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是历史著作单元,选入了两篇史传文《屈原列传》《苏武传》,以及两篇史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史传文"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叙事性文体,"史论"则是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主的说理性文体.如何以项目化的学习,来统合两种不同的文体,是教学设计的难点.  相似文献   

2.
詹丹 《语文学习》2023,(1):59-63
<正>一、问题的提出欧阳修的史论名篇《五代史伶官传序》常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中册,又把两篇史传《屈原列传》《苏武传》以及史论《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组成第三单元。[1]相对于两篇史传文章都是独立成一课,《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两篇文章组成一课的。也许秦朝和后唐的速亡有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梳理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基本特点”,这是很多语文老师都在做的事情,尤其是高考语文复习阶段。这一学习任务一旦放在“单元研习任务”中,就有了鲜明的文本指向和鲜活的教学创意。以《屈原列传》《苏武传》为例,引导学生梳理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三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基本特点,探究这三种句式背后不同的表达效果,并通过“为小组命名”、为屈原或苏武“撰写墓志铭”等活动,综合运用这三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形成学生自我的语言建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苏武传》是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重要课文,该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古代人物传记,分别选取了《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汉书》中的《苏武传》及《后汉书》中的《张衡传》。其中《苏武传》是整个单元中篇幅最长、文言现象和人物关系相对复杂的一篇课文。可就是这样一篇重要的课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教材在注释此文的时候有多...  相似文献   

5.
本单元是高中语文最后一个单元,包括《荆轲刺秦王》、《屈原列传》、《张衡传》、《祭妹文》等四篇文言文,三篇属于历史散文,一篇为抒情散文。历史散文以传记的形式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我国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言行,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其爱国主义精神,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或以简洁平实的文字,记叙了著名人物的不朽业绩,再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抒情散文以祭文的形式,表现了真挚的同胞之情,感人肺腑。四篇之中,前两篇为讲读课文,后两篇是自读课文。整个单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文言记叙性文体的阅读、分析,虚、实词、文言句式的巩固,人物传记写法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吴秋雁 《学语文》2023,(5):23-25
<正>【单元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任务群,其人文主题为“至情至性”,所选篇目为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通过本单元研习任务群的目标引导,既要关注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能力的获得,也要关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教材分析】《陈情表》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讲课文。  相似文献   

7.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是“至情至性——古代经典散文作品研习”,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选择合适视角研读《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试图从三篇文章所表现出的“至情至性”的精神世界里,努力探索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正>《复活(节选)》出自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高尔基曾说:聂赫留朵夫的形象驰骋于俄罗斯大地长达60年。但是,在学习《复活(节选)》这篇外国小说时,学生对于外国文学始终带有较强的陌生感。课堂教学预设性往往超过生成性的比例,课后学生自己研读外国文学名篇时,  相似文献   

9.
《苏武》节选自《汉书》的《李广苏建传》。这篇传记记述了李广、李陵(李广之孙)、苏建、苏武(苏建之子)四人的事迹。“苏武传”附在“苏建传”的后面,它是《汉书》人物传记中著名的一篇。课文节选了《苏武传》的主要部分。内容说明这篇课文以苏武出使匈奴的时间和事件的发展为线索,依次记叙苏武从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到持节归汉的全过程,线索十分清晰,结构非常严谨,不屈节不辱命的中心极为明确。全文共九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其内容要  相似文献   

10.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由一篇外国戏剧和四首外国诗歌组成,与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外国小说单元同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本节课是单元研习任务的导引课,旨在带领学生明确研习方向,通过设计活动情境,回顾戏剧和诗歌这两类文学体裁的学习方法;通过搭建研习支架,为外国文学作品研习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1.
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是我国文学史上悼念屈原的滥觞之作。贾谊吊屈原 ,是文学史上遭遇相似的两个星级作家的情感交流。贾谊正是借这篇赋 ,凸现出自己与屈原感情的相同之处 ,引起了司马迁的注意 ,使他得以与伟大的屈原在《史记》中同传而留芳千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司马迁、贾谊、屈原这样不同时代的三位历史伟人的永恒握手  相似文献   

12.
<正>高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主要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两个任务群构成,在新课标18个任务群中看似占比不大,但仔细梳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5本教材共计28个单元(如果算上古诗词诵读共计33个单元),其中和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直接相关的单元有6个(如果算上古诗词诵读单元则有11个),间接相关的单元也有6个,几乎占了所有单元的一半。  相似文献   

13.
《史记·屈原列传》史料来源复杂,不同部分性质迥异且文本功能有别。本传中长期困扰楚辞学者的文本问题,之所以从纯文献学角度得不到有效解决,是因为混同了不同史料的性质与功能所致。明清学者将此传与《伯夷列传》、《老子韩非列传》称之为“传之变体”,正是着眼于此类传记极强的议论抒情性,实际上它们相当于人物的“精神传”;若从文章学角度来分析“变体”,体现的是司马迁独特的“插叙”、“遥接”艺术。《屈原列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史,文中投射进去了司马迁自己的影子,评估此传在屈原研究中的文献价值,不能忽视它在《史记》中体例、寓意、文法诸方面的特殊性。从本传“太史公曰”乃至《史记》其他篇目传赞的顿挫规律中,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与海》与《百年孤独》两篇小说都有浓厚的象征意味,注重揭示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以及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特点。为了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研习效果,教师在进行课段设计时,可立足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和研习任务,从情节、形象、隐喻和主题等角度贴近文本,探索外国小说的联读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研习作品,提高学生的外国小说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从《离骚》看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文心雕龙·辨骚》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而精到的楚辞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刘勰抛弃汉人一味以经解骚的陈腐的观点,坚持从屈原作品的实际出发,指出了它们“同于《风》《雅》”与“异乎经典”的本质特征。这“同于《风》《雅》”的“取熔经意”与“异乎经典”的“自铸伟辞”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文学精神与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7.
《苏武传》是一篇人物传记。传记一般都是按照人物姓名、籍贯、品格、才能和功绩的顺序来写的,象《张衡传》就是如此。也有只记述人物一生的重要事件,通过事件的叙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面貌的,本文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主要是叙述苏武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出使匈奴被扣留,而能不以个人身家性命为念,忠于国家民族的事实,表现他坚贞不屈的节操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9.
王志 《读写月报》2023,(25):38-42
<正>【学习主题】以“苦难与新生”为视角研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抓住人物命运的变化,把主人公放在人物关系网络和生存环境之中探究“新生”的动力与原因,以人物为支撑开展专门阅读,在比较鉴赏中认识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学习目标】1.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与活动研习两篇小说,了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走向新生的伟大历程,深刻认识革命传统,思考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本单元五篇课文,其中两篇讲读课文:《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三篇自读课文:《童区寄传》、《刘东堂言》和《孙权劝学》. 两篇讲读课文的学习重点是:1.记叙战争的方法;2.判断句式;3.“夫”的用法,4.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5.疑问语气词的用法。根据这五个学习重点,结合本单元课文大多为记史作品的实际,单元突破口应选择为记叙历史事件和表现历史人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