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著名记者穆青同志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新闻工作生涯中,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东北做战地记者,无论是在新华社做领导工作,还是1993年离休以后,一直没有忘记手中的笔是人民给的,没有忘记去写人民,去写家乡父老,去写普通人。在他的笔下,焦裕禄、吴吉昌、王铁人、潘从正……这些人物,他写一个、响一个。穆青同志采写的人物报道,看后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究其原因,是这些人物报道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这些特色和个性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真情实感,有感而发。穆青的人物报道,看后之所以令读…  相似文献   

2.
穆青同志写的人物常常给人以特别的感受,就好像“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某个人,突然出现在面前,有一种“就是他”的惊喜感。 这种效果,这种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针对性的效果,固然与人物事迹本身有关,但是更重要的在于作者依据人物事迹材料所提炼出的主题。穆青同志人物通讯主题提炼的成功经验是什么?他的人物通讯的主题是怎样在充分地程度上适应时代的需要,传达出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呼唤? 以“三个洞悉”为前提 宏观把握人物的典型性 穆青同志在谈他的人物通讯写作经验时,提出“三个洞悉”的要求,用以作为认识和判断人物典型性的前提和依据。这“三个洞悉”是:  相似文献   

3.
冯少波 《新闻实践》2001,(10):57-58
什么人物是新闻人物?这是人物通讯的核心问题。对此,穆青有精辟的阐述:“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应当成为我们报道的主体,我们的新闻人物是指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经年累月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堪为楷模的人物。我们的新闻人物是生活在群众中的,可以说是埋在沙土中的金子,需要我们去挖、去选、去发现。”(穆青《新闻散论》)这段话  相似文献   

4.
一、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人物通讯有了细节,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如穆青同志写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这样一段:“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记者抓住了这瞬间即逝的“发呆”的情态,深刻地反映出焦裕禄这位县委书记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  相似文献   

5.
三、用生动简洁的文字,勾勒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宪成背景烘托先进人物都在特定的环境中活动。不同的历史。地域。职业和劳动条件,是写出不同人物特性的重要因素。譬如绘画,画人画物,都缺不了相应的背景。写人物通讯也是如此,只有勾勒出先进人物活动的历史、地域、职业、劳动条件等特定背景,用以烘托映衬,才能依笔下人物熠熠生辉。古今高手写人物,都长于用背景烘托人物的行为和爱憎,或以是抒情,或寓情于是,做到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穆青同样长于此道。分别举五个不同的例子来作分析:例一:在《泪洒偏关》一文中,为了衬托出抗日…  相似文献   

6.
贾永 《军事记者》2013,(9):11-12
军事新闻工作者如何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思考这个问题,一个熟悉的名字闪现在脑海,这就是:穆青。作为我国新闻界公认的“人民记者”.穆青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新闻生涯中.用他对人民群众的不变情感和传神之笔.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而他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始终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塑造人物、撰写报道的新闻实践.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无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通 《青年记者》2017,(2):125-126
在20世纪的中国新闻史中,有不少新闻名篇佳作都与穆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一个个党员群众的光辉形象,通过穆青的新闻作品,深入几代中国人的内心,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 通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们认识了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焦裕禄,被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所感动.这篇饱含深情的作品,也深深折射出穆青和焦裕禄之间对于人民的那份深厚感情的共鸣.焦裕禄始终把“服务人民”放在第一位,穆青把“勿忘人民”作为一生的信条,有人因此称他为“新闻界的焦裕禄”.  相似文献   

8.
“喝茅台酒,写廉政稿”,“吃山珍海味,写艰苦奋斗”——这是群众对某些记者尖锐而绝妙的批评讽刺。群众已经把党政机关的某些腐败现象与记者的某些歪风连在一起了。有些记者抬高新闻产品“成本”,严重败坏着党和政府喉舌的声誉,严重损害着人民记者的形象。这是值得引起整个新闻界警惕的问题。我国新闻记者有着光荣的传统。就说新闻作品的范例——焦裕禄这篇人物通讯吧,作者的工作、生活费用可折成多少“成本”?也许没有人计算过。然而人们都知道,穆青等老同志是走泥路,雪路、磨鞋底,喝凉  相似文献   

9.
刊林漫步     
使命·道德·情感——新华社社长穆青谈新闻写作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号手,缺少使命感的人,算不上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记者要善于用我们手中之笔去反映群众中蕴藏的那些有生命力的事物,那些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以此来推动我们的事业前进。如果缺乏深入生活的决心,自以为只有浮在上面写名人、写秘幕才能产生轰动效应,那就背离了无产阶级的新闻原则,是绝然写不出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好新闻作品的。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举办座谈会,我们问穆青:您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您认为能够写出这些作品的条件是什么?穆青同志谈了几条,其中一条是与寻常百姓,也就是你笔下的主人公要有深厚的感情。当时我一边听一边寻思:我们这些人和穆青这些老一辈新闻  相似文献   

