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良好的影响,这点大家没有异议。他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对后世的影响也有好有坏。他的思想到底是积极的一面为主还是消极的一面为主,对后世是好的影响大还是坏的影响大?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议,至今仍有分歧。陶渊明的思想,过去有些人过份强调他的静穆、飘逸,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赞尝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批林批孔运动中,有人又给他戴上一顶“尊儒反法的诗人”的帽子,说他政治上反动透顶。  相似文献   

2.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一篇传文。要读懂读透这篇传文的思想内容,真正了解陶渊明的为人品行,就必须在这篇传文的“不”字上下功夫。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不’字为一篇眼目。”(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细读课文发现文中共运用了九个“不”字,从思想品行、兴趣爱好和生活状况等方面突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浅论陶渊明的《饮酒》诗杨清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清新流畅,淳朴自然,既一反西晋太康以来的绮靡旧俗,又不落东晋“因谈余气,流成文体”的玄言窠臼。他不但以独树一帜开田园诗之先河名垂千秋,而且还以饮酒和善写《饮酒》诗闻名于世。《饮酒》...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没落的门阀世族出身的地主文人,他的世袭阶级地位决定了他有浓重的门阀观念和忠于一朝一姓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决定了他的思想信仰—青年时期信仰经学,壮年以后信仰玄学。陶渊明所坚持的玄学家的自然观,其本身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兼备的矛盾性。陶渊明的"民主个人主义"思想表现在坚持门阀观念并维护家族地位而不与刘裕新政权合作,同时又逃避现实,过着隐士生活。陶渊明不单单是"浑身静穆",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陶渊明的饮酒诗反映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没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桃花源记》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是陶渊明诗文中的特殊成就,但《桃花源记》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也反映了作者的落后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问陶潜     
陶渊明 ,人说你的诗平淡自然、质朴淳厚、潇洒飘逸 ,对后世影响极大 ,历来受人推崇 ,连欧阳修都曾赞叹 :“两晋无文章 ,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你没有想到吧 ?当然你更不会想到 ,你的诗会影响你以后一千年乃至今后无数个一千年。认识你 ,也是从你的诗开始的 ,就像常人对你的认识一样。“陶渊明是个隐士 ,他已成为中国封建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社会上失意以后 ,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 ,往往回到陶渊明 ,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 ,并借以安慰自己。”直到今天 ,再读《归去来兮辞》 ,和学生研讨了《归去来兮辞》之后…  相似文献   

6.
《饮酒》,顾名思义,总与喝酒有关。陶渊明归田以后生活很穷苦,他的诗中曾写过“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甚至还写过一首题为《乞食》的诗。饭都没得吃,他怎么会有酒喝?原来,酒是别人送给他的。陶渊明归隐在家,有个故人带着名酒和  相似文献   

7.
林逋是宋初晚唐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高尚隐逸情操备受后世景仰。这种思想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他接受了东晋“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崇尚自然,不爱官场、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为林逋所继承,并成为其后来长期隐居孤山的精神支柱;同时林逋种梅、饮酒、抚琴等情趣,也明显受到了陶渊明隐逸时生活情趣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上,林逋也吸收了陶渊明创作手法,形成了“平淡邃美”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前期生活主要指陶渊明的少年,青年及壮年的前一阶段,陶渊明的前期生活又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第一时期,陶渊明29岁之前,这一时期的生活主要是种田和读书,第二时期,陶渊明29-41岁,这一时期是陶渊明矛盾生活的开始,也是他经历最丰富的时期,对于其思想的最终形成,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一时期他先后有过五次出仕。《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最重要的作品,即总结了其半生的生活,又提示了其归耕隐居的独特意义。对于了解聊渊明的人格和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陶渊明与玄学关于陶渊明与玄学的关系,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他是“服膺‘自然’的玄学信仰者”,他的世界观是“玄学自然观”;一种意见认为他的思想“与魏晋玄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持这两种针锋相对意见的人,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魏晋玄学是当时门阀土族的官方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持后一种意见的人就将陶渊明思想和玄学严格地区别开来,并以此为基点来论证陶渊明思想的进步意义;持前一种意见的人就判定陶渊明的“《形影神》诗是消了佛道迷信的毒,  相似文献   

