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程郑 《四川教育》2004,(2):46-47
我们知道,《数学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数学教学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建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体系。作为数学教师,怎样适应这一变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呢?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数学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数学教学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建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体系。作为数学教师,怎样适应这一变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呢?一、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十分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可以说“知识与技能”是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在一些数学教师心中,数学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兴趣、情感、态度等其它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次要的。因此,他们非常…  相似文献   

3.
教学引导作为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本文尝试从循循善诱式地引导中建构“知识和技能”;在故弄玄虚式地引导中启发“数学思考”;在欲擒故纵式地引导中实现“解决问题”;在随机应变式地引导中滋养“睛感与态度”四个方面,来论述智慧引导对事半功倍、细腻有效地达成数学三维教学目标,对实现数学“低碳教学”具有含而不露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lt;数学课程标准&;gt;总体目标在知识与技能部分的阐述中,反复用了这样的句式:“经历……过程,掌握……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是我国首次把“经历“这一动词纳入数学教学目标,强调过程性,这对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的知识技能目标定位在“知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认识来说,是一次震撼性的冲击,也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叶远平 《小学生》2013,(3):35-35
小学数学新课标确定了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从整体上看,"三维"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还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关注了前两个方面就弱化了另一方面,而关注了后两个方面又弱化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奠基石创设情境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  相似文献   

6.
吕美荣 《江苏教育》2004,(11B):25-25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目标变得丰富了,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得数学教学目标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三维目标的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知识与技能既是数学教学目标,又是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载体,它是认知的花果;过程与方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认知的杠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且与其它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它是认知的根本。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落实三维目标的两条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目标的统一.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和在数学教学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必须性以及现状,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旨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传统的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在传统的单一“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基础上提出来的,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目标的统一。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一次延伸和拓展。Ⅲ因而,在教学中实施“三维目标”,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课程的具体目标又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其中"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又是实现目标的载体;"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是达成目标的桥梁;"情感态度"则是教学目标的升华。这四个方面既是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  相似文献   

11.
叶远平 《小学生》2012,(10):46-46
<正>小学数学新课标确定了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从整体上看,"三维"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还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关注了前两个方面却弱化了另一方面,关注了后两个方面又弱化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奠基石创设情境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气氛可以感受,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落宴“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主体性的一代新人。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问题,构想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标志着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这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学中如何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呢?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三维目标的来源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挖掘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中蕴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课堂教学前预设的;另一方面是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  相似文献   

15.
陈红霞 《教学研究》2008,(5):465-467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之间,既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又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动与过程是三维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与机制.三维目标中最突出的着力点是“过程与方法“.教学实践中问题最大的也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因为这是动态的因素,最不容易控制,也最需要讲教育艺术.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实现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落实呢?……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当前数学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在数学的新知课教学中最好能够让接受性学习与发散性学习并重,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本文拟对数学新知课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加以关注,并从情境预设、问题设计、练习设计等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落实教学“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理解、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选择和优化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一、正确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既有各自的内涵,又相辅相成.简单地说,“三维目标”的关系可表述为“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桥梁,“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何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一下几点进行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目 标变得丰富了,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得数学教学目标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三维目标的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知识与技能既是数学教学目标,又是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载体,它是认知的花果;过程与方法是数学教学的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有很多,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的有效性、情境的有效性、提问的有效性和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