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门方言中的“把“,“给“,“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旅游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市、县(区)级地方政府正是认识到旅游形象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纷纷致力于“旅游形象工程“建设,其中有实际的一面,也有虚假的一面.客观地讲,“旅游形象工程“能明显改善旅游及投资环境.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市、县(区)级地方政府的“旅游形象工程“,却与自己的实际脱离甚远,表现出“虚“大于“实“.探其根源,主观上地方政府部分领导存在着形式主义思想和追求政绩、物质贪欲的念头,客观上地方政府对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工作缺乏法律约束和完善的监督体系.因此,地方政府的所有领导都应克服“旅游形象工程“中的形式主义作风;同时,应对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及客源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应变其在旅游业中的“主宰作用“、“主干作用“为主导作用、指导作用,应建立健全“旅游形象工程“的审批制度,并从源头上预防“旅游形象工程“中的腐败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聿 《语文知识》2002,(1):21-21
“担纲”一词,各种辞书均未收,但出现频率相当高。从一些用例看,其意义应当是“担负主要责任”或“承担核心工作”。果真如此的话,下面几例中的“担纲”用得就不恰当了:  相似文献   

4.
我们先看三个例句: 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②师傅,这个问题我有点不明白,请您帮我指点指点。③自从她丈夫入狱以后,无论她做什么,总有人在她背后指指点点。这三个例句,分别使用了三个词指点、指点指点、指指点点。从词形和词性上看,“指点”一词是由两个单音节动词A和B组成的并列式动词,  相似文献   

5.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 ”“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当代流行三个词语,即“下乡”“下海”和“下岗”。它们是什么意思呢?“下乡”:到农村去。(《现代汉语词典》)“乡”是“下”的目的地。“下海”:①到海中去;②(渔民)到海上(捕鱼);③指业余戏曲演员成为职业演员;④旧指从事某些行业(如娼妓、舞女等);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是一个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本文以“三个代表“为指针,分析了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教学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指出了高等院校“两课“教学在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对“两课“的教学提出了提高和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而已”作为语气词表示限止,是由表陈述的“连词+动词”结构演变来的,在其凝固成词的过程中,有一种两可的过渡状态。如果不细加辨析,“而已”往往导致误解,国内目前正在通用的两种《古代汉语》教材中的错误就是这样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胡星林 《语文知识》2001,(10):27-29
“多少”是一个常见的偏义复词。有时表“多”,有时表“少”,但“多少”究竟是“多”还是“少”,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作为偏义复词的“多少”,其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有趣的过程。先秦汉语中,“多”“少”尚未凝固成词,都有实义,表多寡或数量的大小。例如:《管子-七法》:“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多少也,谓之计数。”《韩非子·五蠹》:“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相似文献   

10.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月喜 《语文知识》2000,(3):48-49,78
“言”“语”“谓”三个词是文言中出现较多的词。虽然它们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更多的是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需要认真领会,准确区分。言 (一)作动词。1.“说”的意思。如:①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②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③鲁肃独不言(《赤壁之战》)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此句中的  相似文献   

12.
“言”与“行”,是孔子对人们立身处世中的思想和行为提出的指导性原则和主张。关于言,他认为,要“慎于言”,“言必有中”,“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强调加强品德修养足言语得当的前提,说话要讲究文采,反对花言巧语。关于行,他主张“敏于行”,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行的目的是推行和实践他所提出的观念、原则和道德伦理规范。“言”与“行”二者的关系是统一的,但更强调和重视“行”,表现了他实践第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救火”是古今常用词语。“救”在古代就有“止”义。“救”之“止”义保留至今。“救火”合乎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14.
陈强 《现代语文》2002,(1):14-14
经常听到有将蜀汉后主刘禅的“禅”字读成“chan”。笔认为这种读法是错误的,刘禅的“禅”字应读作“shan”,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语”按语:说明提示的话。暗语:彼此约定的秘密话。成语: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断语:断定的话。反语:故意说反的话。国语:本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  相似文献   

16.
17.
杜春香  吴峰 《语文知识》2001,(11):40-41
在古代汉语里,“饥”的意思是肚子空了或吃不饱时所产生的一种要吃食物的生理反映,与现代汉语中的“饿”相当。《辞海》释之为“吃不饱”。最能说明“饥”即“吃不饱”意的是晁错的《论贵粟疏》中“人情—日不再食则饥…  相似文献   

18.
“醒悟”和“省悟”是一组常考的近义词,二者词义非常接近,《现代汉词典》甚至直接将“省悟”解释为“醒悟”。但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各自语素的意义,仍可看出其差异。①醒,如梦方醒;悟,恍然大悟。醒悟意即一下子明白过来,它强调猛醒、突然明白。而省悟中,悟作明白讲,省作反省讲,反省是一个慢慢明白的过程,故省悟强调慢慢明白。②既然醒作如梦方醒讲,故醒悟多指在别人的点拔、教导下明白。而反省属内心活动,故省悟多指自身领悟明白。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常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来形容女子之美。这话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中国古代四位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的代称,每个代称里都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吴妹 《语文知识》2001,(10):35-36
古典名著《水浒传》多次表现英雄好汉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到鲁智深与郑屠无冤无仇,却为了金老父女三拳打死了郑屠,可见鲁提辖嫉恶如仇。同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刻画林冲嫉恶如仇的品性。但是,一些语文参考资料时而用“嫉恶如仇”,时而用“疾恶如仇”,学生不免产生疑问:“疾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