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内容《26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第六册教材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的道理。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剪枝的学问”,我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品味语言中,深入思考。并引领让他们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在对话中感悟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以期能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2.
<正>[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方面的有:在阅读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教材分析]《剪枝的学问》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八单元第26课。"剪枝的学问"这一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的是剪枝方面的学问。但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它不是纯粹的介绍所谓的"学问",而是伴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  相似文献   

3.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有时候"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最近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6期上刊登的《〈剪枝的学问〉教学案例与评  相似文献   

4.
《剪枝的学问》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的经过,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  相似文献   

5.
一、整体把握,温故知新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桃园,探寻剪枝的学问。(出示八个四字词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几个词语,注意读出感情。(生读词语)师:(课件出示"王大伯剪枝图"和"桃园丰收图")请你选用两个四字词语来表达这两幅图中"我"的心情。生:一脸疑惑、又惊又喜。  相似文献   

6.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有时候“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最近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6期上刊登的《〈剪枝的学问〉教学案例与评析》一文,对其中一个案例中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特与作者倪鸣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有一篇课文《剪枝的学问》。课文记叙了小作者在种桃能手王大伯的桃园里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了剪枝的原因.从中明白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剪枝的学问     
朱琴 《教书育人》2009,(6):39-39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国标版小语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写爷爷给果树剪枝的事情,形象地揭示出剪枝增果的道理。它所昭示的教改之路一运用减法思维,全面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个情理交融的科普故事。文章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选取了冬、春、夏三个季节各具特色的景象,巧妙地把剪枝这一科学知识融合到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之中。  相似文献   

10.
<正>阅读教学亟须"剪枝",把那些看似有用,实则无用或无大用的内容,毫不迟疑地"咔嚓"掉,留下那些有用的"核心内容",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学得充分一点、透彻一点。《剪枝的学问》是一篇简单的叙事性文章,可以教的内容很多。我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确定了五个教学内容,设计成相应的五个教学板块活动。板块一:听写字词  相似文献   

11.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  相似文献   

12.
学问的价值     
肖川 《教师博览》2007,(11):50-50
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自有其道理,探寻这些道理,既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人类为了满足其与生俱来的理智、好奇心的需要。所以,学问就具有了这样两层价值:功利的价值和智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个情理交融的科普故事.文章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选取了冬、春、夏三个季节各具特色的景象,巧妙地把剪枝这一科学知识融合到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之中.备课之初,我不禁心生困惑:科普故事类的课文重点是教什么?以科学知识为重点,容易上成科学课、劳动课,有喧宾夺主之嫌;以了解内容为重点,就会偏重阅读理解,落入内容分析的窠臼.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反复思忖之后,我选择了后者.  相似文献   

14.
学问的价值     
肖川 《教师》2010,(14)
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自有其道理.探寻这些道理,既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人类为了满足其与生俱来的理智好奇心的需要.所以,学问就具有了这样两层价值:功利的价值和智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问与“学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学问一词,在汉语中有完整的词义。它与知识、见识等是同义词,此时学问是一名词。学问,又可是一个动词,意即学习提问,学习如何发现疑问,学着发问,学着问问题,学着质问。为了区别上述两种不同含义,暂且将后一种含义下的学问加上引号:“学问”。学问与“学问”之间有很奇妙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与“学问”的关系,理解用学问一词表达知识的合理性、深刻性。我们对学问与“学问”之间的密切关系作如下的分析。一“学问”会使人更有学问知识本就产生于问题。例如,水为什么会沸腾?水又为什么能结冰?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身边的学问     
学问在哪里?“在书本里!”这会是大部分人不假思索的回答。于是,我们的孩子为了获取知识,求得学问,从懂事就开始读书、背书、答题、应试,然后,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一路读过去,二十多年的日子,像一只虫子在书本的奶酪里钻来钻去,赢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掌声。可是,有一天,我们非常有学问的人却犯下了“少不更事”才会犯的错误:他想把硫酸、盐酸之类的物质,倒进动物园狗熊的嘴里,看看会有些什么反应。后果是可以想见的。有学问的人,常常犯下无知的错误,这让社会尴尬。我们的教育到底哪儿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学问     
一个既没有学问又不谦虚的博士在饭桌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等他走后,一个崇拜他的人问另一位同伴:“难道你不认为这位博士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学者吗?”同伴说:“在我看来,他可能有些学问,但我从来没听说过有学问的人会大叫大嚷。”学问  相似文献   

18.
学问的价值     
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自有其道理,探寻这些道理,既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人类为了满足其与生俱来的理智好奇心的需要。所以,学问就具有了这样两层价值,功利的价值和智慧的价值。今天人类衣食住行的文明和便捷,均得益于学问的进步。人类掌握了动物皮  相似文献   

19.
学问的价值     
肖川 《青年教师》2007,(8):48-48
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自有其道理,探寻这些道理,既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人类为了满足其与生俱来的理智好奇心的需要。所以,学问就具有了这样两层价值——功利的价值和智慧的价值。今天人类衣食住行的文明和便捷,均得益于学问的进步。人类掌握了动物皮毛的加工制作,使  相似文献   

20.
学问     
《小学生》2003,(Z3)
老牛爷爷是个学问渊溥的水稻专家,小牛对他非常崇拜。有一天,小牛撒娇地说:“爷爷,快把你的学问传给我吧!”老牛笑眯眯地说:“好!你明天跟我学选种吧!”小牛心想:选种还不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