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当今西方中心主义的特征还十分鲜明,文化的全球性还未进入多元文化并存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下,既有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本土文化与殖民文化的对抗,又有异质文化间的误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民族文化和文学又相互融合、吸纳与激荡。中国文学在全球性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与身份的重新确立,首先要以一种真正的全球化视野和高度来审视和界定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在全球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中的现实地位和身份,中国文学应对文化全球性的挑战的策略,一是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找寻中国文学的传统和中国艺术精神,并实现其现代性的转换;二是重铸和张扬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民族文学活的灵魂,形成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民族文学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立场和身份赢得自己在全球文学整体格局中的位置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学的标志。民族特色,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民族性的形成与获得是一个建构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身份认同、文化想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揭示民族命运。  相似文献   

3.
中国时下的文学充满了喜剧化。民族文学的经典也被以喜剧的手法重写,甚至被戏说。文学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学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保卫文学经典的尊严就是保卫我们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与文学的民族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具有多重含义;世界文学的概念具有不同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学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应当选择既开放又坚守的文化策略,以先进性和科学性作为中国当代民族文学的价值取向和建构目标.  相似文献   

5.
承载儒学人文精神的经典文学整体上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其中蕴含的乡国情怀、亲情友爱和人生感悟等人文精神是儒学在经典文学中更为根本的一种内涵传承,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个性形成提供了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在经典文学代代相传的文化长河中探究儒学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心理的个性形成及其二者相生相息、互涵互动的关系,对儒学人文精神在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做出评估,探究当代民族文化心理的历史渊源,其潜在价值给人们提供了研究新儒学发展与当代文化心理形成的广阔视野和新颖角度,也为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及其独特发展规律的提供了可能性,对当代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感情熏陶和大力倡导、积极塑造21世纪新儒学的文化内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共同精神内核的伟大民族精神。唐宋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实力雄踞世界巅峰,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唐宋文学自然成为当时世界文学的翘楚。因此,以唐宋文学为研究范畴,解析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但具有民族学意义,人类学价值,更对复兴当代中华文化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民族精神”,以《战国策》等刊物为阵地,在陈铨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文化团体——“战国策”派。他们从学术和文化上提出了“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理论,呼吁民族文化的重构与民族精神的重造,其主要观点是:引进、宣扬、阐释西方社会中崇尚武力的文化思想;批判中国柔弱文化传统,重新发掘中国文化中的“武道传统”;批判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存在的误区,提倡“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抗战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把“战国策”派等同于法西斯,或者视作国民党的政治帮凶,是有失公允的。另外,虽然陈铨的“民族文学”理论纲领与左翼理论界的一些文艺政策不谋而合,但是在后者看来,陈铨的文学理论抹杀了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学运动中的作用,否定了阶级在民族文学中的价值,因此对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陈铨提出的要建构一个让全民族同胞“利害相同,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学,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鸟托邦式的文学梦想。  相似文献   

8.
裕固族文学既是对裕固族民族历史的再现,又是对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铸。新世纪裕固族文学具有追忆民族历史、守望游牧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重建和谐家园的精神指向。裕固族文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精神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虑,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包括对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手稿、创作理论、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对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源和遗产进行收集和珍藏,这对于今后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对文化和文学资源的积累,以及从多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9,(3):36-41
民族文学的价值在于坚守民族文化价值立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学创作需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初心,赋予民族文学以人民性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学要开拓新境界,需要强化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意识与文化塑形能力。唯有如此,民族文学创作才能为民族文化打造一方精神的高原,实现民族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建设的双赢。恩施土家族作家唐敦全、彭承忠、蔡章武和诗人胡礼忠的新作就契合民族文学创作新的时代要求,其创作成就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1.
文学经典的建构与文学价值的取向密切相关。1950-19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在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文化权力下确立,赋予文学经典较多的政治内涵。1990年代以来,文学经典的确立在多元化语境中进行,这一方面使文学经典有了自主性,另一方面使文学经典泛化。当下文学经典的规范和重构在此情形之下显示出了必要性,文学经典的确立既要尊重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规范。  相似文献   

12.
神话植根于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上,很多广泛流传的神话已经成为经典,渗透到各国文学、文化领域。“重述神话”这样一个主题,呼应了当下“神话复兴”和“重构经典”的潮流。现以“重述神话”已出版的几部作品为例,从文本指向和意义指向的角度分析“重述神话”现象的狂欢化表现。  相似文献   

13.
"黑人性"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黑非洲的知识精英倡导的一场文化运动,它以19世纪末的黑人文化复兴运动为思想基础,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为直接前导,由桑戈尔、莱昂.达马和艾梅.塞泽尔倡导推动,旨在恢复黑人价值,唤起非洲殖民地社会民众对于黑人文化个性、文化归属的自尊、自信和认同。运动成为当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面精神旗帜,一大批诗人、作家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桑戈尔不仅是"黑人性"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代表性诗人,他的诗作扎根非洲黑人文化传统,赞颂黑人传统精神的价值,在艺术表现上也体现了"黑人性"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学创作和批评一度疏离了社会现实。并且照搬西方文学铆作技法和批评模式的现象一时成为潮流,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仍余波未息。而2006年的顾彬事件,引发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民族文化的寻根渴望。笔者认为,弄清传统文论思想发展演变的特征,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现时位置特征。西方文论在我国文论领域的位置。方可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副刊刊载文艺作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面貌和发展现状,生产出海外读者所需要的中国文化知识和国家形象与民族认同的语言文化符号,进而通过传播展示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国家形象,增强华侨华人的族群认同、归属感和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英国批评家弗兰克·克莫德有四本书专门论述经典,其中《愉悦与变迁》是其探讨西方文学经典的精髓所在。克莫德提出了评判经典的两个重要标准:经典作品必须包含一种哲学层面上的独特的庄严,并带给读者"愉悦"的感觉;在不同的时代,经典作品必须创造新意实现"变迁"。克莫德的经典观和美国批评家布鲁姆的西方正典理论异曲同工,成为西方文学经典观中和谐的二重奏。  相似文献   

17.
《尚书》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来源和中华民族的元典,其中蕴含的传统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国人的态度、观念和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尚书》中的传统教育思想依然具有强烈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complexity of imposing texts that are considered part of the English literary canon on students from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s. It considers the rhetoric of the coalition government, in the recent drive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literary heritage and return to English culture and how its impact has been felt in the classroom. It focuses mainly on the teaching of The Scarlet Letter to a Year 9 class and the issues presented when teaching it to a class of learners from very different ethnic backgrounds. It considers whether the true value of studying these texts is worthwhile for very different reasons from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ones that have driven recent educational policy in England.  相似文献   

19.
<正>This composition makes clear the defini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translator,and two examples about Chinese foreign translators are given to show translators'influences on the readers.Among many identities,national identity has its own features and special status.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s are regarded as rewriting or recreating literary works.In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ies,the translators are not regarded as traitors of the auth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