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传播分徽州区域内传播和区域外传播两类。前者导致徽州区域内学术文化的整合,徽州学术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一体化现象;后者是徽州学术文化向其它区域的扩张,并由此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风貌。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空间传播具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空间的不平衡性、传播强弱程度的时段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徽州最早的状元是五代南唐时期的歙县岩镇(今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人舒雅。  相似文献   

3.
徽州最早的状元是五代南唐时期的歙县岩镇(今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人舒雅。  相似文献   

4.
明清徽州在文化、教育、医学、建筑、艺术诸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离不开徽商巨额财富对徽州本地的反哺。徽州人口频繁的商业性流动、"无远不届"的活动范围以及归无定期的商旅生涯,也对徽州社会形成了诸如家庭关系嬗变、宗族组织空前强化以及贫富分化、社会风气变异等更深层次的"后院失火"式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元代河南江北行省人口流动的原因、方式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人口流动的原因包括黄河夺淮入海和元代统治政策两个方面;人口流动的方式包括流民、经商和驻军、官员任免及征发三种方式;人口流动的影响包括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治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古徽州域内,依托绝佳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的不仅有大量物态文化遗产(像徽州古村落建筑、徽州文化遗存等等),而且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徽州民俗风情、徽州方言、徽州民间艺术、传统技艺、徽州文书文献、徽州绘画、书法等等。徽州绝美的自然生态、徽州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徽州文化生态的整体空间。  相似文献   

7.
清末之际的太平天国战争,是徽州数百年未曾遭受的战乱,对徽州宗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近代徽州宗族衰落的关键点。但是,学术界对这次战争与徽州宗族兴衰关联的研究比较匮乏。在丰富的徽州地方志和族谱资料中,可详见太平军在徽州活动状况以及这次战乱在人口、经济、祠堂、族谱和庙宇等方面对徽州宗族的破坏和冲击。  相似文献   

8.
人口的大规模跨地域流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美国人口流动主要包括大量移民涌入、国内地区间人口大规模横向流动以及社会各阶层成员间纵向流动等三个方面。美国是世界上人口流动最高的国家,人口流动加快了美国城市化的步伐,城市的发展又吸引人口流入城市。美国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互动关系,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进而也影响和改变了美国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9.
徽州民谣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口头艺术,是写在徽州人心中、流传于民间的另类重要的“徽州文书”。徽州民谣在历史上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真实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通过对徽州民谣的分析和解读,再现了明清时期徽商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探究徽商产生、发展、壮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0.
30年来,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口问题仍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人口总数仍然偏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冲击、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与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等方面.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表现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包括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等;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包括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实施人口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计划生育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以及通过教育促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等.  相似文献   

11.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景观基因"理念,可通过标志性建筑、民居特征、布局形态、主体性公共建筑、聚落装饰、参考性环境因子等六个识别性要素对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征进行识别,进而构建徽州民居景观基因要素识别系统。牌坊、宗祠、水口园林是构成徽州区域传统聚落景观的主体基因,功能地位最突出;马头墙、天井可作为其附着基因和徽派民居景观的主体基因,较前者功能地位居次;它们共同构成了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的内在特质及其外在特征的形成机理,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惠州西湖志》的编纂过程、版本源流、文字内容的勘误情况以及该书作者张友仁的人生简历进行考证,分析了该书所载史料的重大作用及其所反映的宗教文化对惠州西湖的人文社会和人文景观的重要影响,认为该书是建设和管理现代惠州西湖,保存和编修惠州地方文献最为权威和全面的史料之一。  相似文献   

13.
唐模与灵山等徽州古村落所以具有天人和谐的无限魅力,成为当时最佳的人居环境,取决于徽州人在环境选择、调适乃至创建中所坚持的顺应自然、亲和山水的自觉意识,关爱自然、物我共荣的伦理守则。珍重并发掘徽州古村落历尽沧桑而弥足珍贵的山水文化资源和生态伦理文化遗存,对于构建中国现代生态伦理学体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徽语舌面前音形成原因分析--兼谈徽语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q-, x-”在徽语中发音比较复杂,这是因为徽语语音演变进度不一,徽语中不同历史层面的语音,出现在同一历史平面。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与徽州人口文化组成。徽语学术价值很高,是一个有待开掘的富矿。  相似文献   

15.
徽商道德瑕疵是徽商道德一个重要衍生物,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从内在层面制约和阻碍了徽商作为一个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思维的保守性、通过政治寻租等方式对于封建政权的依赖性以及经营模式上的传统性,这些内发因素产生了青蛙效应、连锁效应和木桶效应,在与以犹太商人和宁波商人集团为代表的新兴商事团体的博弈中逐渐式微,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面对全球范围内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商事立法应当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注重道德与法律的衔接机制的建构、保护民族工商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内外有别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徽州地区是汪姓人口主要聚集地,两汉至唐朝已是当地望族。淮南洛河的汪姓始迁祖汪国士,于明末清初从徽州潜口迁移至淮南洛河刘家郢定居,设帐授徒。在3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延续繁衍了13代人,人口增至2000多人。汪姓在淮南地区经过13代人的繁衍生息,有过悲哀和荣耀;有过贫困和富裕。但通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为淮南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徽文化门类众多、内容广博,和寿春楚文化同为安徽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在现今新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皖南古建筑的类型样式与设计风格既融会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又创造出极其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个性特征,皖南古建筑不仅融入了皖南地域的自然景观,而且蕴藏着徽文化丰富而深邃的人文内涵,体现着徽文化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徽州武术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对影响徽州拳师伦理道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安理学的浸润、徽州教育的宣扬、地理环境的内聚力、宗族制度的控制,都曾发挥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徽州文化是代表中国明清社会从“农业的系统”向“商业的系统”转变之际的特异性与先导性的地域文化标本。徽州文化的独特性取决于它的文化基因,包括移民型人口结构、宗法制社会结构、商贾为重的经济结构与崇儒尊孔奉朱的精神结构。徽州文化的特质是既脱胎于中华文化母体,又成为新兴商业文化的先驱者,成为新旧文化二律背后的共存体,表现出许多彼此矛盾又自我调谐的文化表征,其中最典型的为: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观上的崇儒与重商,人生态度上的内敛与进取,生活方式上的节俭与时尚。徽州文化解构、降格为普通地域文化,最根本、最关键的动因是构成徽文化特质的内在基因产生了变异:移民型人口结构发生反向移民,宗法制社会结构彻底瓦解,以商贾为重的经济结构被迫转型,崇儒尊孔奉朱的精神结构逐渐涣散,而这种种基因的嬗变受制于内外环境的变革压力。  相似文献   

20.
《徽州学概论》对徽州学学科体系架构有不少重要的思考.必须从徽州学、徽州文化的定义、内涵、本质特性、内在逻辑规律的进一步开掘中探寻徽州学学科体系的合理构架.“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文化“、徽州特定地域的地理人文、徽州学之所以成“学“的内因是整个徽州学学科大厦的最需要关注之点.全方位做好徽州文物、文献、文书等资料工作是徽州学学科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