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汲军 《新闻界》2006,(6):75-75,74
“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明天的新闻。”这句名言说明了新闻与历史的关系,那么,昨天的历史能否成为今天的新闻呢?法国的贝尔纳·瓦尔说:“新闻即刚刚发生和刚发现的事物。”“刚发现的事物”可以是已经发生了而刚被发现,这样的新闻概念就给了重新发现的历史新闻一席之地。所谓历史新闻是指人们对已经有了定评或已经载入历史典籍的史实,又重新发现了它的新的史实资料或发掘它新的价值、意义,并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传播的新闻。历史是新闻的宝库,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再发现新闻,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将历史事实的再发现纳入我们新闻的视…  相似文献   

2.
博览     
新闻的历史品格新闻是面对现实的,尽管今天的历史可能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可能是明天的历史。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却是要对历史负责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有必要讲究一下新闻的历史品格。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人们考察历史学有三条标准:史实、史识、史德。我们考察新闻的历史品格,也不妨(似乎也应该)借用这三条标准。如果一条新闻是真实的,它就必然地成为史实。新闻应该有这样一项任务,务使自己对社会和自然界的反映和认识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历史性。要达到史实的高度,除了新闻的检验尺度需要调整外,还需要对我们当前的新闻走向作些审视。一条新闻,要在天长日久之后仍然是站着,而不是躺着。除了它具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实  相似文献   

3.
陆定一有经典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历史事件显然已经在时效性上不符合这样的定义,但是,如果这是一个被重新发掘且赋予现实意义或新近发现的历史事实的报道,这样的历史事件是可以成为被关注新闻的,在此笔者将其称为:史实性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4.
正在进行的事件是新闻,已经过去的事件是历史。新闻随着事件的发展可以有变化,史实已成陈迹无法再涂抹。然而,我们看到的有些出版物,无论关于一个朝代、一个社会、一个人物,却是涂抹的多,真实的少。钦定的史书不能全信。因为权势者依仗权力涂抹史实。唐代的《高祖、太宗实录》  相似文献   

5.
电视深度报道是以电视手段把新闻事实置于时代或历史的大背景中,将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原因、过程、结果、社会影响、社会意义等方面深入、细致地展现给观众的一种报道形式。相对于一般动态性新闻,它更侧重于新闻内涵的延伸与拓展,通过对重大事件及有影响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度剖析、对事件穷尽其理之特征使其文本内部,文本和他文本之间以及文本与非文本之间形成互文关系,本文拟从互文性来分析,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电视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6.
<正>新闻界里流传着这样的观点: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过去的新闻报道为研究过去那段时间的社会生活内容,提供了某种可靠的史实依据;同样,从未来的眼光看,今天的新闻报道也将沉淀为未来的人们研究这段社会生活的某种可靠的史实依据。所以,新闻的内容具有现实的和历史的双重价值,新闻与历史的关系如同线之两端,新闻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在记录着历史。新闻与历史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与谭嗣同、梁启超共同创办《湘学报》、《湘  相似文献   

7.
新闻专题片是对新闻事实或史实进行全面报道的一种电视传播形式,与一般新闻消息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它时空跨度大,报道篇幅长,可充分利用声音和画面展示新闻事实,交代新闻背景,分析新闻内涵,预测发展前景,使观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增长知识,启迪心智,并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新闻专题片与新闻消息的结构也不相同,新闻消息的结构一般是倒金字塔式的叙述式,开头多采用  相似文献   

8.
博览     
新闻的历史品格新闻是面对现实的,尽管今天的历史可能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可能是明天的历史。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却是要对历史负责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有必要讲究一下新闻的历史品格。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人们考察历史学有三条标准:史实、史识、史德。我们考察新闻的历史品格,也不妨(似乎也应该)借用这三条标准。  相似文献   

