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仅把史料看作唯一的历史认识中介质是不够全面的。其实,历史认识中介质包括客体反映性中介、主体图式性中介和工具性中介。还有,自在状态下的史料,亦只有进升到自为状态,才可成为历史认识之中介。  相似文献   

2.
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客观的历史进程,要凭借一定的中介质,目前,这一中介质被定义为中炙,这样的定义既没有区分历史认识中介质和一般认识中介质的不同,又没有对史料作为中介质时的性质进行仔细的分析,不免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发生歧义和混乱,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认识过程的根本特点进行分析,澄清和规范这一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3.
历史认识是历史学家通过运用历史认识工具、历史认知图式和史料、历史遗存物去实现客观历史实在的重构,是史学主体通过史料中介对史学客体的能动反映.探讨史学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批判地汲取实证主义、主观主义等传统史学的精华,对史学认识过程中坚持唯物史观,并在唯物史观指导之下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考察了实证主义、主观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论,阐明了唯物史观科学地处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真正做到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能动统一.  相似文献   

4.
论历史客体     
史学界在历史客体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本体说”、“史料说”等几种倾向。实际上,由于史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作为历史主体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分为二重:整体史家的认识客体“历史观感”和个(群)体史家的认识对象“选择后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传统历史证据观已不能解释史学史中的变化,亦无助于当代历史研究。其主要错误之一是颠倒了历史证据与史料间的认识关系,从而导致历史证据的认识问题往往被替换为史料的认识问题。造成此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源自"想象"而非实际。文章从历史学家的具体实践出发,勾勒出一种大异其趣的历史证据观。事实上,主体首先认识历史证据,随后才了解史料;史料的认识论基础来源于历史证据,其意义在于成为历史证据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史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多。农村初中的学生由于资源条件和家庭条件所限制,他们的课外知识比较贫乏。如何让他们正确的认识史料,理解并运用史料,是当前历史教学中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认识论是对人们关于历史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的哲学分析,主要解决历史认识主体(史家)如何认识历史客体以及历史认识的性质等问题。[1]历史认识论研究的对象是历史认识,即对史家用概念陈述的历史进行再认识。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认识教育。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2]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改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参与性和探究性的背景下,史料教学的必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认识并接受。它是推进新课程改革,改进传统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使历史发挥真正作用的需要,也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和认知需要。本文采用历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从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当前高考趋势等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运用的必要性进行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史料实证”并非传统史料教学的延续。史料教学更多的是依靠教师个人的能力素养,而“史料实证”中“获取史料”的诉求则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涵育奠定了基础,顺应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史料是过往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所必须的材料。无意史料是人们无意间留存下来的,它与有意史料相对应。有意史料虽有故意作伪之嫌,亦具有意存真之实。而无意史料的特殊价值在于:因其无主体之"意"的干扰而尤能保存历史之真。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是涵容并存的,不能从史料存在形式上作截然区分。主体之"意"是剔分无意史料的刀尺,研究的问题是捕获无意史料的筌网。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无意史料应与有意史料对勘使用,庶几能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新检讨了学术界对野史、杂史和别史的定义,清理了笔记或小说的源流和分类、著录时之部类归并情况,认为野史、杂史和别史其实皆可纳入传统"笔记"或"小说"的范畴.其次,认为这些非正史类文献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使用时需要细加择别.再次,从行卷风气、史馆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唐五代笔记小说的特点,驳正了对唐五代小说或笔记文学性强、真实强弱的宠统指责,认为其史料价值迥剔于明清以后几全属虚构之小说.并指出应该在宗教研究等方面,充分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文选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必修课 ,它的主要学习对象是先秦至五四运动前的文献史料。通过学习 ,使学生了解一些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 ,同时培养学生具有阅读和运用文言史料的一般能力。由于这门课程亦文亦史 ,综合性强 ,我们认为它兼有工具课、专业课和基础课等多重性质。在学习方法上一是识字 ,二是理解 ,三是运用  相似文献   

13.
20余年来断代史与专史积累的微观研究成果,亟需全局性的整合,用以更新和发展有关中国历史的通感。有了这种“总体史”作依托,明清史的认识眼光就有可能立足于比较高远的基础,避免高低不同的无谓反复。从有关“反欧洲中心主义”中国观、认识明清历史视角的变化以及明清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等方面,提出若干研讨性的疑难问题,以期深化对明清历史再认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学中 ,应注意提高学生对史实的认识能力和对史实的理解和诠释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首先要遵循历史学科的科学性 ,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人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根据历史学科的整体性 ,培养学生的历史的宏观眼光 ;要根据历史学科的复杂性、多样性 ,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运动过程 ,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历史与现实需要、史学科学化、高校历史教学三方面的思考,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用新的角度去探究历史中的精神思维模式和价值,高校历史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地把握历史学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女性无论是在历史研究客体还是研究主体(历史学及其成果)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主流的历史哲学论争更是罕见女性的参与,这便造成了一系列因素的失衡。伴随着妇女史学科的成长,妇女史学理论正在形成,这个边缘族群开始要求改变史学认知模式的气候。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解读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以历史为解释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都应该把《资本论》作为主要文本依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历史地而不是永恒地解释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商品和资本——它们作为社会形式是历史地获得的,也必将历史地失去;他唯物主义地处理自己的研究对象——他的主要批判对象是政治经济而不是政治经济学;他首先考察的是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其次才是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拜物教观念;作为《资本论》研究的出发点,不是概念,而是社会的现象形态。历史地解释研究对象与唯物主义地处理研究对象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不能合并的原则。对于《资本论》的解读,可以使我们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  相似文献   

18.
荆楚史学依托湖北省雄厚的科研文教实力,推陈出新,硕果累累。以荆楚史学视野下的若干宋代问题为题,分综合研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四个方面,介绍和评析近二十年来宋代荆襄历史研究的概况。荆楚史学界在宋代荆襄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要注意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拓展视角,努力发现新史料。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想象与虚构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叙事的制约是目前学界关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历史小说,对这部小说的文学叙事和它所依据的史书《三国志》的历史叙事做一些比较,看看前者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后者的限制,对于我们今天的历史题材创作是有重要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史在体制化与学术化的双重进程中,已成长为中国历史学领域中一门新兴且显要的学科。从学术史的角度观之,它的研究历程经历了从通史研究到专题史研究的嬗变,研究旨趣经历了从宏大叙事到实证分析的转移。这直接体现为近年来在冷战中国史、人民公社史、“大跃进”、学术争鸣等问题研究中呈现出的新气象。目前的研究,在学科特性的认知、史料获取的路径、史观与方法的构建、“碎片化”的研究状态、二元研究格局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未来的研究将在回应上述问题的同时,通过加强科际整合与学科共同体内外的对话而整体协作式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