10.
过去我们教《鲁迅的精神》这篇课文,往往把张定璜和他的《鲁迅先生》说得一无是处。翟秋白说他是“嗡嗡嗡的苍蝇”,课本注释说他的“三个冷静”是“胡说”,他的文章又发表于《现代评论》,还能不彻底否定吗? 最近,从《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册中、读了《鲁迅先生》一文,深深感到我们“想当然”的推论完全不对,即使是“三个冷静”的说法,也未必什么大错。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南村隐居生活的艺术写照,它作于义熙十四年,这一年陶渊明54岁,已经过了13年的隐居生活。《桃花源记》是他以往田园诗的高度概括和归隐体验的诗意升华,是他对南村生活的一次集中的艺术反映而不是道家仙境或乌托邦,其中既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又是他以隐士心态和诗人情怀来处理人生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在二十岁前有一段交游活动,这段交游活动大体发生在他丧父以后.只是由于他与世不合,所以二十以后才隐居不出.后年近三十为生活所迫,也因心中犹存幻想,所以才又再次尝试着步入仕途,先后仕州祭酒、桓玄、刘裕、刘敬宣及彭泽令.《与子俨等疏》:“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五十”实乃“十五”之误。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忠愤”说滥觞于就约《宋书·隐逸传》。其文云:“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以后,萧统《陶渊明传》、佚名《莲社高贤传》、《南史·隐逸传》等皆沿袭沈约之说,宋代以后,不少人在肯定渊明的不复出仕是“耻事二姓”的同时,又挖掘和推崇他的愤宋情诸。近代有些学者以比较广阔的视野研究陶渊明,认为他的弃官是愤然于政治的黑暗及士大夫的廉耻扫地,“若说所争在姓马的,姓刘的,未免把他看小了。”(梁启超《陶渊明文艺及其品格》)近数十年来,还是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在争论。有的说陶渊明是“东晋孤臣遗老”,有的则全盘否定陶渊明有忠晋思想。看来,要还陶渊明的本来面目,时至今日仍然是件难事。  相似文献   

14.
冯志英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1):41-42,52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有着“质性自然”的心性,向往田园隐逸的生活,追求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并最终产生了桃花源理想.“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基本准则,他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明显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在生死、富贵、名利、天命、自然之化等方面对老庄思想均有吸收,但是,在人情、交往方面又与道家思想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正>【学习目标】1.理解诗、文内容。2.探寻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学习重难点】探寻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及其思想根源。【学习流程】【导入】陶渊明一生五仕五隐,无论出仕也好,隐居也罢,他都执着地追寻着他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结合他的4篇诗、文,探寻他的社会理想及其思想根源。一、重温经典背诵《桃花源记》,重温世外桃源的美好,说说诗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温馨提示: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旧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课文注释“三径”为“院中的小路”,这不算错。但这句话的真正所指却没有讲清。原来,“三径”是指隐居。《陶渊明传》云:“(渊明)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借代为作县令,出典见《论语》),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  相似文献   

17.
学生要聪明地学,教师要聪明地教。三十多年来,一直在“普通”校任教,总想把书教好些,让学生在我手上有点进步;总在努力成为一个“不算糊涂”的教书匠。1.作文、练笔,活用课内教材。或仿作,如,学了《分马》,我就指导学生仿写《分苹果》或分其他什么的,学了魏巍的《我的老师》,就让学生学着写老师;或改写,如改写了《卖炭翁》,再改写《扁鹊见蔡桓公》;或仿句、仿段、仿开头结尾、仿外貌描写景物描写……这叫现学现用,效果立竿见影。2.课文较深,我常浅文引路,先浅后深。课文《雅量》稍微有点深,备课时,我见“课课练”中的配套文《宽容是美德》又…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孙叔敖,举于海“一句的注释(见课文153页)说:“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王庄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这里的“隐居海滨”之说很难成立。首先,今存史籍,并不曾记载  相似文献   

19.
<正>传,是古代一种常见的文体,多记述那些较有影响或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有他传,如《张衡传》;也有自传,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通过传文,人们能很好地了解传主。下面,让我们一起阅读关于李白的传文(节选),了解“诗仙”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语文,增加了补充教材,增加了24篇“课外自读课文”,又将原课文的11篇“讲读课文”和33篇“自读课文”改为“课外自读课文”。怎样“读”这些“课外自读课文”呢? 一、充分利用“自读提示”“自读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大致有时代背景、写作特色、段落层次、结构方式、中心思想以及对一些句子段落的理解,甚至还有本文与其他课文某些方面的比较等。只要我们充分利用了“自读提示”,明确了自读方向,就一定能迅速达到自读目的。二、“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王粲的《英雄记钞》曾这样描述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四人读书的情形:“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陶渊明则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