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称谓词中以“老”字作词缀的现象十分普遍,如老王、老师、老师傅、老大、老总等。“老”一般是对上了年纪的人的敬称。然而也有错位现象。某友年纪未及“不惑”,工作调动到一新单位,同事皆称其“老徐”;而学校一同姓工友虽年过半百,十几年来一直被人称为“小徐”,外人乍一听无不莫名其妙。其实这种在姓氏前冠以“老”字的称呼,往往并不表示年纪,而仅是一种敬称。郑玄注《周礼·地官》“乡老”说:“老,尊称也。”如郭沫若《北伐途次》:“南军的官长,你老不要着急,队伍是一定进了城的。”柳青也在《创业史》中对这种现象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当有偿家教成为一种产业,从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走到公开在各大报纸、网站进行宣传招兵买马的时候,我以为,它提供的是一种服务,一种符合个性需要的教育形式。当社会上的家教活动“火爆”的时候,谁能说它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但合理不见得合适。作为身处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如果把自己摆在买卖一方的位置,我以为这是教育的错位。就像文化大革命时期,将“师傅”作为最荣耀的称呼一样,目前,“老师”这个称呼已经是在各大媒体中出现最多的称谓。当某人出现在电视台的时候,也不管他是公司老板,还是农民企业家,主持人一律称之为“老师…  相似文献   

3.
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人”一词并非出自爱斯基摩语。最初,加拿大东部的印第安人用这一词来称呼其身穿兽皮,檀长狩猎的邻族,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后来又普遍为欧洲的探险家所用,而如今其应用更加广泛,甚至连爱斯基摩人也如此称呼自己。但他们对自己的称谓是“因纽特人”,意思是“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4.
如何称呼学生,似乎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却让我认识到,称呼学生有许多学问。通过查阅心理学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逐渐总结出了几点体会。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我是这样称呼学生的。  (一 )去掉姓,直呼其名。即,称呼学生时,只叫姓氏后面的字。如:名字是“杜志超”,就叫“志超”;名字是“王鹏”,就叫“小鹏”。这样的名字往往只有在父母和亲友之间称呼,在学校的集体中,能听到“至高无上”的老师这样称呼他,在学生心里产生的效应与喊他的全名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在:  1.增加了亲切感,拉近…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学校里,不少学生用英语称呼王老师、李老师还是说:“TeacherWang,TeacherLi”,实际上这是典型的ChineseEnglish,众所周知,用英语称呼男性老师应该说:“MrWang”或“MrLi”,称呼女性老师则要用“MissWang”或“MissLi(未婚)”,或“MrsWang(已婚)”,如还不了解对方是否结过婚,可以用Ms(音[miz]Wang(这种用法在美国比较流行)。以上称呼必须带姓,不宜单独使用Mr、Miss、Mrs或Ms,因为这是小孩子或较低微的人的口吻,对人不够尊重。在不知对方姓什么的情况下,可以称其为“Sir”,“Sir”的意思是先生、教…  相似文献   

6.
宋瑞祥 《中国教师》2009,(16):64-64
人类最神圣的字眼.是母亲;世间最崇高的称呼,是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母亲”这一呼唤的内涵更丰富:“老师”这一称谓的寓意更全面.因为——她,既是我亲爱的母亲.又是我踏入校门后的第一位老师。刚上学时,我好长时间都弄不明白:在课堂上,是应该喊她“妈妈”,还是和其他同学一样叫她“老师”?以致在我那幼小的心灵里,老师和母亲是毫无分别的。  相似文献   

7.
现在很多研究生、博士生都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这早已从“不能说的秘密”变成“公开的秘密”,甚至许多导师都已默认或默许。虽然,一个称谓的变化本不能说明什么,但在当前严峻的学术形势和含混的学术氛围下,这一变化令人寻味:从“老师”到“老板”的变化,恐怕不仅仅是名称、称谓的简单变动,而是深刻反映了当前人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变迁。如果我们还能记得“老师”这一称谓曾是何其庄严,而“老板”这一指称又曾是何其声名狼藉,那么再联想起现在它们位置彻底置换,我们就会体会到:这种对于导师揶揄的称谓,  相似文献   

8.
“先生”称谓,近三千年历史。初为二单音词连用:“先”初为动词,有“前进”义,后虚化为副词;“生”是动词,意为最先生的。先秦时“先生”亦指父兄,又引申为年长有德者。年长、有德,又有学问,即为老师。先生──“老师”义的同义词(如夫子、函丈、教授等)多达二十余个。以后作为文人学者通称则常用。到元代以算卦、卖唱者称为先生,近代上海称高级妓女为先生,此词一落千丈。“同志”一词迄今亦有二千余载。伊始为两个单音词连用:同,相类,相同;志,志向,志趣。故引申为志趣相同的人。中古后指同心人,即夫妻。“同志”亦特指性质相同。近代成为同一政党成员间或为共同理想而奋斗者的称谓。解放后成为我国公民间的称呼。近年来,此词似乎命运不佳。  相似文献   

