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黄道金 《中学生阅读》2005,(4):26-28,17
在中学物理的有关习题中常常会出现求解极值的问题.当描述某一物理过程或某一状态的物理量在其发展变化时,由于受到物理规律与条件制约,其取值往往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符合物理问题的实际,而在这一范围内,该物理量可能有极大值、极小值或者是确定其范围的边界值等一些特殊的值,由此,物理问题中常常涉及求解这些物理量特殊值问题,简称为求物理极值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材越来越重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尤为突出数学知识存物理学中的应用.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更紧密.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和归纳了物理学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生不掌握这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就难以解答一些物理问题。因此.在物理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物理习题教学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和巩固知识及培养技能的过程;又是帮助学生树立物理思想方法,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但在实际习题教学中,学生常会出现思维上的障碍,往往被“卡”在某一点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进行点拨,既要“点出”问题的关键,“拨动”学生的思维,又要“点出”思维的起点,“拨正”思维的方向.本文就习题教学中如何运用“点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有一类物理习题.其物理情景、研究对象、知识结构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本质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把这样的题目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并总结,不仅能培养学生归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判断问题的敏捷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状态我们称之为“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5.
杨春 《中学理科》2005,(8):43-44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命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关注,关注自己的周围,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科学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和联系实际的情境.与家用电器相关的物理问题已成为当今中考热点之一.电冰箱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一种电器,电冰箱中有哪些物理知识可供初中学生来探讨?  相似文献   

6.
做物理习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物理问题的求解,很重要的环节即是对题目中包括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分析,只有对物理过程的本质做深刻的透析,才能发现其遵循的规律,才能正确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规律去求解某状态下的未知状态参量或某过程中的未知过程量,达到对问题的求解目的.下面举力学的综合题来说明.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通过生活现象提出问题,找出规律,再怎么应用到社会的一个过程.物理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传统的物理教学,由于在物理概念规律与实际应用、理解之间产生了一条鸿沟,很多学生遇到实际问题常常是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下学生感觉到物理枯燥难学,即使学会了也没有用,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这就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没有问题,没有去探究、没有去深刻体会和理解造成的.怎样利用问题帮助物理学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是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思索、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8.
孙龙周 《考试周刊》2011,(56):186-187
初中物理教学所涉及的解题方法很多,在众多的方法中,极限思维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简捷的科学方法。极限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假若某物理量在某一区间内是单调连续变化的.我们可以将该物理量或它的变化过程和现象外推到该区域内的极限情况(或极端值),使物理问题的本质迅速暴露出来,再根据已知的经验事实很快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或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  相似文献   

9.
蔡才福 《新高考》2007,(7):30-34
所谓微元思维方法,是指从整体中选取某个特定的微小部分作为研究对象,从而达到解决事物整体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我们在研究物理问题时,对于某一具体的研究对象,当从整体上或宏观上难以求解时,运用微元思维方法,往往会化动为静,化变为不变,化曲为直,从而得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当然就谈不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概念教学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更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解并运用好高中物理概念呢?从实际教学的经验中体会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丁岳林 《教学月刊》2008,(10):60-62
在我们所研究的众多物理问题中,相关物理量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变化关系,其中,当物理过程变化到某一状态时可能出现转折或极限,这就是常说的物理临界问题,对临界状态、临界条件的分析求解是此类问题的难点和关键.本文拟以2008年高考物理卷中有关临界问题为例就求解物理极值的常见方法做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孙德国 《物理教师》2000,21(2):39-40
本文通过一些初中教学的实例,介绍一种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等效变通法”,这种方法的思想是:对物理公式中各个量进行交通替换、把新题型变通成基本题型等,从而使问题得到简捷解决.使用“等效变通法”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1公式变通法 物理公式反映了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而公式及其变形式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是可以相互替换的.这正是物理实际问题多样性的基础,也是我们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依据.以下通过两个例于来说明其变通的一般方法.1.1关于密度公式 由(1)式…  相似文献   

13.
物理极值问题指的是某一物理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极值求解问题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偏重于通过分析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从物理概念和规律中寻找结果的“物理方法”,一种是侧重通过函数分析和数学归纳的“数学方法”.一般而言,用物理方法求极值能体现物理过程,但物理方法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理解要求较高,而用数学方法求极值思路严谨,对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用到的解题方法,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物理教学必须注意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其中特别指出运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物理问题和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植下数理结合的种子,让物理课堂跳动起数学的音符.,  相似文献   

15.
张勇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1):87-88
文章指出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注意到物理内容的“纵向”关系,即帮助学生借助于物理学发展史来掌握物理学中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注意到物理内容的“横向”关系,即物理教学应与实际相结合,以便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科学意识.  相似文献   

16.
郑建荣 《物理教师》2004,25(11):45-46
高中学生由于对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理解不完善,或者对某个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发生错误.认真分析物理问题错解的原因,找出对所学物理知识点理解的缺漏或思维方法上的偏差,从而切实加以改进,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物理水平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从错误中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谈物理习题中物理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凤鸣 《物理教师》2009,30(3):58-59,62
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在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通常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理模型之上的,教学中应让学生体会物理模型的构建过程.比如,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就是在一定的物理情景下创立的物理模型.创建物理模型是我们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科学方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它在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解决物理问题的有效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并运用一些科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谈一谈我在平时的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的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开展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20.
通常在物理教学中,我们都十分重视对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的分析和理解,重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各种物理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题中涉及的数据有时并不十分重视,甚至会觉得它们纯粹是数学运算过程的参与者,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觉得,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只要能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建立起必要的数学表示式就万事大吉了,从而轻视了数据在物理情景中所起的作用.然而笔者在教学中感到通过改变或分析物理情景中的数据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更科学全面地分析物理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