9.
论伪民营报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旧中国报刊传播历史中,民营报纸 占有重要地位。史实表明,从办报形式和狭义概 念划分,民营报纸可以分为“民有民营”的真民 营报纸和以民营名义创办经营而实为官方或党派 控制的报纸,本文对后者称之为“伪民营报纸”。 “伪民营报纸”这种办报形式本身并不带有政治 性,但在具体新闻实践中,它被不同的政治集团 所使用,就表现出了或先进或落后的强烈政治色 彩。本文从伪民营报纸的源流考察、形式分类和 评论分析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当一则新闻从采写过程中产生,我们把它看作是围绕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什么地方(where)、什么原因(why)、什么时候(when)这五个W的基本要求所构成的新闻文本。这一在作者经过价值判断、记述事件之后产生的新闻文本,内涵着作者对于新闻事件中客观存在的新闻价值的认同。当该新闻文本进入到媒介播发过程时,我们将其称作一则新闻报道。从受众决定新闻价值的观点理解,该新闻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由受众在完成对此报道的解读后实现。所以说,抵达受众一端的新闻报道与原先的新闻文本之间必然已经产生距离,而从新闻文本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新闻工作群众观,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毛泽东新闻思想构成的重要内容,而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其灵活、创造性的运用,在我国新闻实践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笔者主要通过史实,分析毛泽东新闻工作群众观的成因和实践方法,旨在为新时期我国新闻舆论从业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叙事是新闻业务的核心,它是新闻从业者利用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通过符号组构形成文本的一种社会活动。传统的新闻叙事研究侧重于从新闻文本出发,进行形式和操作技法层面的研究和归结,本文主张把传媒生态理论引入新闻叙事研究,以便研究者洞悉影响新闻文本形成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从而厘清新闻叙事的现实本质。  相似文献   

13.
数据新闻产品的完成不是某个编辑的一己之功,它需要项目里每个人都变身"内容产品经理",进行团队作战。团队成员需结合文本风格、数据表现、交互样式等方面,对新闻产品进行全面构思和设计。而在数据新闻或融媒体报道中,出现这样的"身份变化",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具有历史价值是新闻精品的重要内涵。记者要写出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作品,首先要具有史学修养。 历史积淀了人类的经验,具备了历史知识的人就意味着已经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他看问题的眼光会史敏锐、更深邃。记者具备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史学家的风范,他在捕捉新闻信息、做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进行深入采访时,就会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该新闻的价值,从而为成就一篇新闻精品奠定了基础。 能够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历史知识可以促使记者提高对新闻事实的敏感性。比如历史文物,它是当时人类…  相似文献   

15.
李淑芸 《报刊之友》2013,(10):116-117
通过具体文本对新闻事实的细节进行呈现,实现新闻价值,已经成为“受众中心论”时代媒介竞争的重要手段。新闻话语的细节化转向,借助多种多样的叙述方式和文本策略予以实现。同时,其引发的问题,还有待制度性规范。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按照一般的理解,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是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个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依靠技术上快速检索和强大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在新闻报道尤其在新闻背景方面体现出自身巨大的优势。本文试通过考察网络语境下新闻背景的文本特点、意义、局限等,以求对新闻背景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历史照片是视听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尤其是作品在讲述历史史实时,历史照片以其独特的形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历史与现实、有声与无声、时间与空间、具体与抽象、表层与深层、薄度与厚度六个角度探析历史照片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解释学视野中新闻文本的存在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岚 《当代传播》2011,(6):31-33
在解释学视野中,新闻文本有独特的存在态势:它是典型的文本,超越了话语所指称的具体事件;它与接受主体之间存在着间距,使接受主体重新对文本的意义地“占有”成为可能;它作为一种存在形式,明确的接受者消失后,但又预设了潜在的接受者.正是因为新闻文本的这些独特态势,加快了媒体的反应速度,促进了新闻文本进一步逼近真实,对新闻接受者...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媒体上出现一批着眼于过去事实的独立文本,学者杨琴由此提出"史态类新闻"的概念。本文在杨琴的研究基础上,对历史新闻、档案新闻等一系列现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试图探讨"史态类新闻"命名的用意,并从概念界定和文本写作上验证"史态类新闻不是新闻",以及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寻找国内媒体比国外媒体更偏爱"史态类新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微信是继微博之后应用最为普遍的社交工具,也被视为新闻传播变革的又一个机遇.如何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进行筛选,体现的是新闻机构内部的运作理念和对微信的角色定位,通过对人民日报、新京报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析发现,微信文本与纸媒文本呈现出较大差异,非新闻比例增多,新闻文本更加软化,以往传媒人奉为圭臬的新闻价值已经不再是纸媒微信选择内容的首要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