实施调控时 ,突出体现其整体性、科学性和师范性。一、重构教学内容现代课程已不再拘泥于教材所列的内容、教室所圈划的的空间和…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在于职前课程.本文分析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提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过于注重学术性,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师范性不足,实践教学低效;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高师课程要进行整合课程科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突出师范性教育是高师教育的本质,也是高师教育的灵魂。高师课程改革必须体现师范性的要求,重视和加强教育类专业课程的建设,同时高师课程的师范性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设置的外在形式上,而更主要的应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师范性上。  相似文献   

11.
<正> 高师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职业教育,其职业性集中表现于它的“师范性”上。国家设立高师这一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中等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但由于历史原因,关于高师的性质、办学方向,教育界一直存有争议,是坚持“师范性”还是突出“学术性”一直困惑着人们。由于认识上错误,导致师范院  相似文献   

12.
课程设置是一体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本文针对高师数学专业课程设课情况,讨论多层次设置数学专业课程,以促进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目的.  相似文献   

13.
蔡娟 《惠州学院学报》2000,20(2):105-108
现行高师课程体系总体上未能满足培养具有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和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师资的需要; 高师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紧扣高师培养目标、师范性定位、实践性和时代需要来进行。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 是高师课程体系的有机整体, 改革当追求人文性、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内地、香港高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关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地、香港高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关系的比较史秋衡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协调共存是高师教育的首要问题,在内地与香港高师教育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探讨两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不同处理方式,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从体系规划看学术性与师范性在高师教育中的定位1.两地...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教师培养层面的基本矛盾,“师范性”与“学术性”之矛盾是作为师范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存在的,它只可能在作用点或维度上发生转移,而不是消失。就生发逻辑来看,这一矛盾因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围绕教师求与供的互动而起,逐层向下投射到培养主体选择、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学设置等方面,并具体表现为培养主体的“师”“综”之争、培养模式的内在结构重组、“教师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比例的调整、实践活动设置的改革等。随着教师培养落到“师范专业”上,培养主体的“师”“综”之争烟消云散,“师范性”与“学术性”之矛盾的作用点也将聚焦到“好老师”造就上。在“好老师”内涵不断丰富的背景下,“师范性”与“学术性”矛盾将会进一步推动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标准与制度体系的完善、“师范教育—基础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式建设、“职前教育—在职教育”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我校开设烹饪教育专业(专科)始于1993年,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开设“烹饪与营养教育”(04043W)本科专业.其课程设置主要是沿用普通高师院校的以学术性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即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并相应增加了一些实践训练环节和教育课程.虽然较系统严密,但以职业技术性和师范性为核心的烹饪职技高师教育课程结构还没有形成,并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教育界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里,围绕着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办学、高等师范的所谓“师范性”与“学术性”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群说纷纭。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互相对立的论点:一种认为高师要突出“师范性”,应为中等教育服务,要独立建制;另一种主张高师要加强“学术性”,应向综合大学看齐,并逐步由综合大学代替。当前,高等师范教育正在进行改革,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方向和途径,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就“师范性”与“学术性”统一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8.
蔡娟 《惠州大学学报》2000,20(2):105-108
现行高师课程体系总体上未能满足培养具有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和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师资的需要;高师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紧扣高师培养目标、师范性定位、实践性和时代需要来进行。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是高师课程体系的有机整体,改革当追求人文性、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高师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加速和高师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师院校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的转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和必然的趋势。但不同地区高师院校的转型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而且,转型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转型不仅仅是学科专业设置的多样化、综合化,更是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更新。高师院校要科学应对转型的挑战,必须处理好“师范性”与“非师范性”、“专业性”与“学术性”、内部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设置没有真正地体现“师范性”的特征,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美术教学人才。能实现“师范性”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在专业技法课、专业理论课以及教育类课程等诸方面。这样,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理论等,才会在方方面面的学习中逐步增强和掌握,有利于缩短日后走上教师岗位的磨合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