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庞荣波 《科教文汇》2009,(1):274-274
欧拉这一科学巨人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充满了神奇。从小热爱数学,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开拓,成年后虽然厄运不断,但始终没能动摇他那颗执著的心,他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如今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字,欧拉在其他方面也建树颇丰,他的名字会永远被人传唱。  相似文献   

2.
正谁说数学不及格,就不能成为数学大师?有这么一个人,他从小到大,数学考试老是不及格,却是一个不折不扣、人人敬佩的数学家呢。这个人就是埃尔米特。从小他就是个"问题少年",上课时老爱和老师争论一些问题。他认为学生像鱼,学问像大海,考试像鱼  相似文献   

3.
哥德巴赫猜想的名称源自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的名字。l729~1764年间,哥德巴赫与数学大师欧拉保持了长期的书信往来并成为了学术上的知音。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他在和欧拉的通信中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正>11."百算神童"高斯(1777~1855)和欧拉类似,德国科学家高斯也在许多科学领域都有重大贡献。例如,在大地测量、电磁学与光学等领域的杰出成果。高斯的绰号是"百算神童",源于他年仅10岁时,就以闪电般的速度算出了老师要全班同学求解的题目"1+2+3+…+100=?"。年仅16岁的高斯,就"凭直觉"先于其他数学家猜测出了素数定理;22岁就率先证明了代数  相似文献   

5.
有限元方法作为一种数值方法,其萌芽思想可以追溯到很早,十八世纪瑞士数学家、力学家欧拉就曾用与现代位移有限元方法相同的方法求解过杆在轴向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是,赋予有限元方法一个严谨的数学基础和理论框架,还主要是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形成并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的作者之一冯康教授,是有限元方法的创始者中的一  相似文献   

6.
复变函数论方法在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弹性理论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文中仅介绍了重要的欧拉公式,以欧拉公式为基础,通过复数运算、共轭运算、三角函数运算等运算方法,证明得到了数学界公认的最美公式,它把数学中常用的0、1、i、π、e5个数用一个式子联系在了一起;证明得到了基本三角函数等指数表示式,并由此指出复变函数中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无界性,指数函数的周期性;把迪莫夫公式、欧拉公式、共轭运算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了两个重要级数的求和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在实变量函数中,重要极限■和一些用洛必达法则所能处理的问题在复数域将出现危机,以这些问题来提高学生对复变函数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智慧痒吧     
《科学与文化》2011,(6):54-56
脑筋急转弯1、米的妈妈是谁?米的爸爸是谁?米的外婆是谁?米的外公是谁?2、草原上来了一只羊(打一水果),又来了一只羊(打一蔬菜),后来来了一只狼(打一水果),又来了一只狼(打一蔬菜),最后来了一个猎人(打一水果)。3、一只狼钻进羊圈,可是它为啥没吃羊?4、山坡上有一群羊,又来了一群羊。一共有几群羊?  相似文献   

8.
“要是我现在能在北京该有多好!”甄梅捧着爸爸带回的2002年8月的一份《科技日报》津津有味地看着,那上面对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报道得十分详尽。“就凭你?也想去参加数学家大会?”甄里讥笑说。“不,不,你误会了。我只是想参加那些活动!你看,有数学夏令营,还有中国科技馆举办的什么中国古典数学玩具展哪!”甄里接过报纸,但他的目光很快被一篇题为《为什么没有电脑数学游  相似文献   

9.
正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同享盛名,有“数学王子”的美誉。他的成就遍及数学的各个领域,在数论、非欧几何、微分几何、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论以及椭圆函数论等方面均有开创性贡献,并且在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磁学的研究中,他也偏向于用  相似文献   

