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你试过穿针引线吗?如果试过但又不熟练,你肯定会注意到,你把线头紧紧握住,然后凑近针眼,你的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线一下就穿歪了。想把液体灌入一个细颈瓶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你的手本来拿得很稳,然后去贯彻你的意图,这时候,不知为什么,你的手颤抖起来。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放松的技巧锻炼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过度的努力和减轻过度的“目的性”,克服在避免错误和失败时产生的过分谨慎。可见,有一个良好的心境是十分重要的。请以“要有一个良好的心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  相似文献   

2.
作文题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你试过穿针引线吗?如果试过但又不熟练,你肯定会注意到,你把线头紧紧捏住,然后凑近针眼,你的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线一下就穿歪了。想把液体灌入一个细颈瓶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你的手本来拿得很稳,然后去贯彻你的意图,这时候,不知为什么,你的手却颤抖起来。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放松的技巧锻炼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过度的努力和减轻过度的“目的性”,克服在避免错误和失败时产生的过分谨慎。可见,有一个良好的心境是十分重要的。请以“心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  相似文献   

3.
你试过穿针引线吗?如果试过但又不熟练,你肯定会注意到,你把线头紧紧握住,然后凑近针眼,你的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线一下就穿歪了。  相似文献   

4.
人们穿针引线时,把线头紧紧捏住,然后凑近针眼,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于是线一下子就穿歪了;如果想把液体灌入细颈瓶,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在医学界,这种现象就称为“目的颤抖”。  相似文献   

5.
放学了,我坐爸爸的自行车回家。突然,我看见路边有一只小鸟,好像不怎么会飞。我们下车一看,果然是一只刚学飞的小麻雀,它一见到我们就飞起来了。可是,只飞了一点儿路,它就再也飞不起来了。我们很快就把它捉住了。小麻雀的毛软绵绵的,摸在手上舒服极了,我很想把它带回家。可是,小麻雀好像不喜欢我,它用嘴啄我,还发出难听的叫声,好像在骂我。我想了想说:“我们还是放了这只可怜的小麻雀吧。”爸爸说:“当然好。”我们就把小麻雀放在草地上,继续回家。走了没多久,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我说:“爸爸,我觉得小麻雀身上好像发热,会不会有非典?你身上不…  相似文献   

6.
一天,宜帆小朋友问我:“老师,人为什么离不开空气?空气在哪里呀?”我想了想说:“你把嘴闭上,捏紧鼻子看看有什么感觉。”孩子照此做了,一会儿小脸憋得通红,赶紧松开手说:“憋死我了。”我告诉他:“你知道人离不开空气了吧。”然后给他讲了人为什么离不开空气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6,(Z1)
如果我告诉你,你的成绩在班上排第三名,你应该会很高兴吧——除非你已经得到了第一或第二。但是,我得的第三名却“大起大落”,想起来不由得叹一口气。早上我得知自己在上个学期的成绩在班上排第八的时候,握着笔的手都禁不住颤抖,身体顿时变得很重很重,地板仿佛都在塌裂,而我似乎在向下落,跌入一个万丈深渊。我伏在课桌上,再没有  相似文献   

8.
云雀明白了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阿姨,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麻雀斜着眼睛瞄了他一眼,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公鸡!”“公鸡先生,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公鸡昂首挺胸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说:“难道我飞得还不高吗?你瞧瞧鹌鹑,他跳起来还没我高啊!  相似文献   

9.
语应试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急功近利,见分不见人,练武不练功。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抖动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目的颤抖”。我想,功利性太强,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的语教学,是不是都患上了这种“目的颤抖”症呢?但愿本所写,能对这种症状有一定的疗救之效。  相似文献   

10.
在写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如《 ,我想对你说》。这个题目,完全可以运用书信体来完成。选择好“想对你说”的对象,然后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展开。如写《爸爸,我想对你说》,开篇即表明自己的态度:爸爸,您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然后可以用几个段落来“证明”为什么应该休息:每天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照顾这个家;空闲时间看望爷爷奶奶……一点也不爱惜自己。这样构思,就应该是一篇感情真挚的佳作了。  相似文献   

11.
先让我们看这样两个镜头:一年级语文课上,孩子们在学习“bpmf”。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孩子听广播的画面,然后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刚入学的孩子不谙世事,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老师,你是不是想教我们读b呀?我早就会了。”老师有些尴尬,仍不失温和地说:“我问的是你看到了什么?”那个孩子带着一脸的委屈坐下了。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录音机。”老师摇摇头。另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录音机上的天线。”老师摇摇头。第三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听录音机。”老师还是摇摇头。最后终于有一个…  相似文献   