11.
一去年7月,我们在一家杂志上看到一篇写穆青的文章:《他爱那万顷麦浪》,深深地被穆青那种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事迹所打动。文章其中有一段写了穆青对往事的“内疚”:1966年初,穆青到了河南林县红旗渠工地。有个叫任羊成的,整天腰部捆着粗绳子,让人从山顶送到悬崖中间打炮眼,除危石。他的腰部被绳子磨出了血泡,一片血肉模糊。下来后。妻子一边帮他脱衣服,一边抹眼泪。为此,穆青专门拜访了任羊成,请他脱下衣服,看到的是,他腰部的一圈老茧。  相似文献   

12.
穆青在他60余年的新闻生涯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一个个凸现着时代精神和风貌的典型人物从他的笔端跃然纸上。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拼上性命大干的“铁人”王进喜、一辈子为绿化荒山默默奉献的“老坚决”潘从正、百折不挠的植棉模范吴吉昌、为建设红旗渠不怕流血牺牲的任羊成……他笔下的人物典型,写一个、活一个、响一个,震撼了几代读者的心灵,成为激励中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3.
易文 《新闻与写作》2002,(12):31-32
在目前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有不少中文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中文和新闻有很多部分是相交的,尤其在写作上,都要求对语言熟练运用,但中文和新闻的区别却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中文的人如何尽快适应新闻工作,最终在新闻这个行业里大显身手,回顾一下穆青的成才之道,研究穆青如何从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准作家,转变为一个成功的新闻工作者,会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首先,新闻要求所有的素材、细节都必须是真实的,这就给学文学的人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学会采访、重视采访。“真实性”是文学与新闻的最根本的区别。文学需要幻想,形成于虚构,而新闻则来不得半点虚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如果采访经验不足,素材收集的不够,而又不能凭想象虚构,那么在写作时就有可能出现素材不够或是细节缺乏的现象。穆青开始也是这样。他的《雁翎队》写于1943年,是第一次展现穆青才华的作品,穆青在回忆这篇通讯报道的写作时说,那时去采访,他真被那优美的环境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采访结束后,“我兴冲冲返回报社,当晚就构思这篇报道,我觉得雁翎队的事迹真是太好太生动了,无论如何要把它写好,可是写着写着材料不够用了,采访本纪录的大多是雁翎队的群体形象,和他们的斗争方法和智慧,还缺乏一些突出的人物和具体的事例”,等  相似文献   

14.
反映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穆青的纪实性传记作品《穆青传》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2月28日举行了首发式。穆青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在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声誉。在20世纪的新闻史上,许多新闻名篇是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的,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这一个又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正是通过穆青和他战友的笔,传播到人们的心灵深处。29万字的《穆青传》,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口述和日记,真实地再现了穆青不平凡的一生,准确地刻画了他崇高的精神世界及性格特征,生动地展示了他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不移,对人民群众发自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15.
正确理解穆青精神在研究穆青、发掘和整理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几十年新闻实践凝结成的"穆青精神"博大精深,意义深远.我们将"穆青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1.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穆青认为,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必须对劳动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人民的活动是新闻的主要源泉.穆青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感情和深厚的"报恩" "还债"意识,成为他献身党的新闻事业的激情和动力,他采写的新闻作品也往往因此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穆青先生德高望重。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盛誉。从《雁翎队》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从《历史的审判》到《风帆起珠江》……党的新闻史上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报道都与穆青先生的名字紧密相连。穆青和他的作品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新闻人。他的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他的“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他的实事求是、开拓奋进的创新精神.他的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2005年lO月。在穆青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郑州大学召开了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本刊特刊发周胜林先生和朱清河先生的两篇文章。以表达对穆青先生的崇敬之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从事新闻工作10年来,消息、通讯、言论、图片等新闻体裁均有涉足,但写着写着,对人物通讯产生了浓厚兴趣。众所周知.芸芸众生,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人物,都可以写成新闻稿件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笔下的新闻当事人呢?  相似文献   

18.
凡是从事新闻采编业务的人都知道,在以写人为主的新闻作品中,比如人物通讯、人物特写、报告文学等,细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细节对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的特殊效果,其他材料无法与之相比。关于细节,穆青同志曾经说过:“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要生动得多,  相似文献   

19.
仇敏 《新闻窗》2007,(3):45-46
先进典型人物处于时代的前沿,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历史发展的趋向和人民群众的理想,成为推动社会发展,鼓舞和引领人民群众前进的无穷的精神力量。采访报道先进典型人物是时代赋予新闻记者的历史使命。要写好先进典型人物,记者必须  相似文献   

20.
一去年7月,我们在一家杂志上看到一篇写穆青的文章:《他爱那万顷麦浪》,深深地被穆青那种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事迹所打动。文章其中有一段写了穆青对往事的“内疚”: 1966年初,穆青到了河南林县红旗渠工地。有个叫任羊成的,整天腰部捆着粗绳子,让人从山顶送到悬崖中间打炮眼,除危石。他的腰部被绳子磨出了血泡,一片血肉模糊。下来后,妻子一边帮他脱衣服,一边抹眼泪。为此,穆青专门拜访了任羊成,请他脱下衣服,看到的是,他腰部的一圈老茧。“‘文革’爆发后,文章没有写成,资料也遗失了,真可惜。我怎么也忘不了那腰部的一圈老茧。”穆青说。 25年过去了,穆青作为一个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40多年的老记者,一次普通的采访,为什么会使他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