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一、关于吴楚文化的学术定位1、吴楚文化的学术建构2、吴楚文化特色及人文内涵3、吴楚文化的形成、发展4、吴楚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作用5、吴楚文化与吴、楚文化6、吴楚文化及其后续文化7、吴楚文化的现代转型8、在传统文化格局变动中的吴楚文化9、北宋以后吴楚文化的发展10、吴楚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撞击、吸纳、竞存11、吴楚文化与西方文化、其他文化的比较二、吴楚文化研究的内容、类别(一)研究内容1、吴楚文化的源流、变迁2、吴楚文化的历史及文物考古3、吴楚文化的传承及文化传统4、吴楚风物、民俗5、吴楚交流与融合6、吴楚文化的学…  相似文献   

2.
在山明水秀的太湖冲积平原上,从古老的原始社会开始,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人类文化,悄然形成,商代晚期,生活于陕西渭水流域的周族弟兄泰伯、仲雍,挟中原文化南来,进入了这一文化母体复盖的区域,建立勾吴。在六百年左右的历程中,发展成为春秋时期号称五霸之一的强大吴国。它的灿烂文明,在我国东南地区,闪烁出特有的光采,终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重要基因。历史学家把这一区域文化,与钱塘江流域的越文化,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对应,称之为吴文化。 (一)“吴文化”概念的新探讨“吴文化”这一概念,久久说不清。一种说法是:吴文化就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吴国特色文化。然而,吴国终究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的边界线发生过巨大的变化;北至淮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文献记栽、出土文物以及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等方面入手。阐明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特别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吴楚文化既指史称“吴头楚尾”之地的区域性文化,亦可指古吴楚之地的长江中下游文化。它们皆包含着极丰厚的吴文化、楚文化及其混融共生的吴楚文化的物质成果和精神积淀。在先秦吴、楚立国前后,吴楚之地即已呈现“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瑰丽的吴楚文化景观,展示出吴楚文化自有的人文风貌和文化特质,尽管王朝更迭,这种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是不会随着吴、楚灭国而消失的;秦大一统后,尤其两宋以后,吴楚文化充满光辉。因而,我们应以清晰的历史理念和文化自觉,立足于吴楚地域的文明创造,努力开拓吴楚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5.
吴楚文化作为当前学术研究热点,大多数学者从吴楚文化精神核心、文化精髓、内涵特征、起源、界域作为切入点,近五年来研究成果颇多,但有部分学者持不同观点和看法。作者另辟蹊径,以儒家文化的起源、内涵精髓、文化融合表现为脉络,探究儒家文化与吴楚文化的文化思想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鄢维新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4):22-25,49
吴楚文化,即指从古到今存在于吴、楚交错地段的人类学文化。其中心区域是指鄂东、皖南、赣北等史称“吴头楚尾”之地。就广义的吴楚文化而言亦可指源自先秦、历代不绝而延续至今的故吴楚之地的文化,或日长江中下游文化。该文从历史和地域性的文化视野,梳理、点评吴、楚文化及其后续文化之间因撞击、融合而成的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的吴楚文化之源起、流变,撮举其要,略述吴楚文化的特色及成因,揭示其在中华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地位。  相似文献   

7.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的吴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孙氏父子凭借“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历经三世,制跨荆吴,割据江东,创立了六十年的基业,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 东吴政权何以能在江东立国,何以能和魏、蜀抗衡,决定性的条件是江南经济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开发。  相似文献   

9.
我们现代所说的吴文化,原本是指古代的一个国家——吴国(又称"勾吴"),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吴文化慢慢演变为以地理区分的"吴地"和以文化区分的"吴文化"。在吴文化世代的传承过程中,与邻近的中原文化相互融合,演变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文化。在经过历史的推演,源远流长,演变成现在影响广泛的吴文化。  相似文献   

10.
吴楚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文化,在长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005年10月于鄂州大学召开的首届吴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学术界首次提出吴楚文化这一新的课题。与会专家学者对吴楚文化的学术建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的意义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该文对此作了学术性的综述。  相似文献   