12.
都是我的错     
宝宝的不听话让你愤怒到了极点,终于失去理智地举起了手“啪啪”两声,随即而来的是“哇哇”的哭声!你的心也随之抽痛起来,手也不听使唤地颤抖起来,后悔、心疼阵阵袭来!  相似文献   

13.
童心童言     
我是组装的 彬彬问妈妈:“妈妈,你是怎么把我生出来的?”妈妈解释说:“先生出头,然后是你的身体,最后才是你的两条腿。”彬彬想了想说:“妈妈,那我是不是像我们家的电脑一样,是你用螺丝把我组装起来的?”董彦彬(2岁5个月)南京  相似文献   

14.
成长圆桌     
我读初二了,有时显得很自信,有时又很忧愁。我有个毛病: 要做作业时,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做呢?”想背书时,又会想:“背了有什么用?别人比你学得快,你再慢点又有什么关系?”想拾起信心重新再来时,又会想:“有什么用呢?反正学不好。”事实证明,我有信心的时候能把许多事情做  相似文献   

15.
笨笨的翅膀     
笨笨是一个又傻又可爱的女孩。两个玻璃球一样晶莹的眼睛,一张永远向上的红嘴,笑起来,红扑扑的脸蛋上凹下两个深深的酒窝,仿佛里面盛着最香醇的美酒,两条小辫子一翘一翘的,真好玩!但笨笨的妈妈却不喜欢她,因为她成天问一些古怪的问题,比如:“我为什么要叫笨笨?”“为什么我要长一张嘴?两张不是更好吗?”“哥哥为什么是男的?”妈妈就会冷冷的说:“你叫笨笨是因为你太笨了!你长一张嘴是不想让你太多嘴,免得人家烦。哥哥是男的是要管住你这只乱飞的麻雀!”笨笨眼前一亮:“我是小麻雀!那我为什么不会飞?为什么?”妈妈真的生气了,她大叫:“快去睡…  相似文献   

16.
云雀明白了     
段明贵 《小学生》2006,(6):38-38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阿姨,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麻雀斜着眼睛瞄了他一眼,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公鸡!”“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公鸡骄傲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难道我飞得还不高吗?你瞧瞧鹌鹑!”“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鹌鹑姐姐。”  相似文献   

17.
问号是聪明人的拐杖,是聪明人取得成功的好帮手。老师经常说:“如果想成功,就要学会对自己提问题。问得越多,你懂得的也就越多;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那么到最后会一无所获。”人总会有缺陷的,离开拐杖,走起路来就会感到困难,而问号就是我们的拐杖。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要把“为什么”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要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这样,你才会学得主动,才会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教学片段:(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一册《人有两个宝》时,读完第一第二行后)师:小朋友,我们的双手呢?举起来,想把它画下来吗?老师先画。请小朋友也来画画。(教师示范画手,学生自由画)师:平时,你们的手会干些什么呢?生:我的手会画画。师:你一定画得很漂亮。生:我的手会洗衣服。师:你有一双勤劳的手。生:我的双手能帮老师扫地、擦窗台。师:你的确是个能干的孩子。是的,我们用手画画、洗衣、劳动,为大家服务,这就是“做工”。师:把“做工”藏在句子里头,你还会读吗?(出示“双手会做工”,指导朗读)师:今天呀,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最能干。拿出刚才画好…  相似文献   

19.
《顽皮娃娃》2009,(17):8-9
花园里的朋友想玩捉迷藏啦!用你的小手还有小脚丫先把他们藏起来,然后……松开,喊一声:“嘿”!看看你能找到谁!  相似文献   

20.
快乐实验室     
大眼亮亮碰到麻烦了。天黑了,房间里的灯又坏了,他要找到自己的一双运动鞋。“我什么也看不见,怎么才能找到那双鞋呢?”泡泡对他说:“你知道吗?你可以用手去找。我们来做个游戏,它可以训练你在黑暗中的‘观察’能力。”准备材料:四双不同的鞋子一个大袋子用手观察30开始做:1.认真观察这些鞋子,选出你要寻找的那双。2.把鞋子放在大袋子里,混在一起。3.将手伸进袋子里,不要看,找出你想找的那双鞋。问题:你是否第一次就能找对呢?实验结果:仅凭触觉来识别鞋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什么:用手比用眼难,是因为眼睛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