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篇,历来对他的解读.读者习惯于把眼光停留在“荷塘月色”的描写上.而对于作者提到的“江南采莲”则较为忽略甚至是不理解。笔者在此则认为,后者正是解读《荷塘月色》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荷塘月色》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教科书对其中的“田田”注释为“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欠妥。首先,看该词语的来历及含义。从注释中可知:《荷塘月色》中“田田”一词是朱自清先生化用了汉乐府《江南...  相似文献   

3.
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出现的一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因作者没有直接说明潜在的原因,故该怎样解释,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事实上,朱自清在江南确曾有过文本中点到的"热闹"、"群居"的生活,而"惦着江南"自然表达的是作者北来清华后对江南生活的想念和怀恋.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在众多《荷塘月色》的解读文章中,"作者中心论"一直被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许多研究者把追寻作者的"原意"作为解读最主要的目标。而事实上,文学文本是开放的,对作者"原意"的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意图谬误"。数十年来,众多研究者之所以热衷于在《荷塘月色》中解读作者的"原意",与这篇散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即整个文本有一个类似"谜语"的结构;文中的写景是"谜面",而作者面对"荷塘月色"的"心情"则构成了某种"谜底";于是很多研究者联系朱自清当时的政治、生活处境给出了多种解释。《荷塘月色》其实就是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回到对作品的审美欣赏才是文章解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5.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独处”时的“心理独白”,或者说是朱自清先生刻意营造的一个“梦”。文中作者所“梦”到的地方在哪里呢?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身处北京清华园的朱自清先生到底惦记着江南的什么呢?我们来看作品的描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句子。显然,弄清楚“采莲的事情”所包含的意蕴是解开作者江南情结的关键。朱…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的末段有这么几句话:“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相似文献   

7.
"忆江南"在《荷塘月色》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继荷塘美景的描写之后,又专门有一段对江南采莲习俗的描绘(题为“忆江南”)。这段文字一直以来都不为选编者和欣赏者所看重,甚至连部分段落都被中学教材拒之门外,近几年为还《荷塘月色》的本  相似文献   

8.
<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散文名篇,备受推崇,对其主题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其文本内涵的丰富为读者解读的多元提供了必要前提。依据文本细读的视角,寻绎本文的逻辑理路,笔者发现"自由"这一视角是解读《荷塘月色》主题的一个有效视角。很多解读者都没有放过文章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进而,依次解读出作者为何不宁静、寻找宁静、走出宁静。诚然,这句话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在内  相似文献   

9.
读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细腻温婉的女性情结洋溢在他的作品之中。而荷塘月色》一文,不仅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佳作,而且也是一篇无处不闪现出一种浓浓的“女性”意识的文章。说它体现了“女性”意识也许言过其实,但如果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审视它的时候,我们会或多或少惊奇地发现:无论是从文章中作者对月亮的描写,还是对江南旧俗的回忆来看,荷塘月色》都以它特有的“女性”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一、排遣压抑求独处相传,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原因是因为和“内人”吵了架,心情十分沉闷,为了排遣这种压抑的心情,于是就想到荷塘…  相似文献   

10.
人生是动态的,人的思想情感也会不断变化。读了朱自清在不同时期写的《绿》和《荷塘月色》,我们就明显地感觉到写作《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不再是写《绿》时的朱自清了。《绿》中“我”是那样的自然率真,面对那一片绿,欣喜若狂,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无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溢于言表。到了《荷塘月色》中的“我”,则多了几分压抑,面对荷塘与月色,产生的只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并且在这淡淡喜悦之中还掺和着某种忧愁。显  相似文献   

1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经典名篇,自问世以来,人们百读不厌,受益非浅。有欣赏其高超语言艺术的,有感叹其缜密结构技巧的,而我更独钟它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内容———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对此我们该如何解读呢?一、披文入理,循“景”知“情”。《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文章。可以说,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根红线,文本的思想内容便一目了然。作者由“不静”开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抒胸臆,显出作者内心是…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是“五四”时期极小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可与古典散文名篇媲美)的散文家。《荷塘月色》是他写景抒情的名篇。文章把朱自清善于精确观察,妙用修辞,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的  相似文献   

13.
张静 《现代语文》2006,(4):60-60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学史上散创作的巨匠。他的《荷塘月色》、《背影》、《绿》等前期散的代表作一经发表,就广为流传,数十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写作。这些抒情小品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何在呢?唐鼓先生说得好:“佩弦先生后期语言比前期更接近口语,但人们还是爱读他的《背影》、《荷塘月色》,这是有原因的,不能够象有些人那样简单地用小资产阶级感情共鸣来解释这个现象。……研究朱自清后期散的语言,注意朱自清前期散的情致,我们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朱自清的风格。”这句话里的“情致”是个关键词。作为。一种臻于极致的抒情体,朱自清前期散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这个“情”字。故而,为了进一步欣赏朱自清前期散,我想着重探讨一下这类散的抒情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在评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曾有一句人格的话:“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确,在《荷塘月色》中,景物、情感、月光等一切无不是“淡淡的”。如今教材编者在编辑《背影》这篇叙事抒情散文的练习时,也引进了“淡淡的哀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历来被几代人传诵所教,对这部现代经典散文解读也是异彩纷呈。本文从《荷塘月色》中选出三处地方进行着重详细解读,采取文献法、分析比较法等,并且结合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以期从文本细读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多年来一直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传统篇目.现行人教社的两种版本都将此名篇编入。《荷塘月色》引用了梁元帝萧绎《采莲赋》的片段,其中有“鹋首徐回,兼传羽杯”等句.两版都将“羽杯”释为酒器.这是正确的。可“羽杯”是一种怎样的酒器呢?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理解。但笔者认为在这些解读中,少了从"人"的角度去解读,没有关注文本中的"另一个"。  相似文献   

18.
很多文章都有文眼.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都属文眼,抓住了它们,就等于切准了脉,把握住了文章的灵魂,理解文章就容易了很多. 但有的文章文眼是不那么容易被发现的,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把这种带有一定隐蔽性的文眼找出来,无疑就找到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教学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后赤壁赋》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根据史料,解读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的真实思想,对“性”精神分析论者的观点进行探论,这篇散文是作者对自我道德人格的一次思考与确认,是非常时期朱自清灵魂挣扎的一面镜子,而不是来自作者自然生理的“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荷塘月色》的成功,除了归纳为手法、语言的运用,更与朱自清先生的独处有关。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独处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