9.
语言实践中,不仅形容词能表现情感色彩,就连语气的轻重、声音的延宕,都可以表达个人情绪色彩。对人喜怒哀乐褒贬憎恶之情,也可以通过称呼表达出来。在共和国过去的数十年中,称呼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解放初期,“同志”是最时髦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往往多以“老师”称呼,80年代中期,人们多以“老板”称呼,扫黄打非时,“小姐”的称呼已彻底异化……一个小小称呼,不仅体现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同时也折射出政治气候和人们认识的变化。故在生活中,要注意称呼所表达出来的这种客观语言现象,在自己的阅读、写作和生活中。注意灵活使用不同的称呼,这既是素养的体现,也是社会生活中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苟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人说话、写信也讲究礼节,注重遣词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有些表示称呼的词语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谦称:交往时表示谦逊的自称.敬称:用于尊敬对方.昵称与贱称:表示亲昵的称呼,表示鄙视轻贱的称谓.加字称谓:有时称谓前加“先”“太”等字样,以表谦敬和关系.职业称谓:古人提到从事某一职业的某人时,往往先称其职业,后加上其名.  相似文献   

12.
笔者一直不太愿意接受“家长”的称谓,而对“父母”一词颇觉亲近。原因在于“家长”一词听来总有些居高临下,有点自命权威,有点强迫子女遵从的意味,容易让人联想到诸如“家长制”之类的字眼;而“父母”的称呼听来则要平和许多,让人放松而温暖。不知道朱良俊老师在女儿面前愿意以家长自居,还是更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名父亲或是朋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中美教育,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些在中国老师手下总是得高分的学生在美国教授那里却没有得到预料的好成绩;而一些在中国老师手下总也得不到高分的学生却在美国教授那里得到了意外的高分。   美国教师注重“一点突破”,即学生能高水平地阐明一种观点就可以给予高评价;中国教师则注重“全面开花”,学生若仅就“一点”来论述,那么无论阐述得多高明也只能得这“一点”所规定的分数。就实质而论,“一点突破”式的评分标准鼓励了 个人的独创性,但往往不能了解学生是否全面掌握了课程的要求;“全面开花”式的评分标…  相似文献   

14.
“在所有的称呼中,有两个最闪光、最动情的称呼:一个是母亲,一个是老师。老师的生命是一团火,老师的生活是一曲歌,老师的事业是一首诗。”这是一位著名作家的话。我虽不敢说我的生命是一团燃烧的火,我的生活是一曲壮美的歌,我的事业是一首优美的诗,但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同时拥有“母亲”和“老师”这两个伟大的而圣洁的称呼。  相似文献   

15.
相信许多OL都曾遭遇这样的尴尬:称呼一位年长同事“大姐”被白眼N天,被VP、PA嫂等新新称谓弄得一头雾水……在人人高喊“充电”的时代,看来补好“职场称谓”这一课大大有用!人情社会适者生存,办公室里你可千万别喊错人。  相似文献   

16.
“举手”是最常规的师生交流的“信号”。但一线老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举手寥寥,越往高年级越是这样。老师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想改变这样的局面,但要真正解决举手这件“顽固的烦心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去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鼓励手段,用了很多激励办法,制定了很多奖励措施,但最终都以“无解”告终。  相似文献   

17.
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等差原则是汉语称谓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讲究尊卑贵贱、长幼差序,带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和身份的规定性。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从“情感”、“关系”的角度选择称渭词来称呼对方,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化心理。汉语社交称谓有一种难解的困惑:称人时不知是该以等差原则相称还是以情感原则相称。以等差原则相称在一定意义上就忽略、淡化了情感,以情感原则相称。在一定意义上就忽略、淡化了等差,二构成了一个称谓的悖论。  相似文献   

18.
据说,某学生作文,喜欢用“而”字却又用得不恰当,于是,老师给他写了一则评语:“不‘而’而‘而’,‘而’而不‘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另一位学生写日记:“天亮了,起床了,吃饭了。上学了,下课了,放学了。回家了,吃饭了,睡觉了……”针对这篇日记,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该用‘了’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以后少用‘了’!”两则评语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幽默委婉地批评了学生滥用“而”和“了”的错误方法。笔者无暇考证这两则评语的真伪,但却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那…  相似文献   

19.
FirstLady布什夫人劳拉为美国的“FirstLady”(第一夫人)。那么,“FirstLady”的称呼是从何而来呢?最早,“FirstLady”的称谓是由“firstladyofhonor”,“firstladyoftheAdmiralty”演化而来,用于称呼那些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杰出女性。1834年出现了“firstladyintheland”的称呼。爱德华·布尔沃·里顿在1851年就使用了这一说法。他说:“Shewassobeautifulandsogood,andnotproudshe!Thoughshelookedlikethefirstladyintheland.”“FirstLady”第一次被用来称呼总统夫人是在1849年。托卡里·泰勒总统称赞多利·麦…  相似文献   

20.
有一类学生常被称为“差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类学生又被称为“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但这些称呼多见于媒体、文件等正式严肃的语境,而在私下随意的语境中还是呼之以“差生”。甚至在很严肃的场合中也用“差生”称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