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忧"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情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忧"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内涵。《论语》中的"忧"分为"非仁者之忧"和"仁者之忧"。"非仁者之忧"是对自身财富性命等产生的忧虑;"仁者之忧"则是一种主动承担起的对"道"的责任感。非仁者终生困扰在个人的忧虑惊惧之中,而仁者则可以抵达一种"不忧"的境界,这种"不忧"是发而皆中节的七情之正,是以道义为乐的自足之心,是浑然与物同体的天地之境。  相似文献   

2.
简帛《五行》篇实质上是儒家的圣人论,论证圣人何以可能.简帛《五行》篇的结构有其内在关联性,蕴含着儒家思想体系的内在理路及认识贯通内心之德与外在之行而能使人转圣的哲学意蕴:第一部分(1~9小节)指出儒家体验生命的五种认识境界,进而表明能五行皆形于内且为一即为圣人;第二部分(10~24小节)就五行的各个生命境界作了深入论述,阐明了“君子集大成”之理;第三部分(25~28小节)进一步表达四知成圣法是儒家成圣的具体实践修法,论证人是可以成圣的.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汉纪》目录后载有一段题为"汉纪序"的文字(下称《汉纪·序》),署名"汉秘书监侍中荀悦"。书中还有两篇以"序"体写成的文字:首卷开篇"昔在上圣……以俟君子焉"一段;尾卷卷末"凡汉纪……综往昭来,永监后昆"一段(下称《汉纪·后序》),署"侍中悦上"。《汉纪·序》及《后序》书年有三误,逐条辨析如下:其一,"二百四十二年"之误及致误原因。《汉纪·序》起首记:"凡《汉纪》十二世,十一帝,通王莽二百四十二年。"(1)按:此句交待《汉纪》  相似文献   

4.
【阅读导引】 为人处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民族民族特色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中国人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遵循由“道”而形成的“德”,孔子倡导“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仁、智、  相似文献   

5.
"境界"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品词立论的主要标准.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真"、"隔"、"胸襟"、"气象"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王氏诗歌美学体系."境界说"本之于其"忧生"与"忧世"并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概念多采自传统诗学,而融之以西学精神,是传统诗论精华与西方诗学精神合铸的一块精钢,本质上则仍是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中对于君子的人格设计有两种,一是君子之德;二是君子之风。"德"是君子人格的内在底蕴;"风"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现。孔子主要以"德"为中心,从君子之德、之学、之才以及君子与人相处等方面阐述自己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7.
“境界”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品词立论的主要标准。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真”、“隔”、“胸襟”、“气象”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王氏诗歌美学体系。“境界说”本之于其“忧生”与“忧世”并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概念多采自传统诗学,而融之以西学精神,是传统诗论精华与西方诗学精神合铸的一块精钢,本质上则仍是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出土的楚简和帛书《五行》,篇幅简短,但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所涉问题较为复杂。《五行》28章分别从"五行"命题的提出、"五行"命题的具体展开及"五行"理论的发展等方面,展现了从人道的善经过超越而达到天道的德即"成圣"的内在修行实践过程,对今人治学、做人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诗词中的涉鸟句以鸟起兴,以鸟喻人,这在《诗经》《楚辞》中早已有之。《诗经》首篇《关雎》即是以"在河之洲"的鸠鸟和鸣,引出淑女是君子好配偶的话题;而屈原则在《涉江》中用"鸾鸟凤凰"比喻贤良忠臣,以"燕雀乌鹊"比喻奸佞小人。  相似文献   

10.
以"重德轻才"为倾向的儒家女性才德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又呈现出复杂面貌。班昭《女诫》首次将女性才德并论,虽轻才但却并不贬才抑才。王相之母刘氏《女范捷录》以有德之才和无德之才的利弊区分,驳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俗谚,试图将女性才德关系再次恢复至早期儒家标准。薛绍微《训女诗》(十首)则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理性辨析晚清"女学"运动中的"重才轻德"思想,倡导"才德并举",女性才德建构也由"才女"上升至与儒家"君子"相接近的"巾帼儒生"。  相似文献   

11.
道德箴言     
《中国德育》2008,(8):82-8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  相似文献   

12.
《爱莲说》是一篇经典课文,托物言志,蕴味深厚。很多人曾多次教学这篇课文,但受人教版教参的影响,大多是从作者笔下所描绘的莲花来品味君子的美德,继而悟出本文的主旨:"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要做一个莲花一样的君子,即在污浊的世间保持自己高洁的操守  相似文献   

13.
荀子思想与思孟学派有着复杂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表现于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评,而且表现于对其思想的转化和吸收。以荀子"积善成德"的观念为例,它实与思孟学派的《五行》篇关系密切。然而这种观念在《荀子》和《五行》篇中存在着异同,从中可以看出荀子对《五行》篇思想的继承,更重要的是荀子拓展了"善""德"观念的内涵。荀子把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成就了他的"集大成"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4.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要求德、位兼备,而在孟子那里则更加注重于对德的要求。孟子所论"圣人"与孔子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孟子因应了从"犹秉周礼"至"杀人盈城"这一现实的形势、因应了"距杨墨"这一思想层面的形势以及为更加便于教化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于孔子、孟子之间,从郭店楚简《五行》篇"德之行"五与"行"四等论述看,其中就已有了突出"圣"之德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要求德、位兼备,而在孟子那里则更加注重于对德的要求。孟子所论"圣人"与孔子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孟子因应了从"犹秉周礼"至"杀人盈城"这一现实的形势、因应了"距杨墨"这一思想层面的形势以及为更加便于教化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于孔子、孟子之间,从郭店楚简《五行》篇"德之行"五与"行"四等论述看,其中就已有了突出"圣"之德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正>初中《语文》第五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课本对其末段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二句的注释,现摘引如下:"〔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君子的民族。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对于君子及其德行的探讨与论述层出不穷,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甚至更早。《周易》是比较系统和集中论述君子及君子之德的一部著作,尤其是其中的《大象传》、《文言传》、《彖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德为行、与时偕行,是《周易》中"君子之德"的主要内容,它们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其中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都对人生修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尊崇和践行。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活充满了许多矛盾,因而引起许多问题。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至乐》)由于有许多问题,所以引起许多忧虑。孔子以为“仁者不忧”,但未达到仁者的一般人还是有忧的;而仁者亦有所忧。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庄子更以为仁者多忧:“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揭》)苗子对人类生活中的问题词比较易优的说明,他说:“人主而和部,饮而不得则不能无米,来而无巨星分弄则不能不争。令则乱,乱则穷。”(《日…  相似文献   

19.
正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的作用。寻遍整部《论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句,竟达16处之多。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这句话主要要理解好两个字:周、比。"周"是"团结、合群"的意思;"比"是"勾结、搞帮派"的意思。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体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明确指出了体育的基础地位,并强调"三育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