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应从文化的整体性出发,从物质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文化、经典型文化、民族文化心态四个层面上概括其主要特点。这雄伟壮观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上的兼容并蓄、长期融合创造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由这传统文化凝结成的。这民族精神,从价值观念看,个人对于社会,义务重于权力,整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从精神境界看,把道德需要看作人的最高需要;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表现,是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发展规律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将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融会。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批判中建构:论鲁迅与侠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维,侠文化精神是侠文化之话语内涵的价值核心。鲁迅对侠文化进行了批判性改造,继承和发扬了侠文化精神,致力于文化与人格的双重建构。这种文化改造思路对当前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具体阐述了校园精神文化的概念及对其进行了定位,提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既不单纯是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也不单纯是工业社会的人本精神,更不可能是所谓的后现代精神,它应当是既充分吸纳东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文化精神的精华,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既符合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实际,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又充分体现人类终极的价值目标,这种文化就是包括理性,科学,文化三大精神。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就提出了“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命题,在重视人方面东西方有共同的传统,但西方比较重视个人的自由,东方侧重于天人合一。对于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探讨与交流是近代的事,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人文精神的探讨多侧重于思想教育、区域差别、人文化育等方面,而且还主要侧重于对学术大家的探讨,近年以来,又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研究,这些为城市精神的探讨奠定了基础。济南精神就在这个氛围中提炼。大家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当地文化、当代文明等方面予以提炼,提炼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后代要继续弘扬的精神给以肯定,所以,探讨城市精神重在过程,使精神深入人心,发扬广大。  相似文献   

6.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把握,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与源泉。作为孕育生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成熟于改革开放时期的精神文化,西迁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一脉相承,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文化自信的视野,追溯其生成意蕴以及挖掘其时代价值,对于进一步深化西迁精神研究,以西迁精神凝心聚气、振奋精神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文化世界化的必然趋势,重点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面临的挑战和遭遇的困境,并进一步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文化精神的生成提出了建设性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和世俗性,民间性。本文由此追溯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渊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伦理型文化,审美原则是以和为美;二是儒,释,道的精神世界对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戚彩霞 《文教资料》2007,(26):49-50
中国艺术的独特境界与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哲学对生命的崇拜和对生命精神的追求,自然导致了生命哲学在艺术中的充分体现,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绘画形式和观念。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观入手,探讨了中国画生命精神的文化渊源,生命精神对中国画绘画形式的影响,以及生命精神在中国画中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10.
大庆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大庆精神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大庆精神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下,深刻理解大庆精神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庆精神建设事业中得到充分的传承,更是增强大庆精神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内涵要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人格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它对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价值。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自身内涵要素的陶养培育过程中,从古近代一批文士的隐逸人格精神中汲取了自由精神及批判精神的滋养。隐逸人格精神是独在中国形成传统的隐逸文化的最大精神价值所在,其建构与彰显是在隐士和准隐士独特的生活实践尤其是文艺审美实践中完成的。从此意义上来看,隐逸人格精神实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的内涵要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主义历来是文化的正统,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历史主义被转述为科学主义精神,一种科学实证的精神。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大规模的叙述祛魅运动。这样的祛魅不仅是文学的,而且是文化的。  相似文献   

13.
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应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大学现代人文精神培养的契合点,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将其融入现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传承与提升传统文化的原则,提出了塑造当代大学生人格的要求,肯定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因素的文学,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内质和禀赋。同时,又接受着同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特有的文化气质。元杂剧的“爱情剧”与“神仙道化剧”就从两个不同侧面充分表现了深深打上元代社会与时代烙印,与传统儒学精神完全不同的特殊文化气质。正是这种文化特质,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的剧坛奇葩,从而造就了中国戏曲的辉煌时代。  相似文献   

15.
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士文人身份 ,汪曾祺迷恋于编织一个象征人生和古文化雅致的诗性世界 ,他的小说文本负载的是传统性灵文学的品格 ;而置身于当代的文化语境中 ,现代文化精神的导引又使之体现出重构的新质来 ,以民间的生机 ,抒情的魅力以及边缘化的审美意义修复了传统、现代与当代文学之间的断裂 ,表现出文学自我向度上的回归和伸延  相似文献   

16.
整理国故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现代学术的建立与现代精神的建构均有重要价值,但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史叙述中却受到不应有的冷落甚至贬抑,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渐次得到贴近历史的重新评价。反思整理国故的历史评价,至少有三点教训值得认真汲取:政治决定论、二元对立论、片面方法论。文学史现象的评价应该从历史出发,充分注意历史的复杂性与文学的独特性,在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论。  相似文献   

17.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20世纪的文学主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的特征,但它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并不完全对立。以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流派——“垮掉的一代”文学为例,对社会现实激烈的反叛、对自身命运清醒的认识以及特定的文学观念等方面都能够证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之间既互相区别、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进入现代文学时期以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鬼魅灵异叙述传统戛然而止,传统神魔玄怪的文学想象绝迹灭踪。但实际情形是:进入现代以后,文学中的神秘想象与叙述虽曾一度受到抑制,但这一传统并未中止,它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和承续着,不时在文学作品中显露出丝丝缕缕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精神家园是人们诗意栖居之地,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失落的家园的苦苦寻觅.他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在作品中是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的,小说的家园意识体现了贾平凹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对人类生存状况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双向思考,流露出了现代人对生存困境的文化焦虑和精神漂泊。  相似文献   

20.
在对我国“和谐”的传统理解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自然哲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和谐”的概念,并以现代文明为基础,融合中国传统和谐精神,对创建一个“和谐文明”的新时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