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翁叶瀚 《寻根》2012,(1):89-94
“潮州厝,皇宫起”,这是一句在粤闽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厝”是潮汕人对房屋的通称,“起”在潮汕话中的含义是“建造”。“潮州厝,皇宫起”的意思是,潮州的民间建筑(民居、祠堂或家庙等)就像皇宫一样建造。它道出了潮汕传统民居的规模、气派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陈友义 《寻根》2011,(6):37-43
中华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而著称。伦理纲常渗透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等各个领域,亲属之间的相互称谓也有充分的体现。潮汕先民的主体是古代中原移民。潮汕人在继承、保留中原汉民族民间亲属称谓习俗的同时,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又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亲属称谓习俗。  相似文献   

3.
潮汕水布     
《寻根》2016,(5)
正服饰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形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民族服饰风情万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潮汕,民间就有一种十足"土里土气"的服饰——水布,上了年纪的潮汕人,对水布十分熟悉,一往情深,每每回忆,总是感叹无限。一潮汕水布又称潮汕浴布,是潮汕民间一种男子普遍使用的水腰带,与工夫茶、潮州戏(即潮剧)并称潮汕传统三宝。潮汕水布长约2米,宽0.4~0.5米,上面的图案不是红白相间的方格,就是黑白或蓝白相间的方格,这是潮汕水布  相似文献   

4.
洪咏梅 《寻根》2009,(5):43-44
抓周,又称“试周”、“试儿”、“周晬”或“试晬”,是古代民间较为盛行的一种习俗,即在小孩满一周岁时,大人将日常用品摆放在孩子的面前,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由其任意抓取,并根据最先抓到的物品来预测他将来的前途和兴趣。这一习俗至今在我国许多省区仍很流行。  相似文献   

5.
陕北婚姻习俗□岳珑择亲——揭开婚姻序幕择亲,在陕北也称“相亲”、“提亲”、“合亲”,是将“六礼”的“纳采”、“问名”一体举办,其中各地关注的内容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当地男女婚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互不见面,未交一语,全凭父辈作主,媒人穿针引线。陕...  相似文献   

6.
吕红艳 《寻根》2006,(1):45-49
“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的,并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相似文献   

7.
说到民间学.大家也许会说那是一种地方民间的“土学”.也是一种未经都市化熏陶原始的、无字记载的口头传播学,正是这种扎根民间的“土学”.才使劳动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它极其广泛地反映了人类有史以来人科学的全部内容.是其它学无法取代的一门学问,这就是民间学。那么.我们如何去理解、认识它其中的内涵呢?下面就我平时的学习和实践。和人家一同作如下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振强  曾干普 《寻根》2000,(2):69-69,68
三月一日,应邀访华的泰国政府副总理披猜.拉达军、泰国曼谷市市长披集.拉达军父子到祖居地澄海市访问、寻根祭祖一大早东里镇东陇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冒着飘飘洒洒的春雨!聚集在村口大路旁,热切地等待着亲人的到来十时三十分许,车队徐徐地驶进东陵村走下车的被猜先生笑容满面,频频择手向乡亲们致意!用不太纯正的潮汕话连声对大家说:乡亲们好!披猜在陈家祖居屋,东瞧瞧,西看看!他同兄弟叔侄、姐妹姻姆教家常,谈世道,按照潮汕亲人团聚习俗,父子俩与家乡亲人共尝甜圆他们慢慢地品尝!品尝喜庆团圆的感觉,品尝家乡人民的盛情………  相似文献   

9.
黄素龙 《寻根》2011,(4):37-40
鸡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之一,从一开始就被作为食物来源。后来鸡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除了提供肉食和蛋供人类享用之外,还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民间信仰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潮汕地区,鸡更是备受人们推崇的“吉祥物”,在潮汕民俗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处处可见鸡的踪影。  相似文献   

