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作文》2006,(4)
有这样一群聪明的猴子,它们为晚上吃的栗子是四颗而早上却只有三颗而气忿,于是主人一狠心,一跺脚,说:“以后给你们早上四颗.晚上三颗!”猴儿们心里却乐开了花。自以为聪明的猴子们哪里知道,早上多出的那颗栗子,是从晚上那四颗中“挪”出来的,它们连半颗栗子都没多得到。  相似文献   

2.
朝三暮四     
从前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他每天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作早餐,四颗栗子作晚餐。经过一段时间,老人再也负担不起了。于是他问猴子:“我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给你们四颗栗子,可以吗?”猴子们听了很不高兴,它们生气地跳来跳去。“那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怎么样啊?”老人问道。猴子们见能得到四颗栗子作早餐都很高兴。但是它们有意识到晚上只能得到三颗栗子,它们被欺骗了。AT DUSKTherewasanoldmanwhokeptagroupofmonkeys.Everydayhefedeachmonkeyfourchestnuts(栗子)forbreakfastandanotherfourforsupper.anymore.Soheaskedthemonkeys,“canI…  相似文献   

3.
庄子曾经说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养猴子的老人,拿着栗子去喂猴子们,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可以吗?”猴子们非常生气;聪明的老人就改口说:“那么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怎么样?”猴子们全都高兴地跳起来。  相似文献   

4.
<正>“我读的故事是《朝三暮四》。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很喜欢猴子。老人宁可减少自己和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了,他决定限定猴子的食物数量。但是,他又怕猴子不同意,就说:‘以后,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实吃,晚上四颗,可以吗?’猴子们一听都十分恼怒地站了起来。老人想了想,又说:‘那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总可以了吧?’猴子们一听,高兴得在地上打起滚儿来。”蛋蛋磕磕巴巴地读完,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相似文献   

5.
朝三暮四     
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这则庄子寓言讲的是,养猕猴的老翁给猴子们分发橡子,老翁说:“早上发三个,晚上发四个。”猴子们听了都非常愤怒。老翁便说:“那就早上发四个,晚上发三个吧。”猴子们又都高兴起来。  相似文献   

6.
一鼓作气     
《小学语文教学》2005,(11):51-51
春秋时代,宁国有一个人,养了一大群猴子。这些猴子能够听懂主人的说话,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家里穷了,想限制一下猴子每天吃的粮食,于是对猴子说:“每天给你们吃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们听了,部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主人又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吗?”猴子们听了,都趴在地上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7.
庄子曾经说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养猴子的老人,拿着栗子去喂猴子们,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可以吗?”猴子们非常生气;聪明的老人就改口说:“那么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怎么样?”猴子们全都高兴地跳起来。这个故事很具讽刺性。“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实质上都一样七个,只是形式上玩了点花样而已。或许最先进入眼睛、耳朵的印象,往往最容易引起你不经大脑的情绪反应。猴子之所以对“朝三暮四”生气,是因为第一个印象只有“三个”,太少了。而对“朝四暮三”的第一个印象却是“四个”,比较多,当然高兴起来。至于三个加四个,与四个加三个…  相似文献   

8.
朝三暮四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成语解释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物。后来比喻反复无常。◆成语故事战国时候,宋国有一个老人,非常喜欢猴子。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左邻右舍都称他为“狙公”(狙,古代指猴子)。日子一久,狙公和猴子居然能沟通了。狙公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几年之后,他的手头越来越不宽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他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还是照例给你们四颗橡子,而晚上给你们三颗橡子,不知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  相似文献   

9.
朝三暮四     
春秋时,宋国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人们叫他狙公。猴子越养越多,食物就成了问题。狙公打算减少它们每天的食物,把每天的栗子由8颗改为7颗,又怕它们不顺从自己,因此想了一个办法。一天,狙公对猴子们说:“以后,我每天给你们吃栗子,早上3颗,晚上4颗,够吗?”猴子们听了,顿时又跳又叫地吵闹不体。  相似文献   

