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泡沫分离法对模拟废水中的镉镍离子进行了去除实验,研究了废水气流速度、PH值、表面活性剂浓度、分离时间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为表面活性剂(SDS),当气速为300ml/min时:PH=4.0、SDS浓度为20mg/L时,镉离子分离率最佳;PH=9.0、SDS浓度为10mg/L时,镍离子达到最大去除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提高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方法的灵敏度方面进行了探讨,在不同量水试样中通过一次萃取浓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并测量,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很低时,通过增加试样体积的办法,可以降低过滤酸根等无机离子干扰的影响,萃取率没有明显的下降,在0.02μg/ml的低浓度溶液中也可较准确地测定。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表明 ,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可加快水合物的形成和提高水合物的储气质量。在水合物形成体系实验中 ,添加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 ) .结果发现 ,合成天然气 (甲烷、乙烷和丙烷的摩尔分数分别为 92 .0 5 %、4.96%和 2 .99% )在无搅拌 (即静止 )的系统中可快速形成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水合物的储气能力。对水合物储气而言 ,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的浓度存在一个最佳值 ,使水合物的储气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4.
在含油污水的水质分析基础上,采用混凝沉降处理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考察了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的添加量和两次加药间隔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对透光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PAC加量为100 mg/L,PAM加量为1.2mg/L,加药间隔为10s时,水样透光率达到97.9%,悬浮固体去除率达98%以上,色度去除率接近100%,其它离子含量也都各有降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了骨炭吸附除氟的最佳工艺条件:当投药量为6g/L,在pH=7,反应时间为60min,T=15℃的条件下,未改性骨炭对氟离子初始浓度为10mg/L的模拟废水的处理率达到81.2%;采用硫酸铝对骨炭进行改性,当投药量为6g/L,在pH=6,反应时间为60min,T=15℃的条件下,能使氟离子初始浓度小于10mg/L的废水出水小于1mg/L,处理氟离子初始浓度为10mg/L的废水去除率达到92.2%。  相似文献   

6.
对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方法进行改进。改进方法后,只经过一次萃取,一次洗涤,简化了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方法改进后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方法改进后的检出限为0.05m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102%~104%,相对标准偏差为-1.1%~1.1%。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快速、准确检测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且精密度、准确度均符合地表水、生活饮用水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丙烯酸改性松香聚甘油酯表面活性剂,本文研究它在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的溶解性能。目的是研究其乳化性能,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铬酸钡分光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硫酸盐的差异,探讨其优缺点。方法:用铬酸钡分光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模拟考核水样中的硫酸盐含量。结果:检出限:离子色谱法为0.216mg/L,铬酸钡分光光度法。方法最低检测质量为0.25 mg,取50ml水样最低检出限为5.0mg/L。相对标准偏差和回收率:铬酸钡分光光度法为0.91%和97.9%,离子色谱法为0.81%和98.5%。结论用铬酸钡分光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硫酸盐均可得到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离子色谱法取样量少,分析时间长,但可以同时测定水中多种阴离子;离子色谱仪可自动进样,减少实验人员的工作时间,但离子色谱法成本高,普及率低。铬酸钡分光光度法取样量大,分析时间短,但仪器设备价格低廉,普通实验室都能配备。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浊度法测定饮用水、劳动湖水、矿泉水中微量SO42-含量方法。方法以甘氨酸为缓冲溶液,体系的pH值调到3.0左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23)月桂酸(BRIJ35)为分散剂。本法的线性范围0mg/L~30mg/L,平均回收率98~102%,最低检出限为0.016mg/L。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过程中,向油层注入表面活性剂,是当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但单独使用非离子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都具有一定局限性。复配后的混合体系具有两种表面活性剂的优点,又可产生超低界面张力。本文分析了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结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特点,通过现场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出了复配所产生的优良性质对驱油的作用,可以在驱油过程中产生超低界面张力。如果界面张力足够低,则滞留油就可变为流动油而开采出来,从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1960年至2012年黄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振  贺俊平 《资源科学》2014,36(3):490-501
