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乾隆八年。现存碑刻19幢,将其分类并探讨其史料价值,对研究清代山陕商人在聊城的经营活动以及清代运河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地处山东运河沿岸的聊城逐渐由一个地方政治中心城市转变为一个发达的商业城市。来自各地的商人特别是山陕商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商业经济的发展对聊城的文化、民间信仰和风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朝末年,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山东运河逐渐被废弃,聊城也衰落下来。  相似文献   

3.
清代聊城山陕会馆保留下来的十九通石碑中,详细记载了会馆修缮过程中的收支情况,收入包括各家店铺的捐献,支出包括物料、工匠费用等。其中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经济社会问题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4.
胡德平 《科技文萃》2001,(3):138-142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那里奉行经济自由主义,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 。我到过香港几次,发现很多酒楼、茶肆、企业、公司和不少工商企业家的家中都供有关公 的神像。总认为这是迷信、落后的表现,当时没有细细思考。 今年4月8日去山东聊城开会,其间参观了古城的名胜——山陕会馆,亦称山陕公所。会馆始 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经四年竣工。其后逐年扩修,至嘉庆十四年方具今天的规模,时 间延续了66年,耗银60465两6钱9分。所用财力不可谓不大。  相似文献   

5.
清代山陕梆子在燕赵地区的传播过程中,作为传播者,魏长生等艺人和山陕商帮有力地推动了山陕梆子的发展;从戏曲本身讲,山陕梆子所具有的一些特质迎合了北方观众的审美需求;作为观众,燕赵人包容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性格与习惯、山陕移民的迁入、山陕与燕赵地区共同的人文背景成分,促成了燕赵人对山陕梆子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求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山陕会馆是洛阳市一处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建筑群落,其建筑装饰最有特色的部分集中在琉璃照壁、木雕、彩绘、石雕等建筑部件上或建筑环境中。文章考证和分析了该馆的建筑装饰,论述了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清代山陕商人在河南经营商业活动的同时在豫省各区域兴建了诸多联谊和活动场所——山陕会馆,这些建筑在随着山陕商人经济活动而遍及河南各地,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规律,并在建筑模式上表现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山陕会馆是清初山陕籍商人在樊城设立的供同乡人祀神、聚会、寄寓的馆舍,是典型的神庙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与全国各地山西、陕西籍商人一样,樊城山陕会馆主要供奉关公,用来护佑山陕商人的商旅平安和生意兴隆。关公崇拜在山陕会馆的建立、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对会馆建筑形制及艺术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会馆是客居外屯的同乡人在寄居地创建的一种用于联乡谊、祀鬼神的特殊社会组织。明清运河区域商人会馆是当时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以聊城山陕会馆为典型案例,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商人会馆分布和文化内涵做了初步探析,指出明清商人会馆所具有的浓郁的文人气、厚重的江湖气和世侉的商人气,是封建社会母体中新的社会力量崛起、新的价值观念产生、新的商业文明显现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0.
略论青海“山陕会馆”和山陕商帮的性质及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前,青海的“商业主要由山陕两省客商经营,其中尤以山西人较多,来宁(西宁)时间也较早,如合盛裕、晋益老等商号都有二百几十年以上的历史。民间有‘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的传说”。乾隆初年(一七四○年前后),山西、陕西商人进入青海地区经商,光绪初年,他们在青海商业贸易界站稳了脚跟.形成了颇有名气的“山陕商帮”,并于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在西宁首建“山陕会馆”。从此以后,山陕商人以西宁为“根据地”,活动于青海地区各主要州县。他们的商业活动在解放以前的青海地区很有影响。本文拟就对“山陕会馆”和山陕商帮的性质及其在青海近代历史中的作用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社旗山陕会馆建筑用光巧妙,设色绚丽,不仅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折射出秦晋商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山陕会馆是山陕二省商人在客地集资设立的“祀神、合乐、义举、公约“的同乡会馆。本文以关公为主,兼谈药王和马王三位神,分析山陕会馆中的神崇拜现象,认为神崇拜对会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维系与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旗县山陕会馆是一件反映清代商贾文化的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瑰宝。本文通过对山陕会馆建筑中保留的各种组建、雕刻、绘画等艺术精品中的崇儒、信佛、敬道印痕进行分析,探讨清代商贾思想领域儒、道、佛的三家思想之融合。  相似文献   

14.
樊城山陕会馆现存碑刻17通,将其分类整理并探讨历史价值,对研究樊城会馆的历史沿革、关公崇拜、清代山陕籍商人在襄阳的经商活动,以及汉水流域商业贸易史乃至清代社会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文化的传统德育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探析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文化中蕴涵的民间传承文化的教育内涵出发,以四个表现场景为依托,分析其所表现的流传于民间的丰富德化教育内涵,包括处世观念、经营哲理、求上、求学、求财、求福、求禄,讲究诚信,讲究进退,讲究门面的经商理念,儒、佛、道哲学理念融合状态、表现形式等,以挖掘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在当时的德化教育作用,为当今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民间珍贵的文化遗产提供有力的艺术语言论据。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涉及并影响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亳州山陕会馆建筑的整体建筑布局对称性、空间秩序美及雕饰内涵育人性等是儒家思想潜在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儒家"中和"思想是亳州山陕会馆建筑文化特色形成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社旗山陕会馆的雕刻艺术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跟随雕刻工程和追访雕刻匠师等方法得到一手资料,并对山陕会馆雕刻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整理总结,分析归纳了雕刻题材的商儒并重、装饰的繁复性与兼容性、艺术视角的民间性、雕刻风格的繁缛精细等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乾嘉年间,山陕商人在广西南宁建立会馆,并以此为依托进行商业活动。几经起伏,至民国时期,该会馆在广西银行总经理范椿年等人的主持下重修。《重修秦晋书院碑记》不仅展现了山陕商人在广西的发展历程,也是体现其在近代广西市场中作用的一个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19.
乾嘉年间,山陕商人在广西南宁建立会馆,并以此为依托进行商业活动。几经起伏,至民国时期,该会馆在广西银行总经理范椿年等人的主持下重修。《重修秦晋书院碑记》不仅展现了山陕商人在广西的发展历程,也是体现其在近代广西市场中作用的一个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商业史学会、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财贸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商业史学会第二届年会”去年10月底在安徽师大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近8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代表们就中国商业史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有关商帮的研究和讨论,是本届年会的主题之一.部分代表对明清活跃于流通领域的几个著名商帮,如山陕商、徽商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考察.张学君《论清代四川的山陕商资本》一文,对清代山陕商及其资本的形成、积累途径、经营观念和方式,与四川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探讨.他认为:山陕商人在四川商业中占据相当大的势力.它的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主要通过借贷、典当及大宗土特产(井盐、夏布、茶叶等)贩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