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所蕴含的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攻防技术受道家文化影响很大,可以说道家的太极学说构成其理论基础。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道家文化在太极拳演进过程中的深层次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阴阳学说构成其结构基础“气论”理念构成其行功养气的理论基础,对太极拳与道家思想的深入有助于对太极拳的发展,有利于将太极拳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刘德增 《武当》2007,(11):20-21
太极拳是依据道家哲学和易理建立起来的拳种,将道家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合于拳技之中,是既满足武技,又兼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的道家文化流派,所以外国人称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由于太极拳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哲学思想渊源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振川 《武当》2004,(8):19-20
太极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老子》、《庄子》、《易传》及阴阳家和道家学说上。  相似文献   

4.
孙建国  张威 《精武》2009,(7):34-35
太极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又融合了中国的周易学说、中医学说、道家学说、兵家学说等,被现代人称为“哲学拳”或“文化拳”、“文人拳”。  相似文献   

5.
正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总是受到当地文化的深刻影响,其演进发展的过程,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特征。如:中国武术讲究武德,所谓"习武先修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儒家思想在武术中的体现。而《易经》中的阴阳辩证法,老庄道家学说,则对太极拳、八卦掌的"相生相克、以柔克刚、内外合一、进退快慢"等武术理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是依据道家哲学和易理建立起来的拳种.将道家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合于拳技之中,是既满足武技,又兼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的道家文化流派.所以外同人称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古代儒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一种哲拳,它集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以阴阳对立统一、动静相合、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辩证思想为主线,吸收了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仁爱礼乐"的哲学思想,并以道家的"道论"、"气论"、"反者道之动"等作为太极拳思想认识论的理论根基和重要原则,共同构建了太极拳文化体系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的关系,对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拓宽太极拳研究领域,构建太极拳体系框架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是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国先进文化之一,她是以道家学说立势,中庸之道兴风的一项高雅而文明的体育运动。是集道家、儒家、佛家、吐纳术、导引术为一体的健身养生文化,是集修身、养性、防身、治病于一体的生命科学。是完完全全属于中国特色的传统人体文化。  相似文献   

9.
刘嗣传 《武当》2001,(6):17-19
太极拳作为运用我国传统道家哲理、阴阳学说和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刚柔相济、动静相间的健身防卫的优秀武术拳种,现已形成独具东方特色的太极文化浪潮,波及漫衍当今世界各个角落。太极拳文化蔚为大观,既含有事物本质规律,又富有为人哲理、处世原则,更有优美的人体运动造型;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解读不尽。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的全球化传播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开启了新的窗口。不同流派的太极拳,都是前人经验积累的结晶,要继承与弘扬太极文化,必须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文章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核心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力图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能够较充分展示太极拳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我们应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太极拳发展的重要性,使这一中华武术奇葩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北京 《武当》2009,(11):16-18
真正的太极拳是“阳春白雪”,不下些狠功夫是根本得不到其真谛的,不出些血本也休想进入它的殿堂。太极拳是道家养生文化和道家武术文化的产物。从历史溯源来看,太极拳经老子、尹喜、麻衣道人李和、陈抟、火龙真人郑思远、张三丰等历代祖师逐渐发展而成。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的文化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太极拳文化理念与西方奥林匹克精神是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太极拳的文化理念主张"静"重视"养",奥林匹克运动理念主"动"重"畅"。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太极拳运动在当今世界上的广泛传播表明了中、西体育思想的互补和融合。这种融合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当代世界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补充和完善。太极拳以独特的运动形式和养生思想及自然、和谐的文化理念成为与当代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黄骏 《拳击与格斗》2020,(2):141-141
本文在休闲体育视域下,对"太极拳"的发展进行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太极拳在休闲体育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本文研究表明,发展太极拳需要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提倡合理的休闲行为、增强休闲体育的文化自信、加强太极拳在休闲体育中的开发力度,让太极拳在休闲体育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相关传统太极拳与文化学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创新的理念的指导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基础都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实现飞跃。传统太极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理论博大精深,主要源于古代哲学思想、传统养生学、中医学等其基础理论。传统太极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定慧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传统太极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形神兼备,修身养性等众多思想也正是中国炎黄子孙所长期追求与寻找的传统文化思想。然而,传统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深受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练习太极拳,它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衍榛 《体育世界》2012,(12):39-40
通过各种途径对太极拳的传播推广,即加强国民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认识,领悟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文化.又可以把太极拳推向世界,让世界各国民众了解太极拳;接纳太极拳;喜欢太极拳,感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使太极拳扎根国内繁茂世界。  相似文献   

16.
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道家哲学思想之一,阴阳理论深深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太极拳哲学思想理论和技术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道家阴阳学角度对太极拳中的虚实分明、虚实转换进行剖析及总结,旨在丰富太极拳功法理论.  相似文献   

17.
王锐 《体育世界》2013,(3):74-75
在当今世界,太极拳已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国家,而不再仅仅是中国人的修身养性的活动了。但无论太极拳发扬到哪里,它的根仍然会在,并且永远都在中国。因为太极拳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并得以发扬光大的。中国有着五千多的历史,其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不难想象,。本文就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儒家、道家、佛教、兵家文化来探索太极拳与它们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湖北体育科技》2018,(3):198-200
依托符号学理论,在历史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对张三丰太极拳起源说的文化生态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宋、明两朝官方和民间的推崇导致了张三丰在社会具有极高的声望,包括太极拳在内的诸多内家拳,创始阶段都将其视为祖师爷;"张三丰"这一象征符号背后所代表的道家文化,对太极拳的拳理、技击体系和修炼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梅应生 《武当》2003,(8):32-34
太极拳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土壤之中,以深厚的道家内涵、奥秘精深的拳理拳法、理想的医疗健身效果,横空出世。时至今日,太极拳流传于世界,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由于诸多原因,具有道家文化现象的太极拳,颇有沦为一般体育运动的倾向,大有惨遭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在贵生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武术拳派。该拳以中国的哲学概念太极立论,从《黄庭经》等道家经典中汲取营养成分,因其富含中国文化精髓而被称之为"哲拳"。太极拳从创编至今已经演化出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傅式太极拳、八卦太极拳、五行太极拳、龙形太极拳、东岳太极拳、竞技太极拳、公园太极拳等诸多的练习样式,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文化影响技术,技术反映文化"。以太极立论的太极拳以张三丰为精神偶像,明确地把益寿延年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动作强调圆活、弧线,而这正是对周敦颐太极图的一种身体模仿。在"拳与道合"思想的指引下,太极拳成为中华民族"技进乎道"、进行自我修炼的一个工具和手段。目前,太极拳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但这种表面的兴盛下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希望能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