利用黄河流域1960-2012年76个气象台站53a的逐日降水资料,应用趋势分析法、小波分析法、Mann-Kendall 突变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法,研究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时间上,极端降水量、降水频数、降水强度倾向率分别为-0.64mm/10a、-0.0079d/10a和-0.078mm·d-1/10a,仅有极端降水比率表现为增长趋势,倾向率为0.49%/10a。极端降水量、降水频数、降水比率的突变时间不明显,而极端降水强度在1967年存在明显突变。极端降水指数均存在有28a和17a两个主振荡周期。上、中和下游极端降水量趋势变化发生转折的时间分别为1982年、2000年和1974年,UF与UB曲线均存在有多个交点,但都不是突变时间点;②空间上,黄河流域极端降水量由西北至东南呈阶梯式增多趋势,极端降水频数由流域北部向南部逐渐增大,极端降水强度和降水比率呈由西向东逐渐递增的规律。53a来,黄河流域极端降水量在流域西部、北部和西安周边地区呈不断增加趋势,极端降水频数在流域西部和北部地区具有增加态势,极端降水强度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宁和兰州周边以及银川—西安一带,极端降水比率整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利用太行山丘陵区降水资源,实现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以及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方法对崇陵流域6个降水观测点的降水数据(2005-2014年4-10月)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2005-2014年4-10月崇陵流域降水量波动明显,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年内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5月降水量呈显著减小趋势;研究区降水日数逐渐减小(-1.22 d/a),小雨量级降水对研究区降水资源的贡献率达50%以上,大雨及大雨以上量级降水出现频率近年来呈增加趋势(0.19 d/a);崇陵流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流域上游年降水量明显小于下游。认为植被覆盖是导致崇陵流域降水时空分布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太行山丘陵区的油松、侧柏和刺槐等森林植被显著增加了区内的降水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云南省香格里拉气象站55a(1958-2012)的逐年气温、降水量、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霜日数资料,引入多元最小二乘估计模型(多元OLS)、多元向量自回归模型(多元VAR)和结构方程模型,基于Morlet连续复小波(Cmor)变换的主周期数据,探索未来50a香格里拉气温等气候环境要素的定量预估模型、变化趋势及5个主要气候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未来50a内香格里拉的气温以0.44℃/10a的速率升高,50a后气温将升高2℃左右;降水以围绕平均值做周期振荡为主,并以14.7mm/10a的速率增多;绝对湿度以0.06 mg/L/10a的速率增大,并有明显的周期振荡;相对湿度以-0.96%/10a的速率减小,并有周期振荡;年霜日数以-2.8d/10a的速率减少,并有周期振荡。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霜日数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显著相关,气温变化对湿度和霜日数的影响大于降水量的影响,气温的持续升高是除降水外其他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雅鲁藏布江流域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和高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1-2012年MODIS NDVI月数据,基于趋势分析法和Hurst指数法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并采用基于像元的空间统计方法,结合TRMM月降水数据和SRTM DEM数据定量分析了NDVI与降水和高程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雅鲁藏布江流域内NDVI整体上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大,近12年间流域NDVI较为稳定;②流域NDVI改善的面积大于退化的面积,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这种趋势的持续性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③流域NDVI与降水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其决定系数为0.496,NDVI随降水增加的速度约为0.052/100mm。当年降水量超过1 000mm时,年均NDVI平均值为0.686;④流域NDVI与高程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其决定系数为0.574,NDVI随高程的递减率约为-0.016/100m。当高程2000m时,年均NDVI平均值为0.8左右。  相似文献   

15.
