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晶 《现代传播》2005,(5):18-20
国学的精华,是荷载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载体,其中“乐感文化”是国学中的审美特质,含在外形中的内蕴、从人的自然情感升华到审美情感是国学中审美文化的重要内容。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方能在视觉文化时代积存、培植和光大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因素导致两岸文化产生差异性,但中华文化仍是台湾文化的主体。对此,海峡之声闽南话广播针对台湾民众的特殊心理,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上寻找共同点,以中华文化维系民族情感,努力增强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意识。  相似文献   

3.
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国家保持自身独立性和统一性的政治前提和民族情感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家园,加强中华文化传播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时代价值。加强中华文化传播,首先是挖掘整理中华文化资源,做好符号话语储备工作;其次是深入叙事逻辑,形成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叙事体系;最后是坚持守正创新,发挥多模态表现手法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4.
和田玉在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中承担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和田玉贸易又促使了"古玉石之路"的产生,通过这条贸易和交通要道,中华民族将自己的文化传入欧洲和亚洲,同时也将西方的文明融入中华文化,从而达到了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张树锋 《新闻窗》2011,(4):128-128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淳朴,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中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熊蓓蓓 《新闻前哨》2005,(12):56-57
央视2005年中秋双语晚会充分利用了媒介在宣扬传统文化,搭建民族情感桥梁上的优势,利用种种表现方式进行意义传达和情感沟通。当文化通过电视载体实现对亿万观众的意义传达和精神指导时,它便拥有相当意义上的影响社会文化进程的力量,而电视晚会在节日文化中所承载的基本功能便不容忽视。 一、文化仪式的功能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它对于传播和继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保持一种民族意识、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相似文献   

7.
伏羲文化历来被认作中华文化之源,其本人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从伏羲八卦、设婚配嫁娶、发明渔猎饲养、造乐器等一系列影响中华民族进程的贡献来看,伏羲的这些发明,使部落逐渐摆脱原始社会习俗。  相似文献   

8.
调解是中华民族横亘古今,最具有生命力,也最为世界所瞩目的法律传统,被西方誉之为东方经典,是中国法律文化的瑰宝。在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法治建设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这项制度仍被发扬光大,固然反映出历史的情结、人文的情怀和民族的情感,但由于其独特的作用和功效,也预示着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多元文化溯源调解缘由调解是文化的体现和传承,其本身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入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在哲学文化上,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以和为美,以儒家  相似文献   

9.
今年两会期间,一项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发言,两份反对建设的提案,在会场之内激起纷争。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据称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但对于它的真伪文化之争、筹资来源之议、项目选址地方政府的决绝,成为会场之内未决的悬念。  相似文献   

10.
《陕西档案》2014,(4):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主权和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次文化基因,它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相似文献   

11.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概念。2011年11月24日发表的中共十七大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我们越是临近"两个百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越加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深深地联结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有系列论述,对此,我们要学习好、阐释好。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阐述"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从而说明中国历史、中国道路有其鲜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袁艳 《新闻窗》2008,(2):89-90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对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抢救、传播中华文明史料的责任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大学出版社,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文化积累的使命。她有责任抢救、传播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史料。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两会期间,一项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发言,两份反对建设的提案,在会场之内激起纷争,“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据称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但对于它的真伪文化之争,筹资来源之议,项目选址地方政府的决绝,成为会场之内未决的悬念。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祖国大陆在与台湾的交流过程中,文化方面的因素至关重要。而对台广播承担着沟通两岸亲情、促进两地交流的重要使命。文化交流不但可以拉近两岸民众的距离,更能够让台湾的民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加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因此,对台广播中应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强大生命力,已经被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事实所充分证明。但是,中华文化中究竟是哪些文化元素和思想内容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应该如何发掘和弘扬中华文化中这些优秀的文化元素,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思想资源?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新疆文化多元、宗教多样的地区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向少数民族文化渗透,以文化中的艺术融合作为重构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二是以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将现代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重构入少数民族文化中;而电视节目成为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王仁海 《传媒》2023,(10):41-44
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情感体验、智慧思想和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持续奋进、不断沉淀的产物。河南广播电视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运用创新思维,拓展创作模式,以“先锋姿态”对节日文化进行了新颖、新鲜、新锐的影像表达,其意境的清新、意韵的悠远、意义的广博,创造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审美和中国故事讲述的新表达、新语态。本文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着力点,研究探讨了节日文化的影像化、审美化和河南台“多品牌”文化节目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们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中华文库》 (汉英对照 )出版座谈会。作为《文库》工作策划和组织者之一,此时此刻,心情是十分激动的。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赖以凝聚、发展、强盛的内在力量。   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文化、东方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