10.
“人间岁换,天地回春”,“又是一年芳草绿”,春节——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其习俗丰富、隆重、热闹、喜庆。怎样过春节才有年味?民间春节有哪些习俗?当代时尚怎样与传统节日融合?记者从民间习俗角度,专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对古玩、字画等藏品的兴趣日浓。有人说,中国现在是“全民收藏热”,收藏成为仅次于炒股的又一“群众运动”。据称,民间文物收藏队伍已近7000万;民间收藏市场亦是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12.
王广瑞  燕晓轩 《中华文化论坛》2023,(3):79-89+189-190
社亲是村落之间结为类似亲戚一样友好关系的民间习俗,是中原地区特殊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遗存于晋冀豫边界地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究社亲文化的本源,审视社亲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阐释中原村落社会的一种民间交往机制,这既是为了对社亲文化的释读去表层化,也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社会现象。追根溯源,社亲的起源可分为感恩型、生计型、玩笑型、祭祀型等类型。作为一种民间习俗,社亲的本源有相似性,其内涵的传承流变存在一个文化再造的过程,同时社亲也是中原地区村与村之间和谐互动的一种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13.
水乡船趣     
江南水乡,河流纵横,湖塘密布。长期以来,船舶就一直是人们的代步工具,诚如古人所言“北人骑马,南人驾船。”事实上,船舶除了作为水乡人民的交通运输工具外,还出现于民间习俗和娱乐中,成为江南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西郊的青浦县与江苏省昆山市交界处,有...  相似文献   

14.
郭肖蕾 《寻根》2009,(2):64-68
庙会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生活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与传统社会中人民的经济、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至今仍长盛不衰。各地庙会,一般是在各种节日和各种神的所谓“诞日”举行,在农村还要加上春秋社戏的习俗。除了演戏,奉神像出巡是庙会另一项吸引人的活动,既是为了酬神祈福,又可以满足百姓放松身心、调剂生活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5.
亲戚朋友互相串门与送礼,是历久弥新的浙中习俗。伴随着这一习俗共生共荣的礼篮,是浙中民间竹篾编制的提篮,用于盛装礼物,因提梁高耸,笼竹篮身,故东阳、义乌又叫“梁笼篮”,武义叫“洋篮”,永康叫“凉笼”,至今仍在农村流行。礼篮做工精细,美观实用,造型优美,别具一格。通常新购置礼篮经髹漆后,会请民间号字先生书上吉祥语及物主姓名。  相似文献   

16.
陈友义 《寻根》2013,(1):53-57
潮州歌册,又称歌、歌文、说文、弹词,是"用潮州方言诵唱的民间说唱本子,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主要流行于潮汕、闽南地区。它成于明中后期,盛于清乾嘉年间,发展于民国时期,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而衰落,今已销声匿迹,很难一见。2008年,潮州歌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录项目名单。潮州歌册主要为妇女而作在重男轻女的传统社会中,许多潮汕姿娘仔  相似文献   

17.
自秦代以来,我国阴历十二月又称“腊月”。腊月初八为“腊八节”。这一天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佛教传说。一说释迦牟尼成道前,苦修难耐之时,有牧女献乳糜,释迦吃后体力恢复,在腊月初八成道,后称是日为“成道节”,用粥供佛以示纪念。一说释迦成道前生活极为艰苦,时值...  相似文献   

18.
客家乞巧节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民间叫“乞巧节”。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于这天晚在鹊桥相会,故又叫“七夕”或“七吉”。客家人的乞巧节有其自已独特的“拜巧”习俗。  相似文献   

19.
刘瑞明 《寻根》2000,(4):34-38
我国许多地方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所谓“年忌”谚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你自己去。”这后半句也有说成:阎王叫你商量事。”这一俗谚往往成为跨入这两个年龄的老人或其亲人心理上的暗影。有的地方就把这两个年龄称为高龄人的两个“坎”。  相似文献   

20.
沈海滨 《寻根》2013,(6):32-36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全世界现存传世铜鼓2400多面,广西河池市境内就保存了1400多面,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铜鼓之乡”。历史上河池市红水河流域群众有在节日庆典、喜丧仪式中使用铜鼓的习俗,创造了独特的铜鼓文化。一直到现在,在一些村寨仍然保留着重大节日敲打铜鼓的习惯,每逢春节和当地的重大节庆,他们就会把铜鼓“请”出来敲打一番,以示庆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