10.
王渝生 《今日科苑》2012,(16):28-31
专家精彩语录:A:前些年我到天津拜访著名数学家陈省身,90多岁高龄的陈省身为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一个青少年数学夏令营题词,就四个大字:"数学好玩"!他就认为数学好玩有趣,他就像玩一样研究数学,所以能够成为第一流的数学家。三、二十世纪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在19世纪的科技成就,如热力学、电磁场理论、化学原子论、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等这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末,有所谓实验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1895年发现了X射线,1896年发现了放射性元素,1897年发现了电子。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莱昂哈德·欧拉诞辰306周年。这位科学巨匠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他的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数学家富有创造力的一生,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12.
林革 《百科知识》2023,(14):14-21
<正>墓碑是人们用来纪念逝去之人的标志,上面往往记载着墓主一生的经历与功过。大到帝王将相,小到百姓庶民,去世后使用墓碑供后人景仰或祭奠,并不足为奇;耐人寻味的是,大凡数学家留下的墓志铭都言简意赅,也最发人深省。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位著名数学家的墓碑。阿基米德的墓碑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杰出的数学家(图1),也是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其贡献大大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因而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牛顿、高斯三人同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值得一提的是,阿基米德对数学的执着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
我的老师华罗庚教授是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这里,我想就我所知,谈谈华老对数学的贡献与影响,他的治学经验与他的爱国主义崇高品德.  相似文献   

14.
正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数统治着宇宙。"简单的数字、符号通过自由组合却能够产生描述万物的语言,这是许多数学家沉迷于数学的原因。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友林也是沉迷于数学的一名研究人员。在他看来,热爱数学的人是一群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在抽象中感知自然秩序的人。而令李友林痴迷的领域是已经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切触几何"。  相似文献   

15.
童言无忌     
正姥姥不是中国人老师告诉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不同人种之间的区别,说:"我们是中国人,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王怡宁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老师,我姥姥不是中国人,她的头发是白的!"买老婆一天,儿子把我惹火了,就去找爸爸,准备告状说我欺负他。那时老公正在上厕所。他到处找都找不到爸爸,最后,竟然大声对我吼道:"你老公去哪了?我猜他肯定不要你了,去超市买老婆了!"  相似文献   

16.
赢在星期天     
苗向东 《知识窗》2010,(2):60-60
100多年前,有一道数学难题难倒了全世界的数学家——2的67次方减去1是质数还是合数?这是一个数论的题目,虽然它的知名度远不如“哥德巴赫猜想”,但是破解它的难度却一点儿也不逊于后者,所有对此有兴趣的从事数论研究的数学家在作出过种种尝试之后,全都无功而返。出人意料的是,1903年10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数学年会上,有一个叫科尔的德国数学家成功地攻克了这道数学难题。一道悬置多年的难题解开了,  相似文献   

17.
1736年,瑞士数学家欧拉(Euler)用抽象分析法将著名的柯尼斯堡七桥问题化作一个图来研究并成功解决,这标志着图论的诞生。经过近300年的发展,图论已经成为数学重要分支之一,在理论计算机科学、运筹学、系统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本文通过分析图论发展过程中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及其成就来解析图论学科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北欧的两个国家——瑞典和挪威,人口加起来不到1300万,也就是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当然也和中国差远了。可是,它们颁发的国际大奖却名气很大,奖金也不少。瑞典颁发的诺贝尔奖有一个多世纪了,每项奖金超过100万美元,不过常常要两三位科学家来分。挪威文理科学院颁发的阿贝尔奖2003年开始颁发,知道的人不多,因为这是国际数学大奖,2006年的奖金为600万挪威克朗,约合92万美元,由一位数学家独得。这位今年荣获阿贝尔奖的数学家是瑞典人,叫卡勒松。在他之前,一位法国数学家,一位英国数学家,两位美国数学家得过前三届阿贝尔奖,当然,不仅…  相似文献   

19.
正陈省身是世界著名的华裔数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他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直到退休。为了纪念他在数学领域的成就,国际数学联盟(IMU)在2009年特别设立"陈省身奖",这是IMU颁发的第一个由华人数学家命名的数学奖。陈省身在1995年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他的建议下,  相似文献   

20.
吴文俊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他强调自主创新,在拓扑学、中国数学史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深刻性、奠基性的工作。他关心中国数学的成长,把握着中国数学的发展方向。他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在数学研究中找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道路。吴文俊对中国数学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重要贡献,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