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在从事革命事业的同时,以广阔的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极力主张实行“开放主义”,“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  相似文献   

2.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4,(12):23-24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所说的“气”,既是一种精神状态,又是一种思维的特征。在面对纷繁世界观察和思考的时候,以一种物我两忘、荣辱皆抛的思维姿态,凭临于万物之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积极的思维,我认为就是记者很需要的那种“浩然之思”。  相似文献   

3.
《山西献征》是清代山西地区的人物传记集。“献”“征”二字同时出现,见《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这句话是说:夏、殷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朱熹《论语集注》:征,证也。献,贤也。  相似文献   

4.
肉智     
艾子之邻者,皆齐之鄙人也。闻一人相谓曰:“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何彼有智而我无智?”一曰:“彼日食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粝,故少智也。”其问者曰:“吾适有粜粟钱数千,姑与汝日食肉试之。”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其一曰:“吾观人足面前出,甚便。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其一曰:“吾亦见人鼻窍向下,甚利。若向上,岂不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称其智。艾子叹曰:“肉食者其智若此!”  相似文献   

5.
《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从那以后,“尊师重道”这句话,就广泛流行于神州大地。这也确实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先师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輓词·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la者。”“六纪”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选好一把手     
高深 《出版参考》2009,(4):12-12
用人之道,学问很深。 汉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相似文献   

7.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当年诸葛亮初见姜维时曾“慌忙下车而迎,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这个备受诸葛孔明器重、姓姜名维字伯约的年轻人,就是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人。  相似文献   

8.
我们讨论的,是我国古代的文献。这里,首先谈谈“文献”这个词。 “文献”首见于《论语》“文献”作为一个复合词,表述一个概念,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 《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 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对“文献”意义的训释 孔子所说的“文献”,指的是什么呢?今天能看到的最早解释,是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他说:“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显然,郑玄以“文章”释“文”,以“贤才”释“献”。那么,孔子这段话的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9.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新民从报》上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大势时,忧心忡忡地告诫当日的青年读者道:“自今以往二十年中,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吾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若诸君而吐弃本国学问不屑从事也,则吾国虽多得百数十之达尔文、约翰弥勒、赫胥黎、斯宾塞,吾惧其于学界一无影响也”。  相似文献   

10.
人是时间的动物,也是空间的动物。山川修阻声息交通不易,由是导致政治、文化的离心倾向,所以孟子谓“南蛮,舌之人”,打心眼里,看轻未开化的南方人。中华文化,发祥于中原黄河流域,在近古以前无大变。南方文化、语言比不上中原的先进,在心态上,处于被动地位。清人刘大槐记游击将军某,表演刀马弩膂力之术,清圣祖校阅,大惊,“南人也有此弓马耶。”其本心深处是从体力上轻视南方人。而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更规定不准起用南方人为宰相,“南人不得坐吾此堂”,作为祖制颁令遵行。(参见《鲁迅全集》,卷四,P84转引)鲁迅引《洛…  相似文献   

11.
【题记】吾友陈山,北京电影学院治中国电影史之专家,上海人也。陈君每过沪,必拨冗寻访老上海电影遗址。吾之同事昔投陈君门下攻读硕士学位,言及导师首堂课携自绘“上海电影地图”张挂于黑板,指点经纬激情开讲,已成电影学院教坛之一景。初夏时节吾与陈君相逢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陈君拍吾双肩语重心长曰:“讲授中国电影史,应当开门办学,上海条件最好。”善哉此言!吾深有同感,遂以此篇小文回应,企与学会同仁共同拓展中国电影史之教育资源。今岁欣逢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各地文化界筹划庆祝活动似乎想到同一个点子上:基于中国电影名人的籍贯,挖…  相似文献   

12.
扎根大漠干新闻─—记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艾来提·吾买尔易泽根维吾尔族青年艾来提·吾买尔20出头迈入新疆日报的大门,一干就是18年。他常驻南疆阿克苏地区,18年来,扎根闻名世界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于大漠,跑遍了方圆13万多平方公里的阿克苏地区的...  相似文献   

13.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健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相似文献   

14.
中华元典“朋”字从贝币之意发展至友谊之“朋”,具有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文化意蕴,既体现于“朋”在文化交流中的符号意义,又拓展至个体、群体、国家之间在人文传播实践活动中的“友谊之交”。“朋”是中国国际传播的一种符号理念,也是传播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行为方式。从“朋”之溯源及文化意蕴来看,“朋”之“友谊之交”源远流长,呈现出从连接到交融再到维系的历时性传播特征。同时,“朋”文化主要关涉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的意义结构,各环节关联紧密,共同形成“朋”文化国际传播实践活动,该过程亦即文化的认知、对话与接纳的认同过程,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如浩瀚之海洋,无边无际,一个人无法知道一切,记住一切。词书则是供人随时查阅的工具书,是一切求知的人的良师益友。所以,古今中外,特别是近代,都十分重视词书的编纂出版工作。我国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实行文化专制,大搞虚无主义,“读书无用论”也发展到“词书无用论”。我们在几年前开始组织  相似文献   

16.
王欣 《档案管理》2023,(3):75-82
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是文化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构成要素,属人文领域。“道”“法”“术”“器”“势”,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经》的精髓。运用这一经典方法论,尝试从“道”“法”“术”“器”“势”五个层面,探讨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成源之“道”——特有性,协同开发可行之“基”——法定性,充分利用必备之“术”——数字化,众筹共享趁手之“器”——平台化,有效服务应顺之“势”——融合性,或是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协同开发与数字人文服务模式的优解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藏书家的“排行榜”摘自《书与人》1996年第1期徐雁1995年9月下旬,风尘仆仆的赶到南京来的北京“信吾是斋”藏书主人田涛,是北京城里首屈一指的藏书家。与我们共和国同龄的田涛先生,久有“江北藏书第一人”之称。他所收藏的古籍已多达5万余册,其中...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三公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稽首而对曰:‘……《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相似文献   

19.
吾作“无冕之王”十年有余。然部长以上大员却见之寥寥。想采访,难如孙猴子赴西天取经耳:门卫见疑,视汝为闯入圣殿之小鹿;秘书“挡驾”,凛然似法庭之判官。七“劫”八“难”后,多赐一勺“闭门羹”,偶尔有幸被召见,多则是作指示而已。事过三遭,吾深谙其中滋味,遂改弦更张,专写小百姓。近偶读《新观察》上一篇小文,由不得我醋兴大发:前年十二月十二日,日本首相竹下登刚上台,就在东京代泽的私邸接待了《朝日小学生新  相似文献   

20.
李里 《出版参考》2004,(5):24-24
一百多年前,一位中国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全地球可合为一家,中国一变之道,盖有不得不然者焉。不信吾言,请验诸百年之后。”说这活的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了太多的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