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收录了两篇<庄子·秋水>中的故事:<惠子相梁>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与惠子就"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进行辩论.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西晋解庄名家郭象认为,<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辨"意为大小齐一.无论是从该文的行文、立意、篇章内在思想的完整性,抑或从<庄子>内、外篇内容的相互映证来看,庄子的思想应该是崇大抑小,而非大小一齐.明确这一点,对疏通<庄子>内七篇,理解内七篇思想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一、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主要思想资料,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可以从他对<老子>和<庄子>的评论及其运用中看得出来.  相似文献   

4.
"道"与"意"的混淆,引起了解读时的偏差,<庄子>中的"言不尽道",被理解成了"言不尽意",经过分析<庄子>言、道、意的关系,以及言尽意中所存在的阻碍,并简单探讨庄子在言尽意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明了<庄子>言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逍遥游>为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主旨为追求绝对自由无所依恃的人生境界.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第二课<鹏之徙于南冥>节选自<逍遥游>.该课的"相关链接"将"庄子的高远追求"阐释为"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是那不偏执自我、不汲汲追求事功和名声的至人、神人或圣人".即庄子原文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一理解吻合<逍遥游>.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庄子>文本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着重探讨了"重言"的涵义以及庄子"三言"的关系.<庄子>中的"重言"即为"借重之言",实际上就是庄子借助有名望、有影响的人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重言"和"寓言"、"卮言"一起,构成了<庄子>一书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庄子>一书以其绚丽多姿的寓言景观赢得了较多的关注, <韩非子>寓言的研究成果则相对匮乏.文章分别对<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语言、体制、构思等艺术特征进行比较,以凸显<韩非子>寓言植根于现实生活并给予民众温情关怀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学派可以说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代表.庄子,无论在哲学思想还是在文学创作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他的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庄子>,被看成和屈原的<离骚>比肩"双璧"的文学杰作;而作为哲学著作的<庄子>,对后世众多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被后世的道教尊奉为<南华经>而顶礼膜拜.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研究和评价,长期以来也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近十多年来,<庄子>中的一些文章,已然从高等院校的课堂渐次进入到高中语文课本.这一现象在昭示我们:应该对庄子哲学思想进行积极而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庄子>散文中以庄子自身活动为材料的寓言故事凡二十四则,占<庄子>寓言总教的较大比例.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大体看出庄子其人的生活境况、志趣追求、处世方式和哲人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庄子研究史料不足的缺憾.要理解庄子思想形成的原因,这类寓言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与儒家生死观比较,庄子的生死现避开人的社会性,重视人自然纯朴的本性,从而表现出飘逸脱俗的道家特色.<列子>兼杂儒、释、道三家理论,形成了有关人生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庄子和<列子>的生命观表面上看来颇为相似,都把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看得高于一切,并且二者都重视养生.但实际上,庄子的生命观与<列子>的生命观有很大的不同,庄子可称为养生派,而<列子>则属于厚生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