1965年至2005年泾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志  刘文兆  郑粉莉 《资源科学》2010,32(8):1527-1532
极端降水事件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其变化趋势可为该区的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选取泾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Mann-Kendall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65年-2005年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强度和严重干旱次数等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代际变化和振荡周期等。结果表明,泾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整体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其发生频率和强度等都可能呈上升趋势,且存在空间差异,流域中下游呈上升趋势而流域西南部和北部呈下降趋势。各指标均呈波动变化,但基本都在1985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且在2000年左右发生多次上升突变;波动周期为2~3a,7~8a,13a和17a。尽管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极端降水事件的各指标都趋于升高,表明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可能对泾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造成更加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1936—2018年环北极典型流域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水是环北极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定量分析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是深入理解环北极地区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基础。本文选取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流域为对象,利用167个俄罗斯国家气象站点1936—2018年的气温与降水观测数据,结合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点检验,揭示环北极典型流域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为0.06 ℃、-2.98 ℃、-7.41 ℃,年均增温速率分别为0.27 ℃/10 a,0.22 ℃/10 a,0.15 ℃/10 a。年内极端最低温(TNn)上升尤为明显,约为年均增温速率的1.3倍,春、冬季增温速率大于夏、秋两季;②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96 mm、428 mm、369 mm;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其中叶尼塞河流域增速较慢(3.36 mm/10 a),而鄂毕河(13.02 mm/10 a)和勒拿河(9.59 mm/10 a)流域增速较快,降水增加集中在春、秋、冬三季;③在空间上,增温较快的区域集中在西伯利亚高原和山地,最大增温速率达0.60 ℃/10 a,而平原地区普遍偏低;降水的空间差异大,西伯利亚南部高海拔地区(>1100 m)年降水量达1000 mm左右,北部低海拔地区普遍为300~ 600 mm。上述观测数据指示,环北极流域正在变暖变湿,且空间差异大,可能与“北极放大”及流域下垫面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采集了北京市石景山区2006.5~2007.10的雨水样品,采用气相色谱(GC—ECD)检测雨水中84种多氯联苯(PCBs)。日的是为了计算雨水样品中PCBs的浓度和估计北京PCBs的湿沉降通量。雨水中∑PCBs的算术平均浓度为683±755ng/L,总质量/总体积得到的平均浓度为260ng/L。∑PCBs浓度有很大波动但是没有季节性的变化,总体呈减小趋势。对PCB异构体分析发现雨水中PCBs以2~6氯的低氯取代物为主。由2006年和2007年降雨量分别为172mm,348mm得到年湿沉降通量分别为78.01×103ng·m-2·yr-1,25.12×103ng·m-2·yr-1。  相似文献   

18.
陈晓龙  王平 《资源科学》2021,43(6):1260-1274
北极地区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北极升温速率超过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这一“极地放大现象”和海冰的快速消融不仅造成当地环境的剧烈变化,还深刻影响着中纬度的天气和气候系统。深入理解气候长期趋势的季节和地理分布特征,有助于应对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并为未来开发北极资源服务。考虑到北极地区观测台站稀疏带来的不确定性,本文利用多套格点化的观测分析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线性趋势分析,研究了1979—2017年60°N以北陆地地表温度、降水、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及相关极端气候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各资料中气温变化的一致性很高,但对于降水在2008年之后的变化,不同资料差异较大,可能是金融危机下可用台站数量急剧下降造成的。②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能够很好地再现北极陆地温度和降水的整体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约(0.57±0.07) ℃/10 a和(0.10±0.05) mm/d/100 a。春、秋、冬季升温趋势强,而夏季升温趋势较弱。北冰洋沿岸地区升温速率最大,局地可超过1.0 ℃/10 a。③降水的增加趋势在秋季最大。西伯利亚降水的增加与局地升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秋季西伯利亚东部平均和极端降水的增加趋势可达热力学约束的8 %/K。④夏季气温日较差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春季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呈显著增大趋势,其他区域则以减小趋势为主。气温年较差在北欧、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呈减小趋势,在西伯利亚西部和东部呈增加趋势。无论冬夏,温度最小值的升高趋势比最大值更显著;冬季温度最小值的升高趋势比夏季更显著。研究表明,地表升温是北极陆地局地降水增加的重要驱动因素,不同区域降水变化的差异则可能与环流变化有关;观测台站数量的减少对降水趋势的监测有显著影响;ERA-Interim可作为北极地区观测分析资料的重要补充,特别在台站稀疏地区和台站数量减少的时段,ERA-Interim可提供一致和可信的气候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利用氧化剂快速控制活性污泥工艺中的丝状菌污泥膨胀问题,本试验以啤酒废水作为底物,利用SBR进行投加氯气来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研究。结果表明,氯气在膨胀控制期间投加量宜控制在30mg/L以内,运行7周期膨胀得到控制。此时污泥降解底物能力有所下降,但出水水质并未恶化,出水COD,氨氮和总磷分别为78.3mg/L、3.15 mg/L、0.38 mg/L。pH值是影响氯气氧化作用的重要因素,SVI随环境pH值的增大缓慢上升;运行至第9周期,COD去除率随pH值的增大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