10.
有一只猴子,他非常有钱,但是他非常小气。森林里的动物们都知道,猴子是个小气鬼。猴子想:“小气鬼这个名声可不好,我得改变它。”这天,猴子来找胖猪,说:“明天是我的生日,你把这些请柬都送出去,我要请客。”胖猪很惊讶,说:“有一次你请客,给每位吃了一颗葡萄。还有一次请客,每位只有一颗瓜子。这次你又要请客?”猴子说:“这次不同了,我要请大家吃最香、最大的大饼!”胖猪一听,口水都流下来了。这天夜里,猴子亲自在做大饼,他忙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动物们都来了。猴子很热情地说:“啊,大家都来了。以前,大家都说我小气。这次不同了,请…  相似文献   

11.
近读《庄子·齐物论》,其中有“朝三暮四”的典故。说的是:古有狙公。他常常与猴子打交道,深懂猴子的心理。他经常想方设法以满足猴子的要求,尽量让它们高兴。后来,由于生意欠好,手头拮据,不得已“将限其食”,便对猴子们说:“你们早上吃三个橡实,晚上四个,够了吧?”猴子们听后都很生气,发出了呜呜的愤怒声。这时,狙公随机应变,及时说道:“好吧,晚上四个,早上三个,怎么样?”只见“众狙伏而喜”。今日观之,狙公掌握了猴子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心理活动特点,又善于审时度势,适可而止,当机立断。最初的方案是“朝三暮四”,一旦发现不适合实际情况,就接受意见并及时进行调整,拿出“暮四朝三”的新方案。狙公运用“倒转思考法”即逆向思维,拿出新方案、推出新招的胆识和聪明是难能可贵的!这对我们实是一有益的启发。在新的形势下,教师面对的是思想十分活跃、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方法能否适应他们?我想,狙公的思维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宋国有位狙公养了一群猴子。他用橡子作食物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每位给3个橡子,晚上给4个,猴子们都很不高兴;后来他又说,早上  相似文献   

13.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在呈现矛盾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冲突,通过认知上的不平衡,激发探究欲望。实践证明:对于一波三折的知识矛盾,学生很有兴致迎难挑战;对于平淡乏味的知识,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动力。例如在教“加法交换律”时,我在知识引入处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猴子,他对猴子说:“我早上给你们3个桃子,晚上给你们4个桃子。”猴子都不高兴,  相似文献   

14.
成语"朝三暮四"有一个典故:宋朝有个人养了一大群猴子。他对猴子们很好,猴子们生活得也很快乐。可是,天长日久,喂猴子的粮食就不够了,于是这个宋朝人便向猴子们宣布:"以后给你们吃的橡子,早上三粒,  相似文献   

15.
有那么一个刘老头,家里养着一群猴;刘老头天天让猴吃蜜桃,猴儿们吃得乐陶陶。‘、岁,、广-、.’,、了口、.了、产.、J产、口a‘、.诊.、‘r、,了、了通、‘,、d了、rJ.、亡了、‘.’、.产、:’、,.户.、‘‘.、.夕刘老头想要考考猴,猴儿们跳跳蹦蹦围住刘老头;刘老头摸摸拍拍这群猴,告诉小猴以后怎样去吃桃。“早上四只桃,晚上三只桃,一天只能吃七只桃。”刘老头眯起眼睛看小猴。“早上三只桃,晚上四只桃。”刘老头歪着脖子看小猴。小猴听完直点头:“早上三只桃,晚上四只桃,嗯—晚上比早_L多只桃……”小猴高兴得翻跟头,谢谢刘老头多加了一…  相似文献   