11.
吴楚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破格争先的进取精神,富民强国的爱国精神,众采博纳的开放精神,刻意求新的创造精神等五大方面,该文通过对史少滋(芝)的吴楚文化人文情怀以及与吴兆麟将军同修"三民闸"情谊等的研究,从而归纳出吴楚文化人文观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2.
吴楚文化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楚文化是异源同流的二元性文化,可用人类学的术语称之为边缘文化或杂交文化。吴楚文化的空域,春秋晚期是淮河中游,五代十国以后是长江下游与长江中游的交接地段——亦即东部与中部在长江流域的交接地段。吴楚文化有三个传统特点:一是物华天宝与人杰地灵兼而有之。二是民族关系比较和谐,三是学术思想比较自由。  相似文献   

13.
屈原《涉江》:“乘船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这句中的“吴”字,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南宋人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吴谓吴国;榜,棹也,盖效吴人所为之棹如云越龄、蜀艇也。”二、东汉人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吴,大也。言已始去乘窗舲之  相似文献   

14.
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角度观察,与魏晋南北朝一流诗人作家相比,陶渊明颇有其独特之处,即生长于、长期活动于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该文着重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楚文化精神和吴文化风韵,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作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谈孙吴吏政     
关于孙吴吏政,当前看法不一,而这个问题是关系到吴亡的问题。本文试对孙吴吏政的分期、特点和根源等,进行一次探讨。一对吴国的吏政,必须看到它有,一个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否则,就会陷入片面性。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二二九年孙权登基称帝为界限。前期的吏治还是比较清明的,但立国以后,吏政就逐渐腐败,至吴末,竟病入膏肓,发展成为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楚、吴两国的交界之地,古今习称“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考据楚国和吴国的历史发展和楚、吴关系的史实,春秋后期的“楚尾吴头“大致可泛指今安徽及至江西东北部的长江下游上段地区.最早使用“吴头楚尾“一词者,大概是北宋的江西籍文士.宋代以来,“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乃成为常用的史地名词,但并非确切的史地概念.至今,出版辞典中这两词的条目,几乎皆据宋人的主流说法而解释为指今江西北部或江西省境.今人称“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就大大泛指了,不仅较辞典界定的历史地理概念宽泛得多,也较史实涉及的地域宽泛得多.在楚、吴地域文化研究中,若不对之考求由来、辨析正误而笼统言之,则不仅有悖史实,而且会影响到对楚、吴两国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及其成就的正确认识,导致楚文化和吴文化的研究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17.
吴国都城问题在吴文化研究领域居于核心地位,特别是吴国首座都城句吴,在吴国前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对推进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古代史藉记载不够详尽,后世注家也有不同解释,致使对句吴城之论定产生一些歧义。苏州木渎春秋古城考古取得重大收获,对吴都句吴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切实开展对吴都句吴城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可以进一步推进无锡地区吴文化的研究,促使各有关学科领域之专家学者集中精力开展具有实质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时期,吴越大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各种屈辱,卧薪尝胆,回国后励精图治,最终带领越国战胜吴国,完成复国大业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中国人尽皆知。后人甚至对其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正面评价。可历史的真相的确是这样的吗?1.谁挑起了战争?要明白,当年的吴越战争是越国挑起的。越国乘吴国进攻楚国之时,发兵偷袭吴国。吴王阖闾震怒,遂率兵反击,不幸死于战场上。后来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誓报父仇。继而才有"夫椒之战",吴国大败越国。  相似文献   

19.
一些权威的史书与舆地著作,几乎一致肯定淮安在春秋时属于吴。从时间推测,早在西周后期,淮安已并入吴国。淮安地区在春秋时期是吴国北方的军事要地。淮安地区应划归古吴文化的区域之内。  相似文献   

20.
吴兆麟将军经济治水实践在中国近代水利史上颇具影响,它不仅是吴楚文化发展成熟的结晶,更是吴楚地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当代文人对吴兆麟将军研究主要是从文化与思想层面去挖掘吴楚文化的思想特质和人文底蕴,却很少有人从经济与人文价值层面加以分析。作者从吴兆麟将军治水实践的经济思想所映射出来的当代人文经济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