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热度逐渐升温的背景下,一个国家若想在国际社会中长期生存,取得可持续性发展,则需要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而这就极大依赖于其对外传播工作的好坏。近年来,中国人民通过努力,正使得国家的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确立。"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以及绚丽多彩的世博会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的前进步伐和经济实力,而这些都与媒体的报道密不可分。的确,对外传播这一课题对于众多中国媒体正变得愈发重要。但是,光是自己的"埋头苦干"恐怕远远不够,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还需要我们的媒体进行宣传,以便将国家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世界面前,从而让全球了解我们、接纳我们,最终实现中华民族融入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目标。可惜,我们的媒体在对外报道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阻碍了我们的前进历程,也为世界了解我们无形中设置了一道"屏障",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笔者对中国媒体对外传播进行了一番浅显的探讨。谨以此文,期望对中国未来的对外传播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按照自己的方式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度问题,不急于迎合西方政客的眼前需要.幸运的是,中国人处理问题的步伐并不落后.不幸的是,世界又一次误读了中国".在<中国经济软着陆的硬道理>一文中,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如是说.  相似文献   

3.
"美丽中国"虽为十八大报告中新提出的治国理念,但国人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念与行动已早在进行之中。向世界传递"美丽中国"国家形象,刻不容缓。本文以"美丽中国"理念的明确提出为契机,解读"美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传播现状,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分析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陈尚忠 《今传媒》2007,(3):33-33
对"责任"怎么理解?<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解释是分内应做的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夜间直播节目"神州夜航"主持人向菲,对"责任"的理解却大大超出了这个解释的内涵.她从2005年2月4日到2006年2月27日,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引导向她求助的4名身负命案的逃犯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相似文献   

5.
继2008奥运会中国向世界塑造了一改"积贫积弱"、"东亚病夫"的强健形象以后,2010年世博会,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希望再度通过软实力打造向世界展示自己悠久而崭新的文化魅力,从而改变世界对中国文化"因循守旧"、"创造匮乏"的误解.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实力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是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影视的手段宣传中国形象,不仅是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更是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但是在现阶段,我们的影视海外传播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对我们的影视产业的海外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已经随着影视的传播影响到了海外受众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本文论述了中国一些在海外传播的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和这些问题对中国形象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进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GDP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从国际受众测量角度观测到的我国国家形象建构并不顺利。"中国威胁论"和"中国乏善论"形成中国的传播赤字。让世界理解中国,建立中国应有形象,为我国民间与官方共同关注的战略性目标。从官媒与民媒整合传播、NGO、国家元首话语方式等方面,研究我国国家形象的媒介互补建构命题,可以寻求到传播失语和传渗力缺位的原因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国家底线     
"一个国家,一部宪法,一种命运"古代封建政权显然没有能够解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问题。不管多么圣明的君主,不管其本人和他的继承人多么能干,不管他的政府如何勤政廉政,最终都没有办法打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历史魔咒。以中国历史为例,从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很多朝代都只有几十年、一百年左右的"寿命",能够超过200  相似文献   

9.
由于临近年底的盘点, 显示了中国报业2005年经营状况出现下滑态势,于是报业遭遇"寒冬" 之声在业界和学界中飘荡。那么, 中国报业在2005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本刊选取了广东、上海、成都三个区域市场,作一个比较客观简要的描述,虽然难以起到窥斑见豹的效果,但从中透露的信息显示:中国报业市场的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媒体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但总体给人的印象是:谋求发展和历练内功并行,顺势应变和主动出击齐下。相信一个更为理性、成熟的报业市场一定会到来。  相似文献   