16.
谁耍谁     
《红领巾》2009,(12):10-11
爸爸带着儿子逛动物园,走到猴山时,爸爸对儿子说:“你想不想看猴子表演?”儿子说:“想!”手是,爸爸抓起一颗爆米花,高高地向猴子抛去。只见老猴子飞身一跃,在半空中接下了爆米花,然后,轻巧地落在地面,将爆米花塞入口中。爸爸又拿出一颗爆米花往上抛,老猴子又是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17.
先秦庄子笔下的猴子是愚笨的。《庄子·齐物论》有“朝三暮四”的故事,说的是狙公给众猴芋,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狙皆怒”;改为早上给四个芋,晚上给三个,“众狙皆悦”。——猴子们的愚,就愚在只孤立地看数字,而不懂作事实的比较。到了明代,猴子也和人一起进步,变得聪明了起来,刘基的《郁离子·瞽聩》说,狙公用暴力迫众猴交物,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向众猴提了三个问题:(1)山上的果树是不是狙公栽的?(2)没有狙公就不能采果子吗?(3)我们为什么要为他服务?得了它的启发,众猴终于起来造反,“狙公卒馁而死”。——这只聪明的小猴之所以聪明,就是困为它懂得用比较法启发众猴:有狙公存在与没有狙公存在,有何两样?受了它的启发,众猴觉悟了,于是就打破牢笼,夺回劳动果实,相携入林去过自由的生活了。人是万物之灵,其智力当然是猴子所不能比及的。人的思维之灵,就在于他们不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在事物对立面的比较综合中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是符合唯物辩证的观点的。希望上海市的这一教学改革信息,能廓开全国同仁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先秦庄子笔下的猴子是愚笨的。《庄子·齐物论》有“朝三暮四”的故事,说的是狙公给众猴芋,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狙皆怒”;改为早上给四个芋,晚上给三个,“众狙皆悦”。——猴子们的愚,就愚在只孤立地看数字,而不懂作事实的比较。到了明代,猴子也和人一起进步,变得聪明了起来,刘基的《郁离子·瞽聩》说,狙公用暴力迫众猴交物,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向众猴提了三个问题:(1)山上的果树是不是狙公栽的?(2)没有狙公就不能采果子吗?(3)我们为什么要为他服务?得了它的启发,众猴终于起来造反,“狙公卒馁而死”。——这只聪明的小猴之所以聪明,就是困为它懂得用比较法启发众猴:有狙公存在与没有狙公存在,有何两样?受了它的启发,众猴觉悟了,于是就打破牢笼,夺回劳动果实,相携入林去过自由的生活了。人是万物之灵,其智力当然是猴子所不能比及的。人的思维之灵,就在于他们不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在事物对立面的比较综合中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是符合唯物辩证的观点的。希望上海市的这一教学改革信息,能廓开全国同仁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9.
先秦庄子笔下的猴子是愚笨的。《庄子·齐物论》有“朝三暮四”的故事,说的是狙公给众猴芋,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狙皆怒”;改为早上给四个芋,晚上给三个,“众狙皆悦”。——猴子们的愚,就愚在只孤立地看数字,而不懂作事实的比较。到了明代,猴子也和人一起进步,变得聪明了起来,刘基的《郁离子·瞽聩》说,狙公用暴力迫众猴交物,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向众猴提了三个问题:(1)山上的果树是不是狙公栽的?(2)没有狙公就不能采果子吗?(3)我们为什么要为他服务?得了它的启发,众猴终于起来造反,“狙公卒馁而死”。——这只聪明的小猴之所以聪明,就是困为它懂得用比较法启发众猴:有狙公存在与没有狙公存在,有何两样?受了它的启发,众猴觉悟了,于是就打破牢笼,夺回劳动果实,相携入林去过自由的生活了。人是万物之灵,其智力当然是猴子所不能比及的。人的思维之灵,就在于他们不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在事物对立面的比较综合中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是符合唯物辩证的观点的。希望上海市的这一教学改革信息,能廓开全国同仁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先秦庄子笔下的猴子是愚笨的。《庄子·齐物论》有“朝三暮四”的故事,说的是狙公给众猴芋,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狙皆怒”;改为早上给四个芋,晚上给三个,“众狙皆悦”。——猴子们的愚,就愚在只孤立地看数字,而不懂作事实的比较。到了明代,猴子也和人一起进步,变得聪明了起来,刘基的《郁离子·瞽聩》说,狙公用暴力迫众猴交物,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向众猴提了三个问题:(1)山上的果树是不是狙公栽的?(2)没有狙公就不能采果子吗?(3)我们为什么要为他服务?得了它的启发,众猴终于起来造反,“狙公卒馁而死”。——这只聪明的小猴之所以聪明,就是困为它懂得用比较法启发众猴:有狙公存在与没有狙公存在,有何两样?受了它的启发,众猴觉悟了,于是就打破牢笼,夺回劳动果实,相携入林去过自由的生活了。人是万物之灵,其智力当然是猴子所不能比及的。人的思维之灵,就在于他们不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在事物对立面的比较综合中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是符合唯物辩证的观点的。希望上海市的这一教学改革信息,能廓开全国同仁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