10.
体育明星的媒介话语生产:姚明、男性气质与国家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晋 《新闻大学》2007,16(4):143-152
本文运用符号学原理,检视了《解放日报》对姚明作为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体坛明星、企业代言人、国家形象的体育修辞,指出媒介文化产业制造全球消费的体育明星形象,也是塑造后殖民国家实力的新闻议程的重要符号。NBA篮球运动实际再现了美国的霸权的男性气质,姚明自2002年10月以"状元秀"的业绩加盟著名的休斯敦火箭队(Houston Rockets)以来,就成功地以他高大的身躯洗去了中国在西方世界的"东亚病夫"身份,并且将体育实践和商业利益充分结合,书写了中国人跻身全球资本主义体育世界的跨国精英迷思。  相似文献   

11.
如何打造丰富多彩的中国国家形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的国家形象现在已经日益成为中国全球发展的重要一翼。中国在打造自己的国家形象时主要面对的全球传播的现状是什么?如何更有效、全面、真实地打造自己的国家形象?这个看上去技术层面的问题,或用中国传统范畴来讲仅涉及"用"的问题,其实事关"体"或更深层的  相似文献   

12.
熊玄  翟晨 《新闻战线》2012,(8):79-8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受到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形象出现了两极分化:一种是对中国经济奇迹的极端赞美,典型的是"中国模式"的提出;一种是对中国经济与军事崛起后的担忧,典型的论调是"中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前的形势用吴敬琏先生的话来概括是"两头冒尖"。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增长三十年,现在仍然是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但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不可持续"的问题仍未解决;一方面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但另一方面,面临诸多经济,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动物符号,也是主流媒体极力打造的国家形象代言.本文基于人民日报(1949-2019年)以大熊猫为主题的新闻报道分析,探究官媒对大熊猫媒介形象建构的演变历程.研究发现,媒介建构的大熊猫从最初的国宝动物形象,逐步在"外交礼物"的媒介形象中形成象征色彩的国家共识,在"世界瑰宝"的媒介形象中融入世界关注的...  相似文献   

15.
叶子 《新闻天地》2008,(8):31-33
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来看,中国正在向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发起冲锋,经济总量已超越G8半数成员国。同时,因印度、巴西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G8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断降低。作为以经济联系为主导国际社会,在其未来国际问题的讨论中,积极吸收中国这样有影响力的大国加入也是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适值全球纪念二次大战结束5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刊特别推荐著名美国记者的一篇名作,既让人们永远记住法西斯的罪行,也给喜爱写作的读者提供范文。 本文作者是世界大报美国《纽约时报》驻波兰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这是他在1958年6月到奥斯威辛旅行时写下的,时年36岁。下面是文章的全文:  相似文献   

17.
杜香  曹雁 《东南传播》2012,(10):44-45
借助网络媒体构建与国家本体相互支撑的国家形象,已被许多国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而长期以来国际传媒形成的"西强我弱"传播格局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国家形象,如何通过互联网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将真实的中国展示在世界面前,这是摆在网络媒体面前一条很艰难的道路,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  相似文献   

18.
值此国际形势急剧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形象怎样?影响中国国际形象变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才能实事求是地理解和把握这种变化,以实现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何开展公共外交,实现从世界凝视中国向中国评判世界的视角转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类似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决策中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2010年12月26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交通大学在北京举办了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传播下,欧美电影文化日益成为世界主流电影文化,如何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中的传播竞争力和树立现代国家形象,已成为中国电影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在"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国电影业应该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在全球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首先是在"一带一路"格局下中国电影软实力的国家形象,其次是"一带一路"格局下中国电影硬实力的国家形象,最后是中国电影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认同,传播现代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0.
读徐国琦教授的《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一书,有时让人有心怦怦然振作之感,因为仿佛可以从中读出两百年来国人的"大国梦"的觉醒和实现.不过在学论学,我们还是回到客观的学术评述上来.除去导言、结语之外,全书七章,分别讨论:中国准备加入国际体系、中国国际主义的兴起与新式外交、大战的爆发与中国的反应、中国"以工代兵"的替代战略、中国正式参战、内战、1919年巴黎和会与中国寻求世界新秩序.不难看出,作者有着强烈的建构意识,试图建构起一个中国有意识地进入国际体系,乃至寻求世界